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感觉障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感觉障碍sensory disturbance

病人自己感觉身体某部位疼痛、麻木、不适或出现异常感觉(蚁走感等),或客观检查发现感觉过敏、迟钝、缺失、倒错等异常现象,叫感觉障碍。产生感觉障碍的原因很多,但总的离不开传入、传出神经和中枢神经感觉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上常见的感觉障碍有感觉减退、感觉缺失、感觉过敏、感觉过度、感觉倒错、感觉异常、疼痛等。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

感觉是人类最初级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人们通过视、听、嗅、味、触等感觉,不仅感知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也使人知道自己身体所发生的变化,如躯体内部器官的活动状况,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和位置。感觉障碍可分为:
❶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如声光的刺激,以及躯体某些轻微不适感的感受性增高。此时,轻微的声响如同雷呜震耳,普通阳光则耀眼难睁,轻触皮肤如同针刺刀割。多见于神经衰弱、癔症、感染后的虚弱状态。
❷感觉减退: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减低,如对强烈的疼痛感觉轻微;严重时,对外界刺激不能感觉(感觉缺失),多见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在入睡前、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催眠状态、意状及意识障碍时也可出现。
❸感觉倒错: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或相反的异常感觉,如凉的刺激感到热,多见于癔症。
❹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适感,如感到牵拉、挤压、撕扯、游走、虫爬等特殊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及某些器质性精神障碍。

☚ 判断心理活动正常与否的标准   知觉障碍 ☛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

感觉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主观的感性认识。各种感觉必须有感觉的末梢器官(或感觉器),接受感觉的信息,然后通过感觉通路将信息传递到中枢,最后还需大脑皮质对此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使人得以感受。
感觉分为特殊感觉、躯体感觉与内脏感觉三部分。特殊感觉指刺激作用于各种特殊感官如眼、耳、舌、鼻而产生的视、听、味、嗅等感觉。躯体感觉起源于体壁,包括来源于皮肤和粘膜的表浅感觉(触压觉、温度觉、浅痛觉)、来源于肌肉、关节、肌腱的深感觉,又称本体感觉(深部压觉、深部痛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和必须经大脑皮质综合分析才能感受的复合感觉,又称鉴别觉(触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案觉、实体觉、重量觉等)。内脏感觉起源于脏壁,包括内脏痛觉与器官感觉。
传导本体觉和触压觉的有髓鞘纤维从后根经后角内侧进入脊髓同侧后柱,并在进入水平的某几个节段内与后角和前角的细胞发生突触,抑制后角痛觉神经元和促进节段性反射。后柱中的上升纤维在薄束核、楔核换神经元后在延髓中部交叉组成内侧丘系上升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传导痛(快痛)、温觉的薄髓鞘和无髓鞘的纤维,在后角的外侧部进入脊髓,上行2~3个节段,多数经过罗氏胶状质的一个或数个神经元,然后再传递至后角内的痛觉神经元,其轴突经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也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传导慢痛的纤维主要通过脊髓顶盖束与脊髓网状系统传导。从面、头部(包括三叉、舌咽、迷走)的躯体感觉纤维,特别是触、痛和温度觉纤维进入脑干后向尾端组成三叉神经降支,终止于三叉神经脊髓核的胶状质,其轴突交叉至对侧形成三叉丘系与内侧丘系伴行向上,至丘脑腹内侧核换神经元后投射到皮质。
内脏感觉纤维(几乎全部是痛觉纤维)在后角内 (相当于灰质侧角邻近处) 换神经元。上升的内脏纤维起始于固有束(为脊髓灰质内中间神经元的轴索所形成的上开与下降的传导束)的一部分,以后参与双侧多突轴传递的脊髓网状结构,随同脊髓顶盖束上行至中脑网状结构。迷走神经中的一般感觉纤维进入孤束核,其投射纤维直接进入网状结构。上升到中脑网状结构的纤维,经过上升性网状系统到边缘系统和下丘脑,故慢痛与内脏痛觉常伴有植物神经与情感反应。
从丘脑后腹核发出的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的三个区域。第一体感区(S1)是中央后回(布劳德曼3,1,2区),主要纤维来自丘脑腹后外侧核与丘脑腹后内侧核,是传导触觉、本体觉与鉴别觉的。第二体感区 (S2)在外侧裂附近,靠近脑岛。体表的功能定位不如S1明显。两侧半球的第二体感区可通过胼胝体而互相联系。第三区在顶上叶,相当于布劳德曼5,7区,对鉴别性感觉很重要。
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 有如下几种:
感觉缺失 在清醒情况下,对刺激不发生感觉反应,即感觉缺失。根据感觉的种类而有痛觉缺失、触觉缺失、温度觉缺失等。在同一部位内各种感觉均缺失称完全性感觉缺失。在同一部位内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存在称分离性感觉缺失。全身性感觉完全缺失,可见于癔病。局限性感觉完全缺失有偏身型、半身型、节段型、手套袜套型等。分离性感觉缺失常见于脊髓空洞症。
感觉减退 感觉的刺激阈升高,需增加刺激的强度方能感受;或反应延迟,即刺激之后不能立即发生反应,需经数秒至数十秒后才能感觉。
感觉过敏 感觉的刺激阈降低,对正常的刺激出现敏感性增加,系检查时的刺激和病理过程在感觉冲动传导通路上所产生的刺激总和所引起,常有不同程度的不舒适感甚至疼痛。
感觉异常 由神经通路上的病损所引起的一种异常感觉,此时无外加刺激,而自觉麻木感、触电、针刺、灼热感等。
感觉过度 多发生在感觉缺失的基础上,感觉的刺激阈升高,反应时间延长。在感觉过度的部位当刺激达到阈值时,则可产生一种过分难受的,多为痛的感觉。可见于周围神经疾病,由于粗大纤维选择性损伤,对细纤维的抑制调节作用受到干扰所致。
疼痛 不受外界刺激而感觉到的疼痛,称为自发性疼痛,系由机体内的病灶刺激感受器而引起。疼痛可分为:
❶局部痛,即痛的部位局限于病变所在,如皮神经损害:
❷投射痛,从外周神经到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上所产生的冲动,都能引起投射到通路及末梢器官所在外周部位的感觉。常见的投射痛为神经干或后根受损时所产生的疼痛,除疼痛出现在刺激点以外,更多的发生在远离刺激点的该神经支配的外周部位。如椎间盘突出的坐骨神经痛。丘脑病变时的中枢性疼痛也为投射痛的一种。在神经完全切断时,其皮肤支配区域产生感觉缺失,但切断神经的中枢端遭受到刺激,仍可引起该神经支配区的疼痛感觉,也为投射痛。
❸扩散痛,某神经的一个分支的疼痛刺激扩散至该神经的近端或远端甚至到另一个分支而产生疼痛,如三叉神经痛。
❹牵涉痛: 深部结构和内脏病变时,疼痛的定位不清,但可在远离的相应部位出现皮肤疼痛,称牵涉痛,如心绞痛时的上臂痛等。
❺灼性神经痛: 感受为剧烈的烧灼样痛,病变侵入神经干中的植物神经纤维,如正中神经或坐骨神经的损伤。
❻残肢痛:部分病人截肢后发生肢体残端的剧烈疼痛,局部轻度触摸即引起疼痛,多由于神经切断部位形成的神经瘤所引起,或由于神经瘤所引起的附近神经炎或残端的疤痕刺激所致(见“疼痛”)。
感觉障碍类型 主要有下述几种类型:
单皮神经损害 感觉障碍呈外周神经野 (一根皮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分布,以触觉障碍为明显 (由于外周神经有重叠现象,尤以痛觉纤维重叠显著),深感觉无障碍(感觉纤维在皮下和关节)。不同病因所产生的损害不完全相同,如压迫性病变使粗大纤维受损明显而出现触、压觉障碍; 局部麻醉药则以阻滞痛、温觉与植物神经纤维为显著。
多发性末梢神经损害 感觉障碍呈对称性分布,以肢体远端尤以下肢足部障碍为明显,胸、腹、面部常可避免,呈手套样与袜套样型式,各种浅、深感觉均可出现障碍,也常伴有运动障碍。
神经根损害 感觉障碍呈皮节分布,神经根受刺激时可出现节段性疼痛,破坏性损害时,由于神经根支配区域内的重叠现象,常以侵犯2~3个以上神经根时才出现症状,以痛觉消失比触觉明显,其周围可出现感觉过度,如伴前根损害时可出现肌无力、萎缩和腱反射消失。
神经节损害 障碍呈皮节分布与神经根损害一致,可出现障碍区域内的感觉减退、疼痛或过敏,可见于带状疱疹。
后柱损害 病变水平面以下振动觉及位置觉丧失,两者受损并非完全一致,有时甚至分离,可见于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或多发性硬化。两点辨别觉、实体觉、重量觉也会出现障碍。
脊髓中央灰质损害 由于损及前灰白连合,故出现节段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保留的感觉分离现象,常见于脊髓空洞症,也可见于髓内肿瘤或出血。
前脊髓病损 常见于脊前动脉病变,如脊髓出血,脊丘束与锥体束受损,可出现双侧病变水平以下痛温觉与运动功能障碍,但深感觉存在。
脊髓半侧损害 病变同侧水平面以下出现深感觉障碍。病变对侧比病变水平低2~3个节段以下出现痛、温觉障碍,常伴有病变同侧躯干和肢体的瘫痪。因为在脊髓双侧均有传导触觉的纤维,故触觉常无障碍。
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 损害平面以下全部深、浅感觉丧失,麻木的上界有狭窄的感觉过敏区。一般痛温觉消失的水平比病变水平低2~3个节段。由于脊丘束纤维的分层排列,故锥管内髓外进行性压迫损害时,痛、温觉障碍由下肢开始,并向上发展;髓内压迫性损害则从病变水平节段开始并向下发展。
脑干病损 延髓及桥脑下部病损时,由于损及三叉脊髓束、核和脊丘外侧束则产生病变同侧面部与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可见于延髓空洞症或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桥脑上部和中脑病变由于损及已交叉的三叉丘脑束和脊丘外侧束则产生病变对侧包括面部在内的偏身痛温觉障碍。上部脑干病损时,由于脊丘束与内侧丘系很靠近,故常伴有深感觉障碍。
丘脑病损 丘脑病损时常出现病变对侧全部感觉障碍,有的还可出现丘脑性自发性疼痛并感觉过度的特征,这是由于后腹核病损时,丧失了对中缝核情感活动的抑制的结果。
大脑皮质损害 顶叶皮质损伤时,一般不引起各种感觉的基本形态的障碍,主要引起感觉的刺激阈值升高。病变对侧躯体特别是面、臂和腿部的位置觉、触觉定位觉、两点鉴别觉、实体觉障碍。主侧半球病变时尚有触觉失认。此外感觉忽略或感觉消退即同时以触觉或痛觉刺激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的皮肤时,病人只在健康的一侧感知,这种现象是顶叶病损的特征。
内脏感觉障碍的表现 有内脏痛觉和类内脏痛觉:
内脏痛觉 可因内脏的扩张、痉挛、收缩 (特别在缺血时)或受到化学的、机械的刺激(特别在充血时)可产生疼痛,部位多在深部、定位不够清楚,主要由交感神经传导至脊髓。
类内脏痛觉 由于刺激内脏表面而引起的类似内脏痛觉。如炎症的扩散、渗出、压力、摩擦或其他病理过程可侵入内脏腔壁(膈肌、心包、胆道、胸、腹膜壁层、肠系膜等) 以上这些刺激经过支配内脏腔壁的躯体神经 (膈神经、胸、上腰部等神经)达到中枢脊髓。
【附】 Lhermitte征
Lhermitte征是脊髓感觉束的刺激症状,在被动或自动屈颈时有一种电击的感觉,从颈部沿着背部、脊椎放射达到骶尾部或肢体。胸髓病变可放射到两下肢,颈髓病变可放射到两上肢。头复位时此症状消失。1927年Lhermitte将此现象称为电击征(Electric sign),并认为是多发性硬化的一个症状。后来发现可见于任何原因的脊髓轻度不全损害时。除屈颈可以引起外,也可通过压迫两侧颈静脉和叩打颈椎时引起,它和脊髓运动刺激症状,“强直性发作”具有同样意义。

☚ 失语、失认和失用的检查   特殊感觉障碍 ☛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

感觉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感受或体验。各种感觉须首先经由感觉的末梢器官、接受感觉的信息,继而由感觉通路将信息传递到中枢,最后还需大脑皮质进行分析与综合,使人们得以感受,例如触觉、温度觉、位置觉、被动运动觉、振动觉、痛觉等。
知觉是多种感觉经过大脑综合而感知的一种体验,如“潮湿”是冷觉与压觉的综合。
感觉器官病损时则出现感觉障碍,常需作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方能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 感觉障碍可表现在躯体方面与内脏方面,且因病变性质与部位的不同而产生各种主观与客观的表现。
躯体感觉障碍 分为以下几点。
(1) 感觉缺失: 在神志清醒情况下对刺激不发生感觉反应,即为感觉缺失。根据感觉种类的不同而有痛觉缺失、触觉缺失、温度觉缺失等。在同一部位内各种感觉均缺失者称完全性感觉缺失。在同一部位内某些感觉缺乏而其他感觉仍存在者称分离性感觉缺失。根据感觉缺失的部位又可分为全身与局部感觉缺失。全身感觉缺失可见于癔病。局部感觉缺失有偏身型、半身型、节段型、手套袜套型等。
分离性感觉缺失又可分为下列三型:
❶浅感觉缺失、而深感觉存在,常见于皮神经损伤;
❷脊髓痨型分离性感觉缺失,表现为深感觉缺失、而痛觉与温度觉相对健全,系后索损害所致;
❸脊髓空洞型分离性感觉缺失,表现为痛觉丧失、深感觉与触觉正常,见于脊髓中央管周围病损,如空洞、出血、肿瘤等。
(2) 感觉减退: 原因由于刺激阈增高,需增加刺激强度方能感受;或由于反应迟钝,即刺激之后不能立即发生反应,需经数秒至数十秒方能感觉。
(3) 感觉过敏: 患者对正常刺激出现敏感性增高,系由于检查时的刺激加上病理过程对感觉器官产生的刺激的总和所引起,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甚至痛感。
(4) 感觉异常: 是感觉器官病损时所产生的异常感觉,此时并无外加的刺激,而患者觉有麻木感、触电感、针刺感、灼热感等。癔病患者也可有感觉异常。
(5) 感觉过度: 感觉过度的特点是多发生在感觉缺失的基础上,此时感觉阈提高、反应时间延长。在感觉过度的部位,当刺激达到阈值时,则可产生一种过度难受的感觉,多为痛的感觉。从刺激开始至感到刺激的间隔期间有一段潜伏期,且刺激具有扩张的趋势,因而定位不明确、性质也不易判定,在停止刺激时还有长时间的后作用。感觉过度可见于周围神经疾病,由于粗大纤维选择性损伤,闸门机制的平衡受到干扰所致。
(6) 疼痛: 疼痛可由于外在的刺激所引起,无外界刺激而感觉到的疼痛称为自发性疼痛。疼痛可分为以下六种:
❶局部痛: 痛的部位局限于病变所在,例如皮神经病损时。
❷投射痛: 从末梢神经至大脑皮质的感觉神经通路上所产生的冲动,都能投射至通路及末梢器官所在的外周部位,引起疼痛。常见的投射痛为神经干或后根病损时所引起,除刺激点出现疼痛之外,更多发生于远离刺激点的、受该神经支配的外周部位,例如腰椎间盘脱出时的坐骨神经痛。幻肢痛也属投射痛,患者感到已截去的肢体仍发生疼痛。丘脑病变时的中枢性疼痛也是投射痛的一种。
❸扩散痛:某神经的一个分支的疼痛刺激,可扩散至另一个分支引起疼痛,例如三叉神经痛。
❹牵涉痛: 深部结构与内脏病变时,疼痛定位不明显,但可在远距离的部位出现皮肤疼痛,称牵涉痛。如心绞痛时的上臂痛、肾绞痛时的腹股沟痛,称内脏牵涉痛。横膈周边部炎症时的胸壁痛、横膈中央部炎症时的肩痛与颈痛,则为躯体牵涉痛。牵涉痛发生的原因,可能是从身体浅表部位传入感觉中枢的阈下冲动、和从病变内脏传入的异常冲动,在脊髓胶状质会聚的总和所致。患者常感到疼痛发生于有精确定位的身体浅表部分。
❺灼性神经痛: 患者感觉为剧烈的烧灼样痛,病变侵及神经干中的植物神经纤维,如正中神经或坐骨神经的损伤时。
❻残肢痛:部分截肢后患者发生患肢残端剧烈疼痛,局部轻度触摸即引起疼痛,多由于神经断端形成的神经瘤所引起、或由于神经瘤引起的附近神经炎或残端的疤痕刺激所致。
内脏感觉障碍 内脏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内脏痛,可分为两类:
(1) 类内脏痛觉: 由于浆膜(心包、胸膜、腹膜)壁层的炎症、压榨、摩擦或其他病理过程所引起;疼痛刺激由支配浆膜的躯体神经(脊神经的分支)经脊髓传达到大脑中枢,引起疼痛。
(2) 内脏痛觉: 内脏因病变而致扩张、平滑肌痉挛(特别在缺血时),或因化学性、物理性刺激(特别在充血时),可引起内脏痛觉;痛觉多在深部、定位不明显,疼痛刺激主要由交感神经传导。
临床病理类型 感觉障碍因病变部位的不同而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十三种。
(1) 单皮神经损害: 感觉障碍呈外周神经野 (一根皮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域)分布,以触觉障碍为明显,这是由于外周神经末梢的分布有重迭现象、尤以痛觉纤维为显著的缘故;但深感觉(感觉器官在皮下和关节)无障碍。在感觉消失区域的周围可出现感觉过敏现象。不同病因引起的损害也不完全相同,如压迫性病变使粗大纤维受损明显而出现触、压觉障碍。
(2) 多发性末梢神经损害: 感觉障碍呈对称性分布(糖尿病与脉管炎所致周围神经病为例外),以肢体远端、尤以下肢足部感觉障碍为明显,胸、腹、面部常不累及,呈手套与袜套样型式,各种浅、深感觉均可发生障碍,也常伴有运动障碍。
(3) 神经根损害: 感觉障碍呈皮节(后根的传入纤维所支配的皮肤区域) 分布。单一神经根受刺激时可出现节段性疼痛。神经根破坏性损害时,由于该神经根支配区域内神经末梢分布的重迭现象,常在侵犯2、3个以上的神经根时才出现症状,以痛觉消失比触觉消失为明显,其周围并可出现感觉过度。如伴发前根损害,还可出现肌无力、肌萎缩与腱反射消失。
(4) 神经节损害: 感觉障碍呈皮节分布,与神经根损害时相一致,感觉障碍区域内可出现感觉减退、疼痛或过敏,例如带状疱疹。
(5) 脊髓痨综合征: 由于病变侵犯腰骶段神经根所引起,主要损害神经根中的本体感觉纤维,可出现下肢麻木、感觉异常、闪电样和撕裂样疼痛,体检可发现下肢震动觉和位置觉丧失,严重者浅感觉、深感觉和触觉也可发生障碍,常伴有腱反射消失、膀胱张力减退与步态异常,肌张力也减退、但无肌无力。少数病例上肢与躯干也可出现症状,也可并发胃危象。本综合征除见于脊髓痨之外,还可见于蛛网膜炎、慢性神经根炎、脊膜瘤或糖尿病性神经炎等。
(6) 完全性脊髓横贯性损害: 损害平面以下全部感觉丧失,常见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7) 脊髓半侧损害: 少数情况下病变累及脊髓的一侧,在病变同侧水平面以下出现深感觉障碍,病变对侧出现痛、温觉障碍。常伴有病变同侧躯干与肢体瘫痪。由于在脊髓双侧均有传导触觉的纤维,故触觉常无障碍。脊髓半侧损害常见于椎管内占位性病的早期。
(8) 脊髓中央灰质损害: 由于损及前灰白连合,致出现节段性痛、温觉障碍,但触觉保留的感觉分离现象,即空洞型分离性感觉缺失,常见于脊髓空洞症,也可见于脊髓内肿瘤或出血。
(9) 后柱损害: 病变水平面以下振动觉与位置觉丧失,二者的损害并非完全一致,有时甚至分离,可见于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或多发性硬化。两点辨别觉、实体觉、重量觉也可发生障碍。
(10) 前脊髓病损: 常见于脊前动脉病变,致脊丘束与锥体束受损,可出现双侧病变水平以下痛、温觉与运动功能障碍,但深感觉存在。
(11)脑干病损: 延髓与桥脑下部病损时,由于损及三叉脊髓束、核和脊丘外侧束,致引起病变同侧面部与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桥脑上部与中脑病变由于损及已交叉的三叉丘脑束与脊丘外侧束,则引起病变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上部脑干病损时则同时伴有深感觉障碍。
(12) 丘脑损害: 丘脑与感觉及痛觉等情感体验有关。丘脑病损时出现病变对侧全部感觉障碍,有的还可出现丘脑自发性偏身疼痛,并伴感觉过度的特征,这是由于后腹核损害时,丧失对中线核情感活动抑制的结果。
(13) 皮质损害: 顶叶皮质病损时,一般不引起各种感觉的基本型式的障碍,主要引起感觉的阈值增高。而各种知觉、鉴别觉如实体觉、图案觉、重量觉等却可出现明显的障碍。

☚ 瘫痪   言语障碍 ☛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sensory disturbance

系指感觉功能因其传导途径发生病损而致的异常现象。其传导途径有:1.浅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及部分触觉。传导束由三个神经元来完成。来自皮肤、黏膜的痛觉、温度觉和部分触觉沿第一神经元的周围突传入后根神经节细胞,再沿中枢突而传入脊髓后角换第二神经元。先在同侧上升2~3节段,再经脊髓灰质的前联合而至对侧白质内的脊髓丘脑束上升达丘脑。再换第三神经元,其纤维经内囊的后肢而达大脑皮质后中央回和顶叶皮质感觉中枢。其功能检查,医生用大头针轻刺病人皮肤的不同部位,请病人说出有无痛觉;或用两支试管,分别盛冷、热水,然后分别接触病人皮肤的不同部位,请病人说出有无冷、热感觉;或令病人闭目,医生用棉絮轻触病人的皮肤或黏膜,请病人说出有无碰触感觉,并说出触到的次数。2.深感觉:包括位置觉、震动觉及部分触觉。来自关节、肌肉、肌腱的感觉冲动,沿第一神经元的周围突传入后根神经节细胞,并沿中枢突而进入同侧的脊髓后索,组成薄束和楔束,上升到达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再换第二神经元。其纤维在延髓内形成内弓状纤维而交叉至对侧,组成内侧丘系而上升达丘脑。在丘脑换第三神经元,通过内囊后肢而上升达后中央回、顶叶和前中央回的皮质。其功能检查:令病人闭目,医生将病人的指、趾、向上、向下、向左右轻微活动、令病人说出该指或趾运动的位置方向;或用振动的音叉(128赫)置于病人骨突起的皮肤上,如髂嵴、踝部和桡骨茎突等处,问及病人有无震动的感觉。3.复合感觉:如实体觉、定位觉,则是由深、浅感觉的冲动到达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后再经过分析综合而成。其检查应在浅、深感觉功能存在时检查,其损害的症状:(1)疼痛:根据性质分为:
❶投射性疼痛:指疼痛不仅出现在病变的局部,而且放射到该神经的远离部分。如坐骨神经痛,可自臀部直至小腿后外侧都有疼痛。
❷扩散性疼痛:指神经的一支受刺激而发生疼痛时,其他分支也受其影响而将疼痛的感觉扩散到其他支的分布区域。
❸灼性神经痛:呈烧灼样剧烈疼痛,痛区有皮肤感觉过敏,为交感神经纤维损害所致。
❹牵涉性疼痛:指内脏疾病可在体表某处皮肤出现疼痛,并常伴有皮肤过敏,如心脏病可引起3~5神经分布区的疼痛。
❺内脏危象:为支配该内脏的神经发生障碍时引起该脏器剧烈疼痛的发作,如脊髓结核的胃危象和直肠危象。
❻压痛及牵拉痛:指压迫受损神经干或神经根而发生的疼痛;牵拉神经干而发生的疼痛称牵拉痛。(2)根据其功能异常的性质不同分为:
❶感觉减退或消失:是由感觉神经遭受破坏性损害,使冲动部分或全部不能传导所致。
❷感觉过敏:即微弱的刺激引起明显的感觉,多在病变早期出现。
❸感觉异常:指无外界刺激而自发地感到有蚁走感、针刺感、触电感觉。是由感觉神经纤维不完全性损害的一种刺激症状。
❹感觉分离:指某种感觉缺失(如痛、温觉),而另种感觉仍存在(如触觉)者称为感觉分离。多见于脊髓病变如脊髓空洞症、脊髓内肿瘤等。
❺感觉倒错:为一种错误的感觉,如对痛觉刺激感觉为灼热或麻木样感觉。(3)根据皮肤感觉的节段性分布不同分为:
❶末稍型:为肢体远端的感觉障碍,呈手套式及袜套式分布。见于末稍神经炎或格林-巴利综合征。为周围神经损害所致。
❷神经干型:感觉障碍的范围只限于该神经分布的范围。同时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亦出现瘫痪、萎缩。
❸神经丛型:为受损害神经丛多数神经干所分布之区域内有感觉障碍。如臂丛、腰丛、骶丛。
❹后根型:感觉障碍按根的节段性特点分布,常伴有相应神经根的剧烈投射性疼痛。
❺后角型:一侧后角损害,有同侧相应节段的痛、温觉异常。深感觉和触觉多无影响。
❻前连合型:由脊髓前联合部分受损所致。产生两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缺失,而触觉仍正常。
❼传导束型:一侧脊髓视丘束损害,产生受损平面以下对侧的痛、温觉障碍。但在受损部位进入的痛、温觉纤维,在该处亦同时受损,故有同侧狭窄带状的痛、温觉障碍。由躯体下部来的痛、温觉纤维交叉至对侧后,便位于脊髓丘脑束的外侧;上部来的痛、温觉纤维交叉后在脊髓丘脑束的内侧,故病变由外向内损害时,痛、温觉障碍首先在身体下部出现,尔后可逐渐上升。脊髓丘脑束损害时,触觉可不受影响。因为触觉纤维可由脊髓丘脑束和后索两条径路传入。一侧后索损害时,有同侧深感觉障碍。
❽脑干型:多由延脑与脑桥下部一侧病变所致,产生同侧的面部感觉消失,而对侧的躯干及肝体感觉消失。可见于炎症、肿瘤及血管病变等。
❾丘脑型:多由一侧丘脑病变所致。对侧半身出现各种感觉功能异常。并伴有该侧半身或局限性剧烈的自发性疼痛。
❿内囊型:由内囊部分受损所致。感觉功能异常发生于病变的对侧半身。如病变损及内囊后肢的锥体束及视觉纤维时,则同时发生对侧偏瘫及同向偏盲、即为三偏综合征。
⓫皮质型:皮质感觉区受破坏时可引起对侧位置觉及复杂精细觉障碍。痛、温觉常无影响。

☚ 腹壁防御反射   浅感觉检查 ☛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sensory disturbances

个体对外界事物个别属性或自身上所发生的变化的异常反映。感觉障碍的病因有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器质性损害两方面。由感受器、传导束和感觉中枢器质性损害而引起的感觉障碍,表现为神经症状,其感觉障碍分布与神经损害一致; 由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引起的感觉障碍,表现为精神症状,其感觉障碍分布与神经分布不一致。人们对外界事物或自身的认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因此感觉障碍必然要影响认识活动。感觉障碍的种类和分类方法很多,按感官分类,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本体觉和内脏觉障碍;按临床表现分类,有感觉消失、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感觉过度、感觉倒错、感觉异常、疼痛等;按疾病性质分类,有器质性和功能性感觉障碍,其中器质性感觉障碍包括周围型、神经节型、根型、脊髓型、脑干型、丘脑型、内囊型和皮层型感觉障碍。感觉障碍见于多种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

☚ 感觉性失语症   感染伴发的精神障碍 ☛
000021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