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养生学的发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养生学的发展

养生学的发展

养生学是研究保养身体以使人类健康长寿的一门学科。“养生”二字初见于《庄子》内篇。中国古代有关文献中记载的养生方法有调节生活规律、改善生活环境、重视饮食宜忌、配合各种锻炼(如气功、导引等)及使用某些药品等多种方法。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养生专著还未被发现,只能从非医书中推测当时养生的简况。孔子在《论语》中主张注意饮食卫生、环境卫生、不要过劳和节制性欲等。《论语·乡党》指出不要吃腐败的食物,好吃的不宜多吃,饮酒以不醉为度等等。孔子能活到72岁,可能与他注意养生有关。《周礼·天官》中已经提到“食医”,这是以掌管调配饮食为主的医官。其时不仅注意饮食的调配,也比较重视不同季节的饮食宜忌。《庄子》内篇着重于精神上的调养,要求达到“神全”的地步,即所谓恬淡虚无的忘我境界。这就需要遇事在精神上不要紧张,从容处之,游刃有余。
这个时期突出的发展是气功的出现。《行气玉佩铭》是近代发现的战国初期 (约公元前380年左右) 的一件文物,铭文明确记载:“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其舂在上,地其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段文字年代可靠,1970年郭沫若为之诠释。认为这是最初的气功方式,即深呼吸。它描述的是一次深呼吸的全过程及其作用。
秦汉三国时期 反映战国后期至秦初情况的《吕氏春秋》,为吕不韦门客们所撰。其中针对当时统治阶级的纵情享乐,提出要节制行乐和饮食,不宜纵欲和要加强身体的运动,并要顺应环境和四时的变化。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气郁则可生百病。很好的论述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科学道理。
近年来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年和先秦的竹简和帛书中,与养生相关的内容有多种。其中《十问》、《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主要为房中著作,也涉及某些养生理论问题。另《却谷食气篇》和《导引图》内容为气功和医疗体育,也与养生有关。养生类的医书在出土医书中占比重很大。而养生著作中,房中又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见当时对性生活和保健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些出土医书提出的养生原则与《吕氏春秋》所述大体一致。即应该顺四时,适情志,慎饮食,勤运动,节色欲。这时健身运动的特点为导引,导引一般都结合着呼吸活动。秦汉之间的“房中术”也涉及到养生,但它和神仙求长生之术常相辅而行。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著录了房中书八种,其书名涉及到容成、尧舜、盘庚等人名,与马王堆医书中的人名遥相呼应。这些房中书卷数动辄几十卷,可见在西汉前期有一个较兴盛的阶段。马王堆中的“房中”书与《医心方》保存的一些早期房中书佚文中,对性生活保健提出了七损八益的原则,以求取益避损。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是一脉相承的。“房中”的研究如果剔除其与神仙方术相关的糟粕以及一些变态性生活描述,探讨它与人体健康及治疗疾病的关系,那么,它对于古代养生确产生过重要的作用。西方的健康性生活研究只是近百年的事。
烧炼丹砂在汉武帝时已经开始。至东汉末年炼丹术和新兴的道教相结合,很是兴旺。炼丹的目的原为长生,然服用丹药的结果不佳,危害很大。炼丹术在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大兴,从外丹、内丹两方面发展。外丹即金石药物的炼丹术,内丹则属于气功。
内丹的出现是气功中的一大发展。它由气功中早期的呼吸习静发展为锻炼身体的内气,是一大进步。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这一时期记述外丹和内丹的重要文献。其中提到炼外丹要同类相求,苟不得法,则“耗火亡货财”。若“妄以意为之”,还可造成“杂性不同种”、“欲黠反成癡”等恶果,反为所害。有鉴于外丹的炼制和服用常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养生家们于是转而求诸己,在自身上下功夫,习炼内丹。要求炼功时耳不听、目不看、口不言,称此为三宝。排除杂念,全身放松,配合呼吸。平时注意涵精养神,久之,自然达到体内通畅,气血流行之佳境。并形容炼气后的效果为:“颜面浸以润,骨节益坚强。辟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意即使人容光焕发,全身舒畅,内气往来,川流不息。此外,嵇康著有《养生论》,将前代多种养生方法加以概括,强调清虚寡欲。
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有四部养生方面的代表作。其中《黄庭经》,相传系晋武帝司马炎即位(265年)后魏夫人作。叙述气功内丹上乘功夫,颇多隐语。有人把它作为气功内功的经典之作。张湛的《养生集要》是较早的通俗养生方法专书。原书虽佚,但日本《医心方》中大量引述。举凡衣着、漱口、沐浴、导引、饮食、房中等都有介绍。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养生方法。是书采撷各家之长,尤重视道德修养。且阐述避伤、控制性生活、服食金丹和草药、导引行气等内容。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分教诫、食诫、杂诫忌、服气疗病、导引按摩等叙述了养生之要。
隋唐时期 在这时期的医书中引录了不少养生著作与论说。如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集中引述了养生方和导引法,用以治疗多种疾病。引书名有六,主要为《养生方导引法》。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中,多处谈论养生法。《千金要方》卷27为“养性”专卷,内有养生序(总论)、道林养性、居处、按摩、调气、服食、黄帝杂忌、房中等篇。《千金翼方》则有养性、辟谷、退居、补益等四卷涉及到养生。在这两本书中,将佛道的功法成分加入了导引和气功中,如“禅定”、“天竺按摩法”等。在服食中增添了草药,减少了金石药味。“辟谷”方中有不少延年益寿药方。
宋金元时期 养生类的著作在这一时期内有所增加。宋初官修类书《太平御览》中即录有养生专篇。共两卷,一在道部,一在方术部,在内容上互相渗透。中国的养生受儒、释、道的影响很深,在佛书、《道藏》中也蕴藏着很多养生知识。张伯端《悟真篇》是道家继《黄庭经》之后另一部有关气功内丹的要籍。张伯端反对用房中术健身,因而在他的著作中,将内丹与房中分而论之。这时产生的养老专书是陈直的《奉亲养老书》,含有丰富的老年保健知识,元代邹铉加以补订,改名为《寿亲养老新书》。此外,周守忠的《养生月览》(1220年)、姜蜕的《养生月录》、韦行规的《保生月录》等相继问世,这是南宋养生的一种新发展,即从四时发展到十二月,按月注明养生宜忌。
元代的养生著作亦各有特色,李鹏飞的《三元延寿参赞书》(1291年)是据一位道士长寿经验编写的。道士认为人有三元寿命,各六十年,不慎则减寿。这三元是: 天元(与性有关)、地元(与精神有关)、人元(与饮食有关),三元调摄得当,即能长寿。书中对“精”特别注重,是其特点。
明清时期 明代在养生方法上并无大的发展,然而在集前人养生之大成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明·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年)汇编万历以前主要的养生著述。全书20卷,分八类:清修妙论,四时调摄,起居安处,延年却病(述气功、按摩、节欲等)、饮馔服食、燕闲清赏、灵丹秘药、尘外遐举。除讲求清虚寡欲、恬淡虚无外,还注意怡情乐性(精神娱乐)。此外,明末刻书家胡文焕在《格致丛书》中,收录了不少养生著作。
清代在养生方面很少新建树,某些方面反而显得衰落。尤乘的《勿药须知》、汪昂的《勿药元铨》,大多辑抄自前人著作。《易筋经》(1829年刊)托言达摩禅师传授,介绍导引方法,与拳术的基本功相近,超出了一般“导引”形式。此法曾流行一时。郑官应的《中外卫生要旨》编述中、西医卫生保健资料,各述其理,不相揉杂。此外,叶德辉刊行了一些养生著作,如《颐身集》中有明清养生书五部,其中汪昂的《寿人经》、方开的《延年九转法》等,都介绍了一些近代导引功夫。清王朝覆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战乱频仍,养生学进展甚缓。值得一提的是蒋维乔的静坐法,曾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蒋氏撰有《因是子静坐法》(1915年)和《因是子静坐法续编》(1922年)。他的静坐法属于气功养生,至今尚有不少习炼者。此外,沈宗元的《中国养生学说辑览》(1930年),较全面整理了中国自先秦直到清末的养生理论和经验,体裁亦较新颖。

☚ 中国古代对人体寄生虫病的认识   食疗学的发展 ☛
0001333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