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动力发展史history of farm powerdevelopment中国古代最早使用的也是最主要的农用动力是人力,其次是畜力,再次是水力,最后是风力。 在整个漫长的原始农业时期都是靠人力耕作,畜力被引用到农业生产中可能是始于商周时期,畜力最早是用于耕地机械——耕犁和牵引。中国畜耕始于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虽有主张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或主张始于殷商的人,更多人是主张始于春秋时期。在考古发掘中虽然发现过商代的石犁和铜犁铧,但只证明商代有犁耕,却无法证明有牛耕。在西周的文献上或考古发掘中也缺乏有牛耕的证据。目前关于牛耕最早的明确记载是《国语·晋语九》:“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说明当时畎亩之中确已使用了曾是“宗庙之牺”的牛来耕田。此外,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司马牛又名司马犁,也反映犁耕与牛的密切关系。在考古发掘中已发现了不少战国时期的铁犁铧,牛耕在战国已初步推广。牛耕从开始到被记录应有一个过程,因此,牛耕的历史应追溯到春秋以前的时代。农耕除使用牛外,也使用马。如《盐铁论·未通篇》:“农夫以马耕载。”《盐铁论·散不足篇》:“古者……庶人之乘马者,足以代其劳而已,故行则服枙,止则就犁。”这“古者”当指西汉以前的战国甚至春秋时期。但马比牛贵重,更多使用于军事和交通,故马耕不如牛耕普遍。 西汉时代,畜力还用于牵引播种机械和加工机械。崔寔《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三犁共一牛”,即一牛牵引三个耧铧的耧车。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刘胜墓中发现一台大石磨,在磨旁有一具牲畜遗骸,这具牲畜应是用于拉磨的,西汉《桓子新论》:“又复设机关,用驴、驘、牛、马……”说明畜力已成为粮食加工机械的主要动力之一。到了唐代,畜力又使用到灌溉提水方面。据日本《类聚三代格》记载,日本天长六年(829)五月《太政府符》命作水牛在日本民间推广,其中提到:“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等,各随便宜。”说明唐代已使用牛来转动水车提水。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一幅唐代末期的《牛转水车图》。到了宋代,中耕机械也使用畜力。《农桑辑要》卷二引宋元间的《种莳直说》:“爰有一器,出自海堧,号曰耧锄。撮苗后,用一驴带笼觜挽之。……止一人轻扶,入土二三寸,其深痛过锄力三倍。所办之田,日不啻二十亩。” 中国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水力始于西汉,首先用来推动粮食加工机械——水碓。东汉《桓子新论》说:“役水而舂,其利乃其百倍。”说明西汉已有水碓。晋代以后,更普遍用水力来驱动碾磨。如祖冲之“于乐游苑造水碓、磨”。北魏崔亮:“于张方桥东堰谷水造水碾磨数十区。”《洛阳伽篮记》载景明寺:“𫀤硙舂簸皆用水功。”到了唐代,水力又被利用来驱动提水工具。如唐代发明的筒车,就是利用水作动力,“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到了元代,还发明用水作动力的灌溉机械——水转翻车,只是没有得到普遍推广。 风力的利用最晚,大约到了金元时期,西北方才开始利用风力来驱动石磨。元代耶律楚材《西域河中十咏》其六有“冲风磨旧麦,悬碓杵新粳”诗句,他自注曰:“西人作磨,风动机轴以磨麦。”元代任仁发《水利问答》说:“浙西活水,……水车、风车、手戽、桔槔等器。”风车即是风力水车,说明元代已利用风力提水。到了明代,风力水车在沿海一带更为普遍。《天工开物·乃粒》:“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明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也说:“用风帆六幅车水灌田者,淮、扬海堧皆为之。”明初洪武年间童冀《水车行》描述(湖南):“零陵水车风作轮,缘江夜响盘空云。”风力的利用虽是较畜力、水力为晚,但在中国农用动力发展史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