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稻蓟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稻蓟马rice thrips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的刺吸害虫。学名Stenchaetothrips biformis (Bag-nall)。缨翅目,蓟马科。分布于亚洲、欧洲、南美洲。中国主要发生在江淮流域以南各省区。成、若虫刺吸为害水稻,并主要取食大麦、小麦、玉米及李氏禾、稗、看麦娘、马唐、千金子、野燕麦等的叶片。成虫体长1.0~1.3毫米,黑褐色。头近似正方形,触角7节,第三、四节上有叉状感觉锥; 单眼间鬃短,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外缘;前胸背板后缘角有一对长鬃;前翅淡褐色。前脉鬃8~10根,其中端鬃3根,后脉鬃11~13根。雌虫腹部末端锥形,雄虫圆钝。卵长0.26毫米,肾形,淡黄色,后期出现红色眼点。若虫共4龄,1龄体长0.3~0.4毫米,乳白色,触角直伸前方。2龄体长0.6~1毫米,黄白至淡黄色,触角直伸头前方。3龄(又称“前蛹”)体长0.8~1.2毫米,淡黄色,触角向头的两侧伸展,单眼隐约可见,淡褐色,翅芽短,长达腹部第二节。4龄(“蛹”)体长0.8~1.3毫米,淡黄色,触角折向头与胸的背面;3个单眼明显,红褐色,翅芽伸及腹部第六至第七节(见图)。 稻蓟马 中国年生10~20代。以成虫在麦类、李氏禾、看麦娘、茭白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冬。但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冬季各虫态,均可见到。成虫可营两性或孤雌生殖,孤雌生殖连续两代,后代均为雄虫。在5月上旬到6月上旬一般卵期8天左右,若虫期8~10天左右。卵的发育起点为11.9±1.21℃与育秧温度(10~12℃)基本一致。成虫行动活泼,羽化后1~2天开始产卵,2~8天盛产,每雌虫平均产50余粒,多产于嫩绿叶片组织内,秧苗一般在3~4叶龄期受卵最多,4~5叶期若虫盛孵,不久进入为害盛期。吸食嫩叶汁液,先出现密集白色小点,以后叶片向两边卷折萎黄,重者枯死。分蘖期受害,严重卷叶,影响生长。雌虫产卵适温为18~25℃。气温在27℃以上时,虫量显著下降,繁殖势能减弱。不同稻区,由于年平均气温高低,春季气温回升快慢以及抑制性高温(日平均温度29℃以上)出现的早晚不同,盛发期很不一致。南方稻区若耕作制度由单季稻改双季稻或改为三熟制,增加了为害对象田,延长了为害适期,使虫量累积,为害加重。原因是李氏禾上成虫第一次迁移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此时水稻尚未播种,该代成虫只能在杂草上繁殖,虫量受到很大抑制。扩种早稻后,播栽期提早,嫩绿的秧苗和早栽大田为一代成虫提供了良好的生育条件,虫量迅速上升。主要天敌有稻红瓢虫、草间小黑蛛、微小花蝽以及捕食性蓟马等。冬季结合积肥,消除田边、地边、井边杂草和枯枝落叶,减少虫源和防止转移为害。受害较重田块,宜增施一次速效肥,促进稻苗复青,减轻受害程度。可在若虫盛孵期施药。常用农药有甲萘威、敌百虫、氧乐果、速灭松等,或将克百威制成毒土施在秧田内,播种后镇压,药效期可达1个月左右。 稻蓟马rice thripsStenchaetothrips biformis(Bag-nall),昆虫纲,缨翅目,蓟马科。分布于淮河流域以南;东南亚也有分布。寄主有水稻、麦类、游草、看麦娘等。成虫体长1.0~1.3mm,黑褐色,触角7节,第3节端部和第3、4节色浅,其余黑褐色,前翅上脉鬃不连续,有端鬃3根;若虫体长0.3~1.2mm,乳白至淡黄色。一年发生10多代,江淮稻区以成虫越冬,而在广东、广西、福建冬季亦有各虫态。以孤雌生殖为主,也营有性生殖。成虫有趋嫩绿稻苗和叶片产卵的习性,卵散产于叶面组织内。为水稻秧苗期的重要害虫,以成虫和1、2龄若虫锉吸叶片汁液形成苍白斑痕,后叶尖失水纵卷,穗期受害导致花壳和秕粒。可在若虫盛孵期喷洒农药,或在秧田播种前撒施呋喃丹毒土进行防治。 稻蓟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