字词 | 冠心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是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猝死的数量居全部猝死的首位。其中有些病人平时没有任何症状,但在争吵、打斗等纠纷时或在被追扑过程中由于情绪激动突然死亡,因怀疑被打或毒死而常常引起诉讼,需法医解剖查明死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可使冠状动脉开口部及管腔狭窄,致使心脏本身供血不足。管腔狭窄的程度用四级表示,Ⅰ级:管腔狭窄在25%以下;Ⅱ级:管腔狭窄在26~50%;Ⅲ级:管腔狭窄在51~75%;Ⅳ级:管腔狭窄在75%以上。冠状动脉痉挛或粥样硬化的斑块合并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及钙化等复合病变,可加重管腔狭窄程度,甚至因此而引起猝死。能引起冠心病的其他冠状动脉病变仅占10%,其中有结节性多动脉炎,巨细胞性动脉炎,风湿性、结核性动脉炎以及梅毒性主动脉炎和冠状动脉栓塞等。 冠心病 冠心病冠心病为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脏病。这种心脏病主要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供血不全,致产生缺氧而导致冠心病。我国22个省市统计冠心病发病率为6.46%,随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加。但有报道高于90岁的老年人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反较壮年人轻,冠心病的发病率反而下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指影响冠心病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按其影响严重程度的顺序为: ☚ 心理功能测定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病 ☛ 冠心病一种心脏病。多发生于40~5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在许多国家是人群中首位的死亡原因,占心脏病死亡的10%~20%。近亲得病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50%有冠心病。 冠心病 冠心病guanxinbing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系指粥样硬化病变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脏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生在40~5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在欧美国家本病极为常见。美国每年约50万人死于冠心病,占人口死亡人数的1/3~1/2,占心脏病死亡的50~75%。在我国死亡率为29.6/10万人,占心脏病死亡人数的1/5左右,近年有增多趋势。冠心病一般分为5种临床类型: (1)隐匿型冠心病:无症状,有心电图改变。(2)心绞痛型冠心病: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时性心肌缺血所致,可无组织形态学改变。(3)心肌梗塞型冠心病:症状严重,由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致。(4)心肌硬化型冠心病: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长期心肌缺血致心肌纤维化引起。(5)猝死型冠心病:因原发性心搏骤停而死亡。多为心脏缺血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引起死亡。正确的预防措施可以控制冠心病发生、发展。如针对发病有关因素(包括戒烟、降脂、防治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等)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如适当地调节脑力与体力活动,安排合理的饮食制度,预防或纠正脂质代谢紊乱,服用降脂、抗血小板凝聚及抗心绞痛药物等,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可做冠状动脉再通手术或外科搭桥手术治疗。 ☚ 血浆胆固醇 先天性心血管病 ☛ 冠心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最常见的心脏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痉挛引起。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等表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和减少心肌的耗氧量,使用活血祛瘀的中草药及硝酸酯类药、B—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滞剂,冠状动脉搭桥术、血管气囊成形术等治疗。 冠心病 冠心病冠心病的全名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营养心肌本身的血管称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以后,血管腔狭窄,引起心肌供血不足,故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起始部分,分成三条主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当某一主支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达70%以上时,即可能引起临床症状,或者狭窄虽然尚不很严重,但如发生血管收缩痉挛,也可以一时性加重缺血而出现临床症状。已经产生临床症状的冠心病确切发生率不很清楚。在我国中年以上人群普查其发病率大约为5~7%(不包括尚未狭窄到引起病状者)。男性多于女性,女性主要见于闭经以后妇女。本病在我国有逐渐增多趋势。某些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遗传、过量吸烟及长期脑力活动紧张等)可视为容易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大致有如下几种: ☚ 高脂血症 心绞痛 ☛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 冠心病 冠心病冠心病是中年以后最重要的心脏病。据调查,一组飞行人员的患病率为:20~30岁0.25%,40~49岁3.66%。而同一时期两个地区一般人群中40~49岁组的患病率则分别为2.47%(北京,1963)或3.18%(上海,1962),提示飞行人员的患病率与一般人群相近。调查一组住院飞行人员冠心病平均初发病年龄为35.9岁(20~50岁),与北京地区(1972)一般人群平均初发病年龄47.1岁(22~73岁)相比较,似有提早趋势。 ☚ 心律失常 高血压病 ☛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esease 冠心病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的总称,又称“缺血性心脏病”。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心脏骤停、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类型。CHD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并造成大量死亡的一种心身疾病,半个世纪以前其发病率逐渐增加。此病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素质、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胆固醇和年龄、性别等;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心理应激、生活方式与习惯(如不好活动、多食、吸烟、喜食含高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人格和行为形式等。研究证实,许多紧张性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离婚)都与此病有时间上的联系。早在1892年,人们就已发现此病的发作与人生活过于紧张和竭尽全力工作的习惯有关(Osler,S.W.),这一观点已为后来的许多研究所证实。美国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Freedman,M.and Rosenman,R.H.)在对冠心病人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病人有显著不同的行为和心理特点。之后,这些多见于冠心病人的特点被称作“A型行为形式”,与之形成明显对照的那些特点被称为“B 型行为形式”。为了搞清A型行为同冠心病间的确切关系,西方协作组又进行了大范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原先健康的A型行为者在追踪观察期间(4.5~8.5年)此病的发病率是B型者的1.7~4.5倍,从而证实A型行为是此病的独立的危险因子。A型行为的最主要的特点是过度的时间紧迫感、竞争意识和敌意(参阅“A型行为形式”)。冠心病须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包括心理干预在内。心理干预包括针对病人在疾病不同阶段的心理反应和危险因子而采取的一般性心理治疗措施,和采取种种手段以矫正A型行为。前者如关于此病的一般知识教育、监护病房(CCU)、病人心理问题的处理, 以及戒烟和饮食指导等。A型行为的矫正目前已采用的方法有渐进性松弛、自我催眠、静默、生物反馈、行为矫正和认知疗法等,取得了相当进展,但对于何种方法最佳,尚无一致的结论。目前国外正在进行大范围的研究, 以便确定这些心理学方法能否改变A型行为以及这种改变能否降低此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 ☚ 关系促进疗法 过去生活疗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