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侍官宋代宦官通称。❶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定官称,自入内内侍省、内侍省长官(知入内省事、内侍省都知)至诸内品止,统称为内侍官(《宋会要·职官》56之43)。 ❷南宋时,除入内省、内侍省宦官称“内侍官”之外,还包括内侍班官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宣庆使、宣政使、昭宣使,即“内客省使至内侍省内品为内侍官”(《庆元条法》卷4《官品令》)。
别名❶中人、宦者。《长编》卷495戊午:“交通中人张茂则。”《宋史·宦者传》2《张茂则》:“初补小黄门,五迁至西头供奉官。” ❷内臣。《长编》卷109癸巳:“内臣韩守英。”《宋史·宦者传·韩守英》:“初为入内高品。” ❸中官、宦官。《挥麈后录》卷1:“宦官邓善洵召县令至津亭计事……。徽宗笑曰:‘中官与卿戏耳。’” ❹内官。内官或指朝廷中都官,与外任官相对,或作内侍官别称。《长编》卷85戊戌:“入内都知秦翰卒,上甚悼惜之,为之泣。……(翰)自任前后身被四十九创……且言:‘臣一内官,不足惜,或为国家去此剧贼,死亦无恨。’” ❺左珰、大珰、近珰、貂珰。秦、西汉时,中侍中冠饰左貂银珰;东汉时,中侍中都是宦官。以后,或以左珰、貂珰别称内侍。大珰、巨珰代表高品宦官。《宋史·宦者传·序》:“宋世待宦者甚严。……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貂珰有怀奸慝,旋踵屏除。”《桯史》卷4《叶少蕴内制》:“童贯以左珰幸大观间。”《旧闻证误》卷3:“鲁公命召诸珰来,且有事约束。时童贯、杨戬、贾祥、兰从熙、何䜣皆奏禀。”《石林燕语》卷4:“仁宗亦遣近珰伺其程文毕,先进呈……一近侍旁观,忽吐舌。”《玉堂杂记》卷中:“德寿宫遣大珰张去为。”《汉官仪》曰:“中常侍,秦宮也。 汉兴,悉用士人,银珰左貂。光武以后,专任宦者,右貂金珰。” ❻内辖、巨珰、珰。《齐东野语》卷18《方大猷献屋》:“杨驸马赐第清湖,巨珰董宋臣领营建之事。遂拓四旁民居以广之。其间最逼近者,莫如太学生方大猷之居。……一日,具礼物往访之。方延入座,珰未敢有请,方遽云:‘今日内辖相访,得非以小屋近墙欲得之否?’”《宋史·宦者传》4《董宋臣》:“董宋臣,理宗朝宦者。” ❼竖子、竖。《宋史·宦者传》1《周怀政传》:“怀政之未败也,绍忠尝诟之曰:‘砍头竖子终累我!’”《渑水燕谈录》卷9《杂录》:“胡(旦)又尝行巨珰诰词云,……由是诸竖切齿。” ❽阉人、阉尹、阉竖、阉。《靖康要录》卷3:“阉人用事,窃弄国柄,典掌机密,挑发兵端,……实始童贯。”“童贯出自阉尹。”《宋史·宦者传》3《童贯使》:“除开府仪同三司,京曰:‘使相岂应授宦官?’”《挥麈后录》卷9:“苗、刘兵杀内侍,……有一阉走入学士院。”《长编》卷31庚寅:“阉竖五七辈。” ❾阍寺。《挥麈后录》卷8:“交结阍寺以进。”《长编》卷214戊寅:“死刑之次,莫重于宫(刑)。今刑无罪之童幼,以备阍寺之职。” ❿刑馀之人、宫掖之臣。《靖康要录》卷3:“(童)贯以刑馀之人,身为三公。”《宋史·丰稷传》:“宫掖之臣,有关预政事,如……咸平之任守忠者屿?”《宋史·宦者传》3《童贯传》:“自给事宫掖,即善策人主微指……解节钺为真三公。”《宋史·宦者传》3《任守忠传》:“荫入内黄门。”(11)近习。《宋史·范祖禹传》:“所召者,乃先内侍,必谓陛下私于近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