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共工怒触不周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

古代神话小说。刘安编录。原载《淮南子·天文训》。袁珂《古神话选释》、顾之京等编《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刘文忠等编 《文言小说名篇选注》皆录入。共工,神话传说中的水神。关于他的神话,《楚辞·天问》记载说: “康回 (即共工) 冯怒,墬何以东南倾?” 已透露出共工大怒、触山地倾的消息。《国语·周语》则记载共工“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把共工写成淫乐纵欲、以害天下的恶首。本篇神话,则与《国语》等所记不同,它描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英雄神故事: 水神共工,本是炎帝后裔祝融的儿子,而颛顼是黄帝的后裔,他们为争帝位而展开了一场大战,这场战争实际上是那场著名的黄帝与炎帝战争的持续。他们一直打到西北方昆仑山一带的 “不周山”之下。共工一时不能取胜,就在大怒之下,一头向不周山撞去,撑天的柱子被撞折了,维系大地的绳子被撞断了,整个宇宙发生了大变动: 天的西北方倾塌了,日月星辰都从东南移向西北,大地的东南角也陷落下去了,从此江河泥沙都从西北流向东南。在古代,先民们对自然界事物的成因每每不能解释,于是他们驰骋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个神话来解释这些事物,以满足其求知欲望和属于人类本能的好奇心。而《共工怒触不周山》就是先民们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多数河川由西向东流入大海的幼稚解释。袁珂谓这就是“推原神话的例子之一” ( 《古神话选释·解说》),指出: “所谓推原,就是推寻事物的开始、起源。……一九二五年鲁迅在给他学生的一封关于指导搜集神话资料的信上说: ‘此外则天地开辟、万物由来(自其发生之大原,以至现状之细故),苟有可稽,皆当搜集’。就是这个意思。 除共工触山神话而外, 我国 ‘蠶马’、 ‘盤瓠’ 等神话, 也可算是这类的神话。”这则神话一反原始大同社会的形象。从对残酷的战争描写来看,这则神话当产生于原始社会处于崩溃、奴隶社会正在萌芽之际。原始社会进入父权制时代之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出现了氏族贵族,有的成了部落联盟大酋长,他们不断发动掠夺和战争,对弱小部落进行压迫。共工不甘心受压迫,成为一个敢于造反的英雄。他怒触山,折天柱,绝地维,打破了为颛顼所统治的旧世界的局面,使整个世界为之改观。从“破坏旧秩序、开拓新天地”的眼光看来,共工的行动,是威力无比的英雄行为。高尔基所说的“群众中反抗神的意愿”(《文学论文选》第322页),在共工触山这件事上就体现得十分鲜明、生动。毛泽东在其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有“不周山下红旗乱”句,在按语中盛赞“共工是胜利的英雄”,并说他“没有死”,他的造反精神是永垂不朽的。这篇作品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奇伟瑰丽的色彩,艺术想象力极强。共工的形象集中了具有挑战精神的人的特征,他“与颛顼争为帝”,是具有革命精神的人。但作品又进行夸张想象,把他描写成能改变天地形势的大力神。他的形象,人性、神性融于一体,与我国早期神话有显著区别。“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鲁迅在《故事新编》的《补天》中用过,鲁迅借共工的下属说:“我后(我们的首长)爰以厥首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我后亦殂落。”郭沫若在《女神》中也用过,谓“群以头颅碰山麓岩壁,雷鸣电火四起。少时发一大雷电,山体崩裂,天盖倾倒,黑烟一样的物质四处喷涌,共工之徒倒死于山麓。”这都是对这一神话的新的衍释。

☚ 刘安   武王伐纣 ☛

共工怒触不周山

 

·刘安·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选自《淮南子》〕

●●
 共工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水神”,他“人面蛇身朱发”,为炎帝的裔臣;颛顼即黄帝。传说中黄、炎之间曾发生过一场大战,炎帝兵败,共工继而攻黄帝,为炎帝复仇。战斗中他怒触不周山(传说中支撑苍穹的天柱),致使天柱折断,天宇的西北方倾圮,维系大地东南角的绳子也断了……《共工怒触不周山》描绘了共工战斗中火爆、刚烈的性格,表现了他怒而可以倾天、裂地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色彩强烈的英雄形象。其特色是以人物行为的后果突现人物,用共工行为造成的巨大影响烘托共工的形象和性格,显示了小说初萌时期的又一种写作风格。作品语言简洁、刚劲,20余字就交待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事件发生的情况和共工的神态(“怒而触不周之山”),以及事件的结局(“天柱折,地维绝”)。要言不繁,叙事清晰,练达,兼及人物描述,使共工在天塌地裂的轰鸣和烟尘飞卷之中矗立起他巨大的身躯,显现其刚烈的性格和飞扬的神态。
 关于共工,传说中描绘不一,有的说他:“虞于湛乐,淫失其身”,结果“皇天弗福,庶民弗福,𣨱乱并兴,共工用灭。”(《国语·周语》);有的说他“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并多处记载了共工或与高辛,或与神农,或与祝融,或与女娲的争斗,这些虽然也许是一种传说的多种记载,但对共工勇于斗争,性格富有叛逆性的描述却是共同的。本篇既写了他的叛逆性,又刻画了他伟岸、壮烈的身姿。毛泽东同志曾在其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围剿》中以“不周山下红旗乱”的昂扬词句,表示了对共工的赞美和颂扬,并说他是“没有死”的“胜利的英雄。”由此可以看出,《淮南子》对共工形象刻画的成功和共工形象给予后代人的强烈印象。
 其次,本篇还依当时人们的认识解释了若干自然现象,因而又带有明显的远古神话色彩。远古神话是人类幼年时代的创造,它常常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究心理和充满幻想色彩的解释。本篇也是如此。日月星辰为什么升起于东方而降落于西北?百川归海又为什么总是水往东流?远古的人们思索着,又无从得到科学的解答,于是想象的光环闪烁,解释得奇妙而又颇似“合情合理”——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断,地维断绝。于是失去支撑的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也不由得滑向西方;大地的东南方塌陷,百川之水也因之而全向东流。以一则故事解释了大自然中两种人人天天见到的现象,虽不合理,却闪烁着想象的光辉,萌发着人类最初的艺术创作的绚丽花叶,启迪了后世神鬼灵异小说的创作。

古代文学作品《共工怒触不周山》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

神话篇名。选自《列子·汤问篇》。西汉刘安等《淮南子·天文训》亦有同样记载。题目是后人所加。毛泽东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原注说:“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韦昭注:‘贾侍中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说:“其(共工)与‘争为帝’之对象,诸书所记不一,或曰高辛,见于《淮南子·原道篇》;或曰神农,见于《琱玉集》卷十二《壮力篇》引《淮南子》;或曰祝融,见于《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或曰女娲,见于《路史·太昊纪》:然要以‘与颛顼争为帝’之说为近古。颛顼,黄帝之裔孙也;而《国语·晋语》韦昭注:‘贾侍中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则共工与颛顼之争,亦黄、炎斗争之余绪也。共工触山,‘折天柱,绝地维’,打破为颛顼所统治之旧世界,使世界局面为之改观,虽曰‘不胜’,亦足见其‘猛志固常在’之斗争精神矣,谓共工‘不死’,为‘胜利的英雄’,谁曰不宜?然或又传共工有与禹之斗争。《荀子·成相篇》云:‘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禹亦黄帝系之人物也,共工与禹之斗争,亦应是黄、炎斗争之余绪。然神话演而至此,禹已成为众所公认之治水英雄,民间传说与古籍记载咸无异辞,于是站在治水对立面而与禹作斗争之共工,乃不能不居于反面人物之地位。”此则神话故事写共工敢于斗争,勇敢地向统治者颛顼挑战,怒触不周之山,打破了旧的秩序。同时也内涵有上古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认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一些主要河流,大都自西向东流去;从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看去,日月星辰都自东南向西移动。此篇想象奇妙,气魄宏伟,刻画形象极为生动,一个“怒”字,准确传神地表现了共工这位英雄的个性特征。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不周山:传说中西北一座有缺口的山。共工愤怒地撞到不周山上。旧指恶人兴妖作怪;后用以称颂人类勇于改造自然的斗争精神。传说远古时代,部族首领共工与黄帝的孙子颛顼争夺帝位。共工一气之下撞到西北的不周山上。突然间,擎天的柱子折了,大地的四角断了,天倾向西北,日月星辰发生偏移;大地东南出现凹陷,积水、尘埃归向东南。(见《淮南子·天文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