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谏院题名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谏院题名记》
宋·司马光2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3,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4。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5,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6,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7,犹汲汲于利也8。其间相去何远哉9! 天禧初10,真宗诏置谏官六员11,责其职事12。庆历中13,钱君始书其名于版14。光恐久而漫灭15,嘉祐八年16,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论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回17。呜呼,可不惧哉! 1谏院:负责指陈政治得失的机关。题名:将谏官的名字写出并刻石立于谏院。本文是司马光主管谏院时为“谏院题名”而写的一篇文章。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封温国公。北宋政治家,著名史学家,主编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有《温国文正司马文公集》。3公卿:原指三公及九卿,后泛指高级官员。大夫:古代官员称大夫,隋唐以后高级官员称大夫。4“汉兴”句:汉朝开始设置谏议大夫,专门负责指陈朝政缺失(秦时谏议大夫掌管议论)。5萃(cui):集。一官:指谏官。6志:通“誌”,记,引申为留意。7汲汲:急促,不休止,形容心情急切。8犹:如同。9其间:指追求个人名声与谏官的品质。去:距离。10天禧:宋真宗年号,1017-1021年。11诏:下诏,下命令。12“责其”句:意为负责谏诤的职务。13庆历:宋仁宗年号之一,1041-1048年。14钱君:可能是钱公逸,他于庆历四年在谏院任职,庆历六年负责谏院。其:指谏官们。15光:司马光自称。16嘉祐:宋仁宗年号之一,公元1056-1063年。17回:奸邪,不正当。 【析点】 这是一篇名文,虽以“记”定名,实则是一篇议论文,它以超过二分之一的篇幅论谏官责任的重大及应具备的品德,以不足二分之一的篇幅记这段议论的缘起及其意义。 前段,谏官责任之重分上下两层论:一是当今能谏的人少,古时人人可谏,当今只有少数谏官;二是应谏的事多,全天下的得失有待谏官指陈,总结此两层曰“其为任亦重矣”。谏官应有的品德从正反两面论:正面说,应分清巨细缓急,“利国家”“不为身谋”;从反面说,若追逐个人名利则距谏官的素质远甚。司马光这一番议论,周密而严正,特别是“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的提法,至今仍有其价值。 后段叙写谏院题名的经过,简洁明白,不生枝蔓;叙写题名刻石的目的,虑远思今,语重心长,颇具警世作用,至今仍有其意义。 总观全篇,体现了政治家的眼光和识见,也体现了史学家严谨简洁的文章风格。 谏院题名记天禧初③,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④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着于石⑤。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 “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回⑥。”呜呼,可不惧哉!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注释 ①萃——聚,集中。②汲汲——心情急切,不止息。③天禧初——指天禧元年(1017)二月,“置谏官、御史各六员,每月一员奏事,有急务,听非时入对。”(《宋史·真宗纪三》)。④钱君——钱明逸。庆历四年(1044)为右正言,谏院供职,六年,擢知谏院。⑤嘉祐八年句——司马光于嘉祐六年以修起居注同知谏院。⑥回——奸邪。 赏析 司马光于宋神宗嘉祐六年(1061)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这是他于嘉祐六年(1063)为谏院题名刻石所写的一篇题记。文章着重阐明了谏官的重大责任和身为谏官应有的品德,表明了刻名于谏院的目的。文字简洁,富有感情。 文章首先回顾了谏官产生的历史。古代没有谏官之职,自上而下,人人都可发表意见,规劝当政者。直至汉代,才开始设谏议大夫,以执掌指陈朝政阙失之职。对古无谏官历史的回顾,正是为了强调而今谏官之职的重要性。文章接下来说:“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将指陈国家的大政方针、反映四海之内人们的利益与愿望,补阙当政者治理国家的利病得失,都集权于谏官一职之身,其责任之重大,便不难想见了。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当得起如此重任呢?或者说当此任者,应当怎样做才不辜负此职呢?文章说:“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这里指出了三个条件和两个方面。第一条是: 作为谏官,要有远大的志向,不要斤斤计较于小事。第二条: 处理事情,应分轻重缓急,有条不紊。第三条: 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不为一己之利谋进竞取。这三条,第一二条是从谏官所应具备的素质与才干上来要求的; 第三条则是对谏官在品德方面的要求。是否作为谏官的人都已达到了这样的要求呢?非也。作者说:“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有的谏官既争名,又争利,为个人名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他们的品德与作为与一个合格谏官的品德距离相差实在是太远了。这是司马光对现状发出的深切感慨,亦是说明刻名于谏院的起因与必要性。 文章的第二段,首先介绍了刻名的背景与过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设置了六名谏官,并明确其职责。《宋史·真宗纪三》载: “置谏官御史各六员,每月一员奏事。有急务,听非时入对。”可见对谏官已有了较为严格的制度。这是刻名的前题背景。“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这是刻名产生的阶段。“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着于石。”是刻名之制定型的阶段,也是作者写这篇题名记的时候。作者对三个阶段进行回顾,旨在说明对于刻名之事的重视。接下来,作者说明刻名的目的:“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 ‘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回’ 。”名字刻在石碑上,永不漫灭。一个谏官的所作所为,功过得失,将有后人评说。忠义正直者,英名千古传诵; 奸佞狡诈者,遗臭万年,为后世所唾弃。“呜呼,可不惧哉! ”身为谏官,轻忽职守,难道不是很可怕的吗?这是对谏官要司其职谋其事的真诚劝戒。 这篇可视为题记体杂文,虽然很短,表达的意思却非常明白透彻。它劝导谏官要正直行事,忠于职守,专利国家,不为身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戒之以千载,垂教于万世,徐徐道来,娓娓动听。将深刻的道理以平易浅近之言出之。把严肃的话题,用亲切和缓的语气表达,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