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写作艺术大辞典︱凡例 凡例 辞目编排 一、 本书共收辞目5439条。 二、 全书按总论、 分论、 补论三部分编排: 总论部分的序列安排, 以写作活动的准备、 撰写、 修改三个环节为纲, 以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理论作目, 汇集各种文体写作中带有共同规律、 共性特点的辞目1694条。 分论部分的序列安排, 以各种体裁为经, 以各体的特殊规律、 知识技法为纬, 共收辞目2960条。 补论部分是对总论和分论的补充, 收集风格、 流派、 文论专著、 写作粹语方面的辞目785条。 三、 为了便于揭示写作知识、 理论的系统性, 本书各部分的辞目均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排列, 并注意到一定的先后顺序。 四、 本书分论部分按各种体裁集中有关辞目, 使之各成体系, 相当各个文体的独立分册, 可供读者系统阅读, 获得比较完整系统的与各体有关的写作知识、 理论和技巧。 五、 补论部分的写作粹语辞目, 多为古今中外作家、 理论家的原文, 部分因字数较多, 立目时适当作了压缩或删减。释文 六、本书的释文程式一般为: 释义、 别称、 溯源、 分类、艺术特征及美学价值、应用方法、 注意事项和要求。有的释文根据辞条实际对有关项目做了必要的增删和调整,如写作粹语、 文论专著辞目均无释义层次。 七、 总论部分的某些辞条, 在分论部分仍有分支者 (如“结构”, 在分论部分还有“小说结构”、“戏剧结构”等), 释义时注意了总论与分论的关系; 属总论部分者, 着重从整个写作学的角度释义, 属分论部分者, 结合具体体裁释义。 八、 为使释文具有客观性, 对 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力争客观反映各家之言,或以一说为主, 兼顾他说。 九、 为使释文资料翔实, 有查阅价值,成段引文均注明作者、 出处。凡古今中外作者,多为人知者未注国籍朝代。 十、 对有多种含义的辞目, 释义只取写作角度, 其它义项或在溯源中作了介绍, 与写作无关者未作介绍。 十一 、 属于一义多名的辞目, 视其应用的普遍程度, 只选释其中之 一, 其它用互见法处理, 格式为“即×××, 见该条”。属于一名多义的辞目,按其义项归于各个不同部类, 在笔画、 音序索检表中同时出现时, 为便于区别和查检, 在辞目后按其所属部类的先后顺序分别注以1、2……属于大同小异、 含义相近或含义交叉的辞目,为避免重复或遗漏, 释文时注意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对其共性的内容只在 一条中阐述,其它各条不再复述, 而以“参见× × ×条”的格式处理。其它 十二、 本书使用简化字。 十三、 本书附有“文体分类表”、“韵辙表”、“校对符号及其用法”、“应用文格式举要”及“笔画索引”、“音序索引”( 二索引中不包括补论部分的写作粹语辞目)。 |
☚ 写作艺术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校对符号及其用法 The proof marks and their application 写作艺术大辞典︱前言 ☛ 00010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