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褐蝽rice brown stink bug刺吸水稻等植株汁液的蝽类。又名白边蝽。学名Niphe elon-gata (Dallas)。半翅目,蝽科。分布于亚洲稻区,中国大致以黄河为北限,长江以南密度较大。主害水稻,也为害玉米、高粱、麦类等禾本科植物。成虫和若虫吸食水稻茎、叶及穗部汁液,造成黄叶、瘪粒或白穗。20世纪30年代末,湖南安化、益阳等地盛发,使水稻减产60%以上。60年代以前,是稻蝽类的优势种,70年代以后,仅局部地区的山麓、垅田,偶尔成灾。成虫体长11.5~13毫米,宽5~5.5毫米,长椭圆形,淡黄褐色,密布黑褐刻点。头中叶与侧叶等长;触角第一节淡黄褐色,第二、三节及第四节基半部和第五节两端淡棕红色,余黑褐色。前胸背板前侧缘和前翅革片外缘黄白色;两胝间有两个并列的小黑点,小盾片基部边缘也有4个小黑点(见图)。卵桶状色淡绿。假卵盖周缘具36~38枚呼吸—精孔突。若虫1龄体长约1.6毫米,近圆形,淡黄褐色,头、胸具暗色斑; 3龄体长4.2毫米左右,长椭圆形,深灰绿色,前翅芽隐现; 5龄体长10毫米左右,色灰黄,密布黑色刻点,前、后翅芽均发达,小盾片显现。

稻褐蝽
湖北、湖南、浙江、安徽和江西年生2代,广西柳州3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下、稻桩间及禾本科杂草根部附近越冬。江西越冬成虫6月初水稻幼穗分化期迁入稻田,第一代卵6月中旬孵化,7月中下旬羽化,第二代卵8月上旬始孵,8月下旬至9月中旬羽化,10月中下旬进入越冬。柳州越冬成虫6月中旬至7月上旬产卵,第一代6月中旬末至7月中旬孵化,7月上旬末至9月上旬羽化;第二、三代成虫羽化期分为8月上旬至9月中旬及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南昌卵期4~6天; 若虫期19~21天,5至6龄;成虫寿命,1代21~29天,2代230天左右。越冬成虫在取食后即可交配产卵,以后各代需经7~10天产卵前期才可产卵。产卵期长达38天。成虫、若虫日间多静伏于稻丛基部,早晚及夜间爬至叶片和穗上吸食。成虫需吸食寄主的花器汁液后,才能正常繁殖。卵多聚产于稻叶背面基部,少数产于叶鞘,茎秆或穗上,每块14粒,呈直线排列。成虫对生长茂密,抽穗特早的少数稻田,常群集为害。长江流域6月中旬至7月上旬抽穗的早稻,9月上旬抽穗的二季晚稻,受害较重; 山边稻田比平原稻田,迎风稻田比背风稻田发生常较多。 天敌有稻蝽沟卵蜂、蝽黑卵蜂、弓体跳小蜂及蜘蛛、青蛙、燕子等。大发生时,利用其假死性,清晨在田中灌水,水面滴石油,再用竹竿拂虫落水致死,然后另换清水。防治稻绿蝽可兼治此虫。稻褐蝽rice bugNiphe elongata Dallas,又称白边蝽。昆虫纲,半翅目,蝽科。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也有分布。寄主有水稻、玉米、高粱、芒稗、丝茅、马唐。成虫体长11.5~13.0 mm,长椭圆形,淡黄褐色、密布黑褐刻点,前胸背板前侧缘及前翅革片外缘黄白色,前胸背板胝区及小盾片基部有4个横列的小黑点。末龄若虫体长约10 mm,长椭圆形,淡黄色,翅芽伸达腹部第3节近后缘。一年发生2~3代,以成虫越冬。卵多产于水稻叶背基部,少数产在叶鞘、茎秆或穗上,常10余粒单行排列。初孵若虫在卵壳旁静伏,2龄起分散。成、若虫白天潜伏在稻丛基部,夜晚小群聚集在穗上吸汁,造成空壳和秕粒。可采取田间撒施农药,煤油触杀,冬、春清除杂草等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