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结构labour force structure in countryside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的分布和构成。在研究分析农村劳动力结构时, 还涉及到劳动力的年龄、性别、民族和文化程度的构成状况,以及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分布的结构。在社会主义国家中, 认真研究农村劳动力的行业分布, 了解劳动力在行业内和行业间的供求变化规律, 对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农村经济, 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劳动力的产业部门分布 (即劳动力的行业结构),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促进了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封建社会, 农业内部没有明显的生产差别, 因而劳动力结构单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 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大批小农破产, 大量农民成为出卖劳动力的工人和城市工业的后备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大多数国家的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下降, 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也相应下降。这些国家的第一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在20世纪50~60年代有所扩大,70年代趋于平衡或下降;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则不断扩大。美、英、法和联邦德国等国家80年代第三产业总产值都已超过了社会总产值的50%, 其增长速度不仅超过农业, 到70年代以后还超过了工业。与此相应, 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也不断扩大。发达国家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结果,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大量劳动力,使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而且妇女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大量增加, 使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日趋下降的同时,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商品化程度却在不断地提高。但是, 这些国家从事农业的相对人数, 不是简单地由直接从事农业的人数来决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 有许多人是间接地参加农业生产, 而在不发达国家, 这些人都直接从属于农业。间接参加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劳动力, 一般都不属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例如美国, 1983年直接在农牧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202万人,只占全国社会总劳动力数的1.9%,而为农业服务的各个行业占用的劳动力大约占总劳动力的20%。在不发达国家,农村自然经济还占主导地位, 产前、产中、产后的劳动分工不明显, 农业劳动力结构就比较简单。从世界范围看,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 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相对越小, 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 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 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小。社会主义国家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同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例如苏联,1926年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全部劳动者中, 有93.6%从事农业生产, 到1978年已下降到60%左右。南斯拉夫,1948年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4,到1983年农业人口下降到占总人口的1/3。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还出现相对老化现象, 年轻劳动力不断涌进城市, 农村劳动力中老年和妇女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移动与分布, 除数量指标外, 还有质量指标。在农村中, 一方面劳动力智力状况制约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智力资源状况又受着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同农业有机构成是紧密相联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农业有机构成就低, 反之则高。劳动力在农村各产业的分布与流动,不仅取决于产业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 而且也受到劳动力的素质和生产资料状况的影响。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 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1983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 农村劳动力为3.25亿人, 占社会总劳动力数的70.7%。其中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种植业上, 林、牧、副、渔业占用的劳力不多。农村中的第二、第三产业还不发达, 容纳的劳动力很少。1983年农村从事非农化生产经营(不含农村副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力数的8.8%, 其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只占农村总劳动力数的3.7%。中国农村经济改革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充实到各种非农化生产经营部门中去。 农村劳动力结构structure of rural labor force农村地区按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等标志划分的各劳动力组的比例关系。它反映农村劳动力的质量。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表现为掌握科技文化知识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上升。但也可能出现高龄化、妇女化的趋势。在组织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要注意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合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