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外资利用
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省5个市地州的33个县(市)引进世界银行农村项目贷款和一些外援项目,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为农业投入注入了新的活力。截止1990年底,全省引进世界银行贷款批准计划50 269万元(折合人民币,下同);累计发放世界银行贷款35 518万元,外币贷款876万元;国内资金配套19 717万元;安排项目173个,主要是农产品、畜产品、饲料加工和林业开发项目。1990年全省农业银行已执行世界银行农村贷款项目60个,比1989年增加15个,批准贷款16 343万元,累计发放贷款14 432万元,比1989年增加5 184万元,增长36%。经过几年的努力,项目建设进度快,质量好,并已归还了部分贷款。
利用外资发展农业,对促进四川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1.弥补了农业开发资金的不足,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林业生产周期长,国内短期贷款难以为继,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的特点,有利于林业开发。全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发洪雅、南江县10个国营林场商品材基地,从1985年7月至1990年10月,经过5年多的建设,完成项目总投资12 759.34万元,其中营造人工林1.08万公顷,建成杉木、柳杉等初级种子园900公顷,母树林1 060公顷。采取良种壮苗、整地施肥、精细管理等措施,造林保存率达100%,成活率达95%—96.8%,幼林生长指标普遍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1987年珙县、古蔺县执行世界粮食计划署粮援造林项目,完成造林面积3 837公顷,世界银行贷款造林总投资8 837万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1 275.3万美元,其余为配套资金),造林面积7 533公顷。
2.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内外交流。1987年全省争取到国际小母牛基金会援助资金约30万美元,用于购买奶山羊和肉用、毛用兔以及技术培训。同时,国际小母牛基金会在简阳、雅安两地建立了奶山羊合作项目,在大邑、叙永两县建立了肉用、毛用兔项目;美国大豆协会赠送了14头美国合成3系、5系种公猪,用于猪的杂交改良;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赠送了牧草品种39个共26公斤,并在巫溪、平昌、叙永、红原等县的8个点开展合作试验。1990年国际小母牛项目总部在四川召开亚太区域小母牛项目现场会,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在四川召开“亚太区域项目实施研讨会”,不仅促进了四川畜牧业同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也有利于扩大影响和引进资金。
3.推动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素质。在外资利用方面,加工业项目占有相当比重,主要是饲料厂、肉联厂、植物油厂和其他食品加工厂,其投资规模一般为300万—1 000万元。在引进资金的同时,多数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现代管理方法。世界银行还多次派来信贷、加工等方面的专家,对项目进行现场评估和预测,使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