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亲王
封建皇帝封命亲王的仪式。据史书记载,历代王朝册亲王仪不尽相同。汉代册亲王仪在太庙举行,唐王朝则于宫廷正殿举行,宋代 “有册命之文,皆上表辞免,惟迎官诰还第”,即不举行册命仪式。元代 “亦降制命之,不行册礼”。至明朝,册亲王礼制趋于严密,其仪式规模略同于册皇太子典礼。仪式于宫廷正殿举行,先期须告祭宗庙。届期,皇帝御奉天殿,皇太子、众亲王均出席,由承制官宣制: “封皇子某为某王,某为某王。” 接着是授册、授宝,如果受封者年幼,则遣官奉册宝前往授之,仪式由丞相主持。“最幼者行保抱之礼。” 亲王受册后,须朝谢皇后、皇太子。洪武二十八年 (1395) 明王朝又定出册亲王细则: “亲王嫡长子,年十岁,授金册宝,立为王世子。次嫡及庶子皆封郡王。凡王世子必以嫡长,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子止为郡王。待王与正妃年五十无嫡子,始立庶长子为王世子,袭封。朝廷遣人行册命之礼”。亲王受封,一般均有册书、宝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