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划学principle of agricultural zoning研究农业生产地域中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进行农业区域划分的学科。农业生产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地域(空间),呈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多种多样,通过对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深入调查,搜集、整理出详细的资料,分析农业地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揭示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和阐明不同地域中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数量、质量及分布变动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区域划分,可以为农业生产布局、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区划学是在总结农业区划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892年,德国哈恩(E.Hahn)曾提出把世界划分为6个农业经济类型。苏联在1917年10月革命后,曾多次组织多学科人员进行全苏和各加盟共和国的农业区划工作,提出多种农业区划与配置方案。1975年《苏联全国土地自然——农业区划》一书,把全苏划为3个带、14个地带、1个区、5个亚区。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胡焕庸、沈宗瀚等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分别写出了《江苏省农业区域》、《中国小麦区域问题》等著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于1953~1955年、1963~1966年和1979~1982年进行了全国性农业区划工作。国内外农业区划工作的实践,促进了农业区划学的建立和发展。 农业区划学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学说、劳动价值学说、扩大再生产的理论、生产布局原理、级差地租理论等为其基本理论依据。农业区划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分类区划法、区域对比法、等级评价法、地图分析法、专题调查法、综合分析法、定点监测法、经济效益分区预测法、聚类分析法等。 农业区划学是一门边缘性较强的学科,与农学、地理学、农业经济学、农业工程学、生态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农业区划学研究不同的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经济地理学、计划经济学、农业技术学相互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 农业区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按照各农业生产地区自然、经济条件在生产上形成的地域性差异,在全国或一地区范围内划分不同的区域。包括农业自然区划 (如气候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水文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等),农业部门区划(如种植业区划、林业区划、畜牧业区划、渔业区划等),农业技术措施区划(如机械化区划、水利化区划、作物品种区划等),综合农业区划。农业区划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合理生产结构、完善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农业区划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的地域差异。主要研究各农业区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发展过程;我国农业区域主要类型和分布局情况; 农业区划的方法论; 农业生产在地域上组合的规律性等。其任务是阐明我国各地的农业资源及其地区优势、区划的依据、方法和步骤,为正确确定农业发展方向、措施与途径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农业分区的启蒙思想。古代地理名著《禹贡》里,已把全国划分为“九州”。作为科学概念的农业区划的出现,是近百年的事。1892年,法国人汉恩较早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进行了初步的划分。以后,美国、芬兰、丹麦、奥地利、英国、意大利等国,也相继开展了农业区划工作,划分了农业区。我国近代最早研究全国农业区划的是胡焕庸,他在1936年发表了《中国农业区划》一文。此后,不少学者也进行了省级农业区划的研究。建国后,我国曾几次进行农业区划工作。1978年,国家把农业区划列为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08项重点任务的第1项,并成立了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各省、区(西藏、台湾除外)也成立了农业区划委员会。1979年,农业部发出通知,要求高等院校农业方面的专业尽可能开设农业区划课程。同年,全国成立了农业区划研究所和农业区划研究会。 农业区划最早是由地理学界进行研究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区划学科的实用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不少地理学者、经济学者、科学技术学者纷纷投入这个研究领域。目前,对农业区划的概念、农业区划的方法、农业区划课程的名称和内容等,认识尚不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阅读书目: 《农业区划方法论》邓静中等编著,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农业区划》该书编写组编,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全国综合农业区划》该书编写组编,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农业区域的理论和方法》 刘书楷编著,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