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债ɡōngzhài国家向国内或国外借的债。 公债(反)私债 公债gōng zhài国家向国民或外国借的债。1889年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卷五:“国债局: 公债课、计算课、恩给课。”1890年《日本国志》卷三十:“官发于民之债券,谓之公债证书。”1896年8月29日《时务报》:“致国库空乏更甚,或募国债充经常经费,或于无事之时增加公债额。”1899年《清议报》二十一册《俄国募集铁道公债》:“俄国决议: 在英国发行铁道公债其数虽不过四百五十万卢布,当先查金融市场情形为要。” 公债gōng zhàiгосуд рственный заём (займ);госзаём公债 公债国家向国内国外举借的各种债务。内债即国家公债,由国家向国内各企业、各地方及个人发行的不同票面额的“公债券”或“国库券”。外债即一国政府向其他国家借的债款。西方国家的国内公债主要用来弥补财政赤字,依靠增加税收还本付息,实质上是预征的税收。我国在50、60年代期间发行过“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及“经济建设”公债,并于60年代末期全部还清过去的国内公债。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改为发行“国库券”,这些内债是为了筹集建设资金。我国既向一些国家借债,也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 ☚ 跨国公司 三角债 ☛ 公债 公债gōngzhài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债务凭证。广义的公债是指公共部门债务,狭义的公债是指政府部门债务。在现实生活中,公债大多指狭义的,即政府所借的债——“国家债券”,也简称“国债”或“内债”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在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年-1958年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此后直到1980年﹐中国没有发行内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发行国内债券开始成为中国政府直接向资金市场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1981年-1990年底﹐中国政府已发行国库券﹑特种国债﹑财政债券﹑重点建设债券﹑国家建设债券和保值公债等六种债券。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61个大中城市进行国库券流通转让试点以来﹐中国的债券市场以国债为主体获得迅速发展。1990年国债流通市场已扩大到全国地市级以上400多个城市。 ▲保值公债 财政债券 国债 国家建设债券 国库券 金边债券 特种国债 折实公债 重点建设债券 ☚ 公意险 公证 ☛ 债 债债(债务;债款;欠~;公~;内~;国~) 账(新~;该~;烂~;拉~;还~) 负 课钱 饥荒(拉~) 欠人钱财:负债 债务、亏空:窟窿 欠别人的钱还没有还:欠款 欠账 欠债 亏欠的银钱:银欠 收不回来的帐:黄帐 倒账 欠债很多:避债无台 债台高筑 欠债很多,没有偿还能力:资不抵债 欠别人的债务非常沉重:负债累累 经济上负债累累:七疮八孔 负债累累,处境艰难:索债盈门 (欠别人的钱:债)
另见:欠债 欠税 欠钱物 ☚ 债 各种欠债 ☛ 公债也称“国债”。国家根据信用原则以发行债券形式举借的各种债务。有广狭二义: 广义包括国家对内对外所有应付而未付的债务,如借款,赔款,保证金等; 狭义专指国家向国内公民借款,并给以固定票面金额的公债券作为凭证的债务。50年代,中国先后在国内发行过六次公债。1949年12月16日政务院发布的《1950年第1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条例》是中国的第一个公债条例。1954年至1958年5年间,国家每年都发布了 《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从1981年以来,中国又恢复发行公债,颁布了国库券条例,规定了发行国库券的目的、利率、偿还期、债还方式、券面额等。 公债 公债指国家依据信用原则,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方式。运用这种特殊的财政分配方式形成的国家债务称为公债。国家公债吸收资金的来源可以是本国的,也可以是国外的,因而公债又分为内债和外债两种。公债的类型按期限长短可分为短期(1年以内)、中期(1-5年)、长期(5年以上)公债;按资金来源不同可分为内债与外债;按发行机构的政权级次不同可分为中央政府公债和地方政府公债;按公债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货币公债和折实公债;按发行方式不同可分为公开征募和银行承购;按是否考虑购买者的意愿可分为强制公债和自愿公债;按债券能否自由买卖可分为上市公债和不上市公债;等等。社会主义国家国内公债是筹集建设资金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同时也是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公债的偿还期限和发行数量是由国家事先规定的,因而,公债的时间和数量比较稳定,可以用于长期性投资。 ☚ 债券 国库券 ☛ 公债public bond又称国债。国家根据信用原则吸收资金而举借的各种债务。包括内债和外债。内债是国家以发行公债券等形式向国内公民所借的债,按债务主体,可分为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与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公债。一般所称公债是指国家公债。外债主要是国家直接向国外借款而形成的债务。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偿还公债最终依靠增加税收。社会主义国家发行公债是为了筹集国家建设所需的财政资金,偿还公债的资金来源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部积累。 公债Public Debt政府为补充财政所发行债券的总和。按偿还期分为10年以上的长期债务和5年以内的短期债务。按发行者分为政府直接发行的直接债务和政府担保、政府公司发行的间接债务。如债权人非本国居民,债务利息通常以外汇偿还,在加拿大政府财政结算中为借项。从根本上说,政府总债务扣除政府资产所余的净债务就是政府的财政赤字。因此,加拿大政府在某一时刻的净债务即是政府自邦联以来赤字的总和。1867年加拿大公债9400万加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上升至24亿加元,大萧条时期为5亿加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18亿加元。1977年~1986年从378亿加元猛增至2234亿加元。扣除政府资产,1986年政府净债务为186亿加元。如果考虑战争因素,1986年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大致与30年代、40年代相等,甚至还低,其中还未计算通货膨胀率。由于近年来公债偿还期缩短,政府债务管理更加困难,而且更易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 公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举借的各项债务。清代后期,仿效西方资本主义财政制度发行公债。1894年8月,四川奉令举办息借商款。1898年3月,奉令发行昭信股票,四川收款在全国最多,但有借无还。民国时期,四川财政几赖举债维持。债券名目繁多。后期物价飞涨,币值猛跌,无人再敢问津公债。1944年以后,在财政异常困难的情况下,被迫停止公债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用发行公债办法,筹集建设资金。1959年以后,谋求成为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 “无债之国”,停发公债21年。1981年,为了集中财力支持改革开放,加速现代化建设,恢复逐年发行。此后四川推销公债数额呈逐年增长趋势。 公债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运用国家信用方式,向国内外投资者所借的债务。中国的内债起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的息借商款。而正式发行国内公债券,是光绪二十四年发行的昭信股票。外债始于1865年,同治四年清政府向英格兰银行的借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有计划地发行内债,利用外债。内债发行额1994年为1137.6亿元,1995年为1510.8亿元,1996年为2126.2亿元,1997年为2412.0亿元,1998年为3808.7亿元。外债发行额1994年33429.0万美元,1995年94050.0万美元,1996年172755.0万美元。1996年外债期末余额1117940.0万美元。 公债 公债gongzhai“国家公债”的简称,国家举借的债,包括内债和外债,也称为国债。按债务的主体,公债可分为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和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公债,因此,国债也专指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以区别于地方公债。发行公债取得财政收入是世界各国共同采取的形式,但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公债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而偿还公债最终要靠增加税收。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债是以国家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补充手段,可以集聚资金,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我国于1950年1月第一次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发行总额折合人民币2.6亿元,从1951年起分五次偿还。1954年~1958年发行五次“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每年计划发行额6亿元。1954年发行的公债第二年开始分八年作八次偿还,其余四次公债都是从第二年开始分十年作十次偿还。1959~1979年这段时间没有发行公债,这与当时把“一无内债,二无外债”当作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片面认识有关。1981年我国开始发行国库券。用以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经济。1987年以后国家发行重点建设债券、重点企业债券、财政专项债券、特种国债等。使公债的形式多样化,以适当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我国不仅有计划地发行内债,同时,还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利用外债,即国家向国外借债,包括在国外发行或推销的公债和借自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金融市场的贷款。 ☚ 国库券 国债 ☛ 公债又称“国债”。“国家公债”的简称。国家举借的各种债务的统称。国家以信用方式吸收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分“内债”和“外债”。以发行公债券等形式向国内人民举借的债称内债;在国外市场发行的公债或向国外的借款称外债。社会主义国家发行公债,是为发展经济而筹集资金,还本付息主要依靠经济的增长。 公债 公债亦称“国债”或“国家公债”。国家或地方政府所借的债款。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以信用方式吸收资金的一种形式。有在国内发行的内债和向国外举借的外债。发行期限长短不一,有“长期公债”和“短期公债”。资本主义国家发行公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靠增加赋税、再发行公债等手段还本付息,其公债作为有价证券可在市场上流通买卖。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债是筹集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的一种辅助方法,目的是鼓励人民储蓄,恢复和发展经济。其还本付息的来源是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经济收入。 ☚ 公诉程序 公害 ☛ 公债 公债公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常用手段,也是促进经济发展、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有力杠杆。一般在两个条件下国家发行公债: 政府收入不抵支出和社会存在借贷资本。政府发行公债以后,与一般的债务人一样,也需要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政府偿还公债的资金也是来自税收,从这个角度分析,公债可以被认为是税收的预征,是一种变相的税收。所以公债与税收在本质上并没有大的差别,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 衡量一个国家公债规模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一是公债的绝对总额,反映公债的总体规模。二是公债占GDP的比重,反映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政府的负债空间。三是公债利息占GDP的比重,反映政府为还债而承担的利息负担。四是人均公债水平,它可以反映出每个公民平均要承担的债务负担。 1.公债的沿革 在古代社会公债即已产生,它是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出现的晚于税收的一个财政分配范畴。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职能不断扩大,财政支出日益增加,仅仅靠税收收入已经不足以满足其支出需要时,国家就不得不通过借债的方式来解决财政上的困难。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公债。在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和罗马就有国家向商人、高利贷者和寺院借债的情况。但是这些现象只是少量的、偶然的,并非经常的。到了封建社会,国债有了一定的发展,许多封建主、帝王和城市共和国不得不举债以克服财政困难,弥补国用之不足。但是,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封建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远不如现代国家,因而在封建社会,公债规模较小,制度也不完备。 现代意义的公债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发展的。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为国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而国家开支由于争夺殖民地的战争,支持海外贸易,发展铁路等交通事业而急剧增加,这使国家有了发行国债的需要。如12世纪末期,在当时经济最发达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政府曾向金融业者募集公债。以后,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相继仿效。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美洲新大陆的被发现和欧洲去往印度航路的开通,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了。17世纪末,在当时已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荷兰,国内资本充斥,年利率低落到2%左右,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利息,竞相向政府和国外贷放公债。荷兰政府为了进一步向海外扩张,也需要大量发行公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商品市场,进行战争,都相继大量发行公债。所有这些原因都促使了公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加速的发展。1713年各国债务总额为15亿美元,1848年各国债务总额增至80亿美元,1901年为280亿美元。公债的迅速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自由竞争时代发展到了垄断时代。20世纪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使整个世界被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各帝国主义国家竭力扩充军备,国家军费支出有了惊人的增长,而战争时期的军费开支又主要是靠发行公债来筹措的。以美国为例,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共发行五次公债,战争经费的66%是靠发行公债筹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发行八次公债,总额达1856亿美元,相当于战争经费的65%。与此同时,公债还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杠杆之一,促使了股份公司、证券交易和现代银行业的发展。 随后,凯恩斯主义兴起,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执行的赤字财政政策,用扩大政府开支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发展,因而国家预算出现连年赤字。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最好的办法就是发行大量公债,这就使国债的增长速度大大地加快了。如美国,1930年债务总额为161.85亿美元,1950年为2567亿美元,1980年为9307亿美元,1986年已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都毫不例外地债台高筑,1980年日本国债总额为434050亿日元,英国为1128亿英镑,法国为2800亿法郎,德国为2323亿西德马克。当今资本主义各国不仅公债数额与日俱增,公债的功能也由原来单纯弥补财政赤字,转变为筹集建设资金和调节经济等多元化功能上,公债制度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财政运行机制之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国力的强盛、民族经济的振兴,充分利用国债这一形式积累资金。据统计,1970—1987年所有发展中国家累计长期外债总额为8000亿美元以上,而同期这些国家举借的内债又远远大于这个数额。发展中国家对公债的运用,已成为国际经济的新内容。 2.公债的分类 公债的类别依据不同的标准来划分。 以债权人作为标准,公债可以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国内公债是指债权人为本国公民或法人的公债,国内公债的发行以及偿还,一般要以本国的货币为计量单位。国外公债的债权人为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银行、外国企业或个人,通常要以外国货币来计量国外公债的发行以及偿还。在国内和国外发行公债,对本国经济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也受不同的因素制约。 以发行主体为标准,公债又可分为政府部门公债和公共企业部门公债。政府部门公债是政府在以税收为主要来源不足以满足支出需要时发行的公债,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公债。根据发行公债的政府级别,政府部门公债又可分为中央政府公债和地方政府公债,他们被安排在各自的预算中并负责偿还。公共企业部门公债是指公共企业在自有资金不足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发行的债务。 以经济用途作为划分标准,可以得出生产性公债和非生产性公债。这种划分对分析公债的资源配置以及公债负担的归宿有重要意义。生产性公债又可称为建设公债,是指政府将公债收入用于生产性支出,如建设交通、能源、城市开发等。这种公债,政府不仅能拥有与公债等值的资产以此作为偿债的保证,而且可以直接从这些投资中获得收益,增强公债的还本能力。非生产性公债是指政府用于非生产性支出,例如政府采购消费性用品、支付政府费用等,这部分支出不能形成相应的偿还能力,只能依赖税收。 以利率变动为标准,公债可以分为固定利率公债和浮动利率公债。固定利率公债在发行时就确定利率水平,不管以后物价和银行利率水平的变化。而通常在物价波动幅度大、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采用浮动利率公债,即利率随物价和银行利率变动而浮动的公债。它对于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促进公债的销售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以偿还期限的长短为标准,公债可分为定期公债和不定期公债。定期公债明确规定还本付息的期限。定期公债按期限长短又可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与长期公债。短期公债期限在1年以内,中期期限在1~5年之间,长期公债在5年以上。不定期公债是不规定还本付息期限的公债,又称为永久公债。发行永久公债时不规定还本期限,公债持有人可按期取得利息,并在政府财政较为充裕时,随时从市场上购买从而注销这种公债,但不能要求清偿。 以流通性质作为分类标准,可以得出上市公债和非上市公债。上市公债是指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自由流通买卖和自由转让的公债,这种债券的发行通常以不记名的方式来进行。上市公债又称为可出售公债、可流通公债。非上市公债是指债券持有人不能在证券市场上公开出售,只能到期收取本金和利息,这种证券的发行有时采用记名的方式。 3.公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是来弥补财政赤字。现代国家普遍采取的这种做法,实质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政府也可以采用增加和向银行透支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但比较而言,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 (2)筹集建设资金。对于国债的弥补财政的功能和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人们通常辨别不清。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它们加以区别。例如,我国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资金占50%左右。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绝对数和比重都较大,如果不发行国债,势必要压缩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从这个角度上讲,发行国债具有明显的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有的国家则从法律上或在发行时对两种不同功能做出明确的规定。如日本的国债在法律上被明确地分为建设公债和赤字公债。我国发行的国库券,没有明确目的和用途,但从1987年开始发行重点建设债券和重点企业建设债券(其中包括电力债券、钢铁债券、石油化工债券和有色金属债券)。 (3) 调节经济。作为财政调节重要手段的国债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对GDP的再次分配。这部分财力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就是政府平衡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关系的过程;这部分财力用于生产建设,将扩大社会的积累规模,改变既定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用于消费,则扩大社会的消费规模,使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向消费一方偏移; 短期国债可以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手段。 ☚ 赤字 公债的发行 ☛ 公债Public Debt国家举借的各项债务,包括内债和外债,分短期、中期与长期3种。有的公债可以自由买卖,称自由流通公债;反之,称非自由流通公债。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公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它实质上是税收的预付,因为国内公债的还本付息最终要靠增税来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内公债是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辅助手段。公债的还本付息主要来自社会主义经济的内部积累。外债是国家向国外举借的债务。其形式主要是向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经济实体等借款。同时,还包括借自私人的债。此外,在国外发行或推销公债,也是举借外债的一种方式。 公债Public Debt见“公共债务”。 公债政府向居民、经济实体、事业单位及外国政府或组织借款而形成的债务。公债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央政府的债务也称“国债”。从借债的时间期限划分,公债主要分为三种:(1) 短期国债。它是通过政府发行国库券方式取得的。(2) 中期债券。这是指1~5年期的政府债券。(3) 长期债券。这是指5年以上的政府债券。 公债国家或地方政府所借的债款。它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以信贷方式吸收资金的一种形式。公债分“内债”和“外债”两种。内债是在国内借款,其借款凭证通常称为公债券,发行期限长短不一,有“长期公债”和“短期公债”。外债是向外国借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债,是掠夺劳动人民的一种手段,主要用于弥补战争费用及军事订货而引起的财政赤字。公债的偿还主要采取增加赋税、滥发钞票和再发行公债等手段,把沉重的负担转嫁到劳动人民头上。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债是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是筹集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的一种辅助方法。其还本付息的来源是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经济收入。 公债 公债国家举借的内、外债,是国家以信用方式吸收资金的一种方式。内债是国家在国内举借的债,通常以发行公债券(公债票)的方式募集,按借债期限的长短分为“长期公债”和“短期公债”。清政府发行的第一次内债是“息借商款”(举债总额无规定,两年半还本付息, 月息7厘),之后又先后发行昭信股票(1898年)、爱国公债(1911年)。北洋政府总共发行27种内债,发行总额达近9亿元(不含国库证券、盐余借款及各银行的垫款、造支等)。国民党上台的头十年发行公债20亿元以上,抗战胜利后,公债发行达到了天文数字,除法币债券外,还有关金、英镑、美元、粮食等债券。旧中国的外债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和控制中国财政、金融的主要手段。 ☚ 盐余 昭信股票 ☛ 公债 公债gongzhaibonds政府根据信用原则,以承担还本付息责任为前提而筹措资金的债务。一般来说,公债依政府级别不同,分中央公债和地方公债。 中央政府根据信用原则,所发行的公债为中央公债,简称“国债”。国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❶信用度较高。因为发行主体是国家,由国家财政担保,中央政府承担偿债责任,一般没有风险。一般都称其为“金边债券”; ❷流通性较强。由于是国债,发行范围广,一般可以全部在证券交易场所上市交易,转手比较容易; ❸抵押代用率高。作为国债,容易被其他人所接受,所以在需要时可以做为抵押品,或者取得贷款或者进行其他融资需求; ❹发行方式简单。国债一般采取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资金,且大都采取一次付息的办法,手续比较简便; ❺国债一般以单利计算,不计复利。 国债有多种分类;❶按照偿还期限长短可分为短期国债(一年以下)、中长期国债(一年到十年)、长期国债(十年以上)和无期国债(无具体偿债时间)。短期国债,一般是为了弥补国库暂时性资金不足而发行,在西方又称国库卷。中长期国债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发行,所以它与国库券有所不同。但在中国,国库券与中长期国债的区别并不明显。无期国债在西方国家历史上曾发行过,这种国债只规定了付息时间、付息方法和利率,而本金偿还的时间视国家的经济、财政状况而定。目前世界各国已不再发行此类债券; ❷按照受益方式可分为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国债、贴现国债和保值国债等。固定利率国债在发行时一次确定利率,在偿还期内不作调整;浮动利率国债在发行时只确定第一次支付利息的利率,第二次及其以后支付利息的利率则视当时市场利率水平及国家财政状况依次进行调整;贴现国债是按低于国债面额的价格发行,即预支利息,到期按面额偿还;保值国债是把利息与物价上涨指数挂钩,既支付利息又贴补物价上涨率。在一般情况下,发行国债大都采取固定利率形式。贴现发行也常被一些国家所采用。保值国债一般是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国家又需要筹措资金的情况下发行。中国财政部在1989年和1990年曾两次发行了保值国债,1993年、1994年的国库券的发行条件中也有保值的内容; ❸按国债的发行场所,可分为内债和外债。 从历史上考察,国债的出现先于公司债券。在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国家发行国债已经广为流行。但在初期,国债形式很不规范,流通范围也很小。19世纪后期,国债形式逐步走向规范化,国债制度也随之稳定下来。到了20世纪,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利用了发行国债的方式筹集国家需要的资金。中国最早发行国债是在清朝后期的1894年,为了应付甲午战争军费的需要和弥补空虚的国库,清政府发行了当时称为“息借商款”的第一批国家国债。在民国时期,国债发行数量大大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解决当时的困难,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于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1958年,又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60~7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国家停止了国债的发行。1981年恢复了国家国债的发行,用于平衡财政收支、稳定和发展经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发行的国债主要有六种: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国债和保值公债。 地方政府根据信用原则所发行的公债为地方公债,其性质和特点基本和国债相同。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在中国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 ☚ 股票 外汇 ☛ 公债 公债国家向国内国外举借的各种债务。内债即国家公债,由国家向国内各企业、各地方及个人发行的不同票面额的“公债券”或“国库券”。外债即国家政府向其他国家所借的债款。不同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内公债的性质。西方国家的国内公债主要地用来弥补财政赤字,依靠增加税收还本付息,因此,其公债实质上是预征的税收。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内公债是收集建设资金的一种办法,还本付息主要依靠社会经济的增长。我国在50、60年代期间发行过“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及“经济建设”公债,50年代末期停止发行国内公债,并于60年代末期全部还清过去的国内公债。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改为发行“国库券”。我国所借外债是与有关双方或各国间的一种互助。我国既向一些国家借债,也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在宣传工作方面,在“左”的思想统治时期,曾经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标榜,改革开放以来已纠正了这种片面的错误宣传。 ☚ 公司所得税 个体农场 ☛ 公债 公债亦称公共债务。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公债是一个特殊的债务范畴,是以政府信誉为担保的风险很小的国家债务,不同于以私人财产和收益为担保的,有一定风险的私债。它又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表现为政府为增加支配资金的能力,按信用原则筹集资金的行为。从公债还本付息的来源来说,它又是税收的预征。公债起源于中世纪。现代公债不仅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也成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公债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发行地域,可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按债务主体,可分为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和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公债;按发行本位,可分为货币公债和实物公债;按偿还期限,可分为不定期公债和定期公债;按利息支付方式,可分为有息公债和无息公债或折扣公债; 按公债的认购方式,可分为强制公债和自由公债; 按可否流通,可分为自由流通公债和非自由流通公债; 按公债的用途,可分为赤字公债和建设公债。 ☚ 双松政策 国债 ☛ 公债 公债Public Debt为弥补财政赤字,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的形式,向居民、公司、社会事业单位以及外国政府或私人借款而产生的政府债务。公债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央政府的债务又称为国债。J·M·布坎南 (J. M. Buchanan) 指出: “公债(政府债务) 是政府方面的一种法律义务,按照规定的时间表政府应对法定的债权持有者支付利息,并应分期偿还债务。” ( 《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1996,P. 1115~1116)。公债出现的时间较早,从历史上看,最初举借公债是为了解决战时的财政危机。但现在公债已经不再局限于这个目的,进行公共工程投资甚至于政府的转移支付,也可以通过举借公债的形式来筹集资金。 政府借债的形式一般有三种: 短期借债、中期借债和长期借债。各种政府债券和记账收据是政府借债的凭证。首先是短期借债。它是政府通过发行国库券的方式取得的。最初发行国库券是西方各国政府为弥补财政收支差额而使用的一种权宜之计。后来它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短期借债的主要形式。美国的国库券是指期限在一年之内的联邦政府债券,有三月期、六月期和一年期三种形式,由于国库券基本没有风险,因此利率较低。现在西方各国发行国库券的目的也不再局限于弥补政府赤字,它已经成为调节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美国,国库券是货币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一种债券,其交易规模远非其他有价证券可比。美国的公开市场业务就是联储 (Fed) 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销售国库券进行的。其次是中期借债和长期借债。中期借债是政府通过发行中期债券取得的。美国的中期债券是期限为一年以上至五年以内的中期财政债券。长期借债是政府通过发行长期债券的方法取得的。长期债券是期限在五年以上的公债券。现在中长期债券已经不再以公债券形式,而是以记账凭证在资本市场上流通。政府债券一般是免税的。 公债是财政赤字的结果。30年代的大萧条之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因此对发行公债也持极谨慎的态度,一般只在战时或其他情况下出现紧急开支时才以此方法弥补赤字。而且一旦这些紧急开支需求过去之后,战时等情况下累积下来的债务就要偿还。凯恩斯主义盛行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开始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主动采取财政扩张政策,刺激总需求,以促使经济保持在充分就业水平。扩张性财政政策意味着财政赤字,尽管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货币的方法弥补赤字,但各国为避免赤字诱发通货膨胀,一般采取发行国债的形式来弥补赤字,这使得二战以来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赤字和公债规模不断膨胀,特别是到80年代,美国庞大的赤字和国债已引起政府、经济学家和公众的普遍忧虑。普遍希望将赤字和公债规模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以防止危害经济的长期稳定。关于赤字和公债的适度规模问题,R·多恩布施和S·费希尔 (R. Dornbusch and S. Fischer,1994,P. 581~583) 提出了公债率的概念:公债率是指公债总量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他们认为,准确反映债务规模的应是公债率而不是公债的绝对量,只要经济增长率保持适度增长,市场利率和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保持在适当范围内,公债率就可以保持在适度范围内,而不危害经济的长期稳定。 关于公债,还存在着其他一些争论。其中之一是公债是否是一种净资产。巴罗-李嘉图等价原理断言: 今天发行国债需要明天增加税收来偿还,因此发债和增税是等价的。按照这个原理,公债就不会是一种净资产。但这远不是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第二个主要的争论是关于公债是否是一个社会负担的问题。对于外债是社会负担普遍无异议,争议发生在内债上。R·多恩布施和S·费希尔 (R. Dornbusch and S. Fischer,1994,P. 580) 认为,因为内债一方面作为一种资产被本国居民持有,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债务由本国居民负担。内债不过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罢了。在这个意义上内债不是一个负担,在更深层次上看内债是否是一个社会负担,要看赤字和公债对资本形成的潜在长期影响。如果公债的存在伤害了投资减缓了资本存量的增加,从而伤害了经济的长期增长,公债就是一个真正的负担。此外,公债规模过大引起税收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全社会的工作积极性,在这个意义上公债是一个社会负担。 ☚ 赤字 收入政策 ☛ 公债 公债又称国债或国家公债,是国家筹集预算资金的一种方式。分为“内债”和“外债”。内债是国家在国内举借的债,通常以发行公债券或国库券的方式募集。外债是国家在国外举借的债,其基本形式是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借款。公债的性质取决于发行公债的国家的性质。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债主要用于弥补预算赤字,它的还本付息最终还是要靠增加税收,所以,其国内公债实质上是变相征税。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债是国家有计划地吸收社会闲置资金,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一种手段。其还本付息主要依靠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经济收入。因而,劳动人民认购公债是支援国家建设的爱国行为,也是储蓄的一种形式。毛泽东在1953年2月审阅关于当年国家预算的报告稿时加写的一段话中指出,公债一方面是人民的储蓄,一方面又是人民对国家关心的一种表现,它是爱国主义的。我国建国初期就曾发行过公债。1950年发行了1亿分(分是以实物为基础的公债单位,每分之值以当时上海、天津、武汉、西安、广州及重庆六市的大米6市斤、面粉1市斤半、白细布4市尺、煤炭16市斤等4种实物平均批发价格的总和计算)公债,1954年到1958年连续发行经济建设公债(1958年为6亿3千万元,其余各年均为6亿元)。1959年起曾停止发行国内公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自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也是公债的一种形式)。其中1981年48亿元,1982年44亿元,1983和1984年均42亿元,1985年60亿元,1986年63亿元,1987年116亿元,1988年188亿元,1989年223亿元,1990年200亿元,1991年260亿元。公债的发行极大地支援了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信贷 公股 ☛ 公债 公债public debt是国家凭借其信誉,按照有偿的原则,以信用方式吸收社会资金,以满足财政用款的需要。公债的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可以是国内外的经济组织,居民以及其他非经济组织或团体,也可以是别的国家。公债作为国家信用的原始形式和典型形式产生于封建社会。公债的迅速增长是在资本主义财政形成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公债急速增长,成为弥补财政赤字、调控经济运行的主要经济手段。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公债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国家职能的加强和政府活动范围的扩大是公债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国债的分类有多种。按地域分类,可分为内债和外债。内债是国家在本国境内发行的公债,认购的主体通常是本国公民或本国的经济实体,发行和偿还主要以本国货币进行。外债是国家在本国境外发行的公债,承购主体通常是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公民,发行与偿还通常以外币进行。公债的类型按债期长短分,可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1~10年)和长期公债(10年以上)。按利息支付分,可分为有息公债、有奖公债、无息公债等。按发行方式分,可分为自愿公债和强制公债。 ☚ 公债中性 克洛尔约束 ☛ 公债 公债即“国家公债”,亦简称“国债”。国家以信用方式,按照一定程序,从个人、团体和国外筹措资金的一种形式。按债期长短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公债; 按债务主体,可分为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与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公债; 按资金来源,可分为内债与外债; 按利息支付方式,可分为有息公债、无息公债、有奖公债、有息有奖公债; 按公债内容,可分为实物公债、货币公债与折实公债; 按可否买卖,可分为自由流通公债与非自由流通公债; 按有无担保品,可分为担保公债和无担保公债; 按发行方式可分为自愿公债与强制公债。公债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到工场手工业时期流行于整个欧洲。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发行公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债收入,主要用以弥补预算赤字,其还本付息依靠增加税收,因而公债实质上是税收的一种预征。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债,主要用于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弥补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并能取得调节不同阶层收益水平的效果,有利于实现国富与民富并举、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协调统一。整个公债的还本付息来源,主要依靠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予以保证。在中国,内债始于1894年 (清光绪二十年)的“息借商款”,而其正式产生,则为1898年发行的“昭信股票”。外债始于1865年 (清同治四年) 清政府向英格兰银行的借款。旧中国的外债大都附加有丧权辱国的条件,是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手段。新中国成立后,除有计划地发行内债外,还发行适度的外债,也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并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发行公债的目的,一是解决财政困难,二是增加建设资金。当公债与债券市场、银行体系相结合时,可作为国家控制需求总量的重要手段。 ☚ 财政信用 国家公债 ☛ 公债civil bond;public loan;public bond 公债❶government(or state)bonds ❷public debt 经济建设~ economic construction bonds/3年期~three-year bonds/~发行bond issue/~期限bond 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