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农村电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农村电话县城与乡、镇、村或乡、镇、村之间的远程通话。1944年,在达坂城安装1部10门磁石交换机,这是新疆最早的农村电话。此后,还在星星峡、老三台、新二台、雅马渡安装小型交换机及少量电话机,但广大农村牧区仍无电话。建国后,农村电话发展很快。到2002年,全疆乡村电话用户已达到79.5万户。 农村电话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年,中国农村电话用户分别为73.4、79.9、93.1、146.6、807.0、5171.3、6843.1、7843.1、9165.0、10150.5、11066.5万户。 农村电话 农村电话农村电话(又称地方电信、县内电话)是以县城为中心 (不含县城市内电话),联通乡、镇、村和广大农村用户的电话。北伐战争初期,军方为军事通信的需要和加强对所辖地区的统治,于民国15年(1926) 8月,开始在防区桂阳县架设两义乡 (今十字圩)至辅正乡 (今飞仙桥) 电话线路。是年,安仁、郴县、永兴、宜章也有架线的文字记载。部队离防后,电话线路一般由县政府接管,逐步发展成为乡村电话架空明线网路。自民国18年(1929)起,保靖县自筹经费并动员各乡殷实富户捐款、捐杆,陆续架通保靖至乾城(今吉首)、隆头、永绥(今花垣)、永顺、古丈5条单线线路。安化、茶陵、攸县、醴陵、酃县等地则采取逐年在田赋中征收电话附加费的办法,乡村电话网路发展较快。民国22年(1933),湖南省政府为加速政令、军令传递,一方面兴建省办长途电话网路,一方面指令各县自筹资金,在各区乡镇遍设乡村电话,并与各邻县联通。民国31年(1942),全省乡村电话线路增至26248杆公里。民国33年,日军占领湖南大片土地,乡村电话网路遭受严重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虽略有恢复,但至民国36年(1947)底,勉强通话的线路长度不及民国31年 (1942) 的1/3。湖南解放前夕,仅有部分县残存有电话机线,已不构成系统网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恢复和发展县内电话,至1953年4月各县县内电话交邮电部门统一代管和接管时(湘西自治州10县延至1955年),全省县内电话线路达32581杆公里,有磁石式交换机518部,总容量5500门,电话机4275部。县内电话交邮电部门代管后,发展速度加快,至1955年,全省15113个乡中有5151个乡装上电话,新组建的8003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亦有42个装上电话。1956年,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掀起高潮。是年2月,湖南省人民委员会颁布《湖南省地方电信基建工作暂行办法》,规定投资来源为“县区自筹,民工建勤,上级补助,自上而下逐级分配投资控制数”,县内电话的发展出现新的转机。随后,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下,县内电话网路大规模发展。但是,由于建设项目纷纷上马,技术力量和器材供应均跟不上,新增机线设备多为因陋就简勉强通话,质量很差。自1963年1月起,全省公社以上的农村电话收归全民所有,由湖南省邮电管理局统一管理。是年4月,公社以下的农村电话划为集体所有,由公社自行管理。此后,各级重点抓农村电话网路的调整和维护整治,并于翌年3月成立湖南省农村电话工程队,承担全省较大的农话线路施工、机械安装和维修工程,全省农话机线质量有较明显的提高。1980年,湖南省邮电管理局重订《农村电话工程管理办法》,确定网路组织原则和技术要求,对农话网路进行新建和改造,为湖南农村电话网路进入全国大通信网打好基础。1987年,桃源陬市、沅江草尾在全省率先进行农村电话改制(人工交换电话改自动交换电话)。1990年,东安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农话自动化县,澧县垱市、邵东廉桥、望城铜官、宁乡黄材、浏阳文家市等区、乡农话进入国内和国际直拨网。1996年,全省有农话光缆1.6万公里,农村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80万门,农村电话用户41万户。 ☚ 市内电话 城乡建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