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八阵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八阵图bā zhèn tú指阵图、阵法;或咏诸葛亮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水经注·江水注》:“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西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武乡传阵法,践土主文盟。 八阵图 八阵图三国时,诸葛亮总结前人经验,推演兵法而创造的一种阵法。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组成。相传诸葛亮八阵图练兵的遗址有三处:一在今陕西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一在今四川奉节县南长江边上;一在今四川新都县北牟弥镇。 ☚ 槎枒 盖 ☛ 八阵图 八阵图无名氏作。《传奇汇考标目》著录。今存抄本。本事见《三国志平话》,亦见《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写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蜀兵,乘胜追至鱼腹浦,困于诸葛亮预先布置的八阵图中,幸遇亮之岳父黄承彦指引,才得出阵。按《水经注》、《刘宾客嘉话录》对八阵图均有所介绍。褚凤翔《大愚稿·上已舟行观剧》诗云:“三分谁建千秋业,八阵空教万古思,撩乱春愁抛未得,这行辜负被除时。”(原注:是日演《八阵图》。)京剧、川剧、徽剧、滇剧、秦腔、湘剧均有《八阵图》,川剧《八阵图》属于武生功夫戏。 ☚ 倒浣纱 锦囊记 ☛ 八阵图(唐)杜甫
【题解】 八阵图指古代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世传诸葛亮所布八阵有四,奉节城东约1公里江滨的八阵图为其一。所谓“八阵”实际是一个长约千余米、宽数百米的沙洲碛坝。洪水季节,常为水淹没,故有人称其为“水八阵”。《荆州图副》载:“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有诸葛武侯八阵图,聚细石为之,石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所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时水退,复依然如故。”相传诸葛亮在此摆下八阵图碛,阻止东吴大将陆逊进攻。千百年多有文人借之咏诸葛亮的功绩才智,当地人也于每年正月初七聚会碛坝“踏碛”怀古。唐大历初,杜甫旅居夔州两年,共作诗430余首,此诗即其中杰作之一。诗把怀古和对历史的述评融为一体,常为后人所称引。 【作者】 杜甫,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山东《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 【注释】 ①三国时,曹操、孙权皆有所凭借,惟诸葛亮佐刘备从无到有毫无依凭建立蜀汉,造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杜甫认为其功绩在三国时最为卓越,称其“功盖三分国”。②名成:成名。谓诸葛亮布下神奇的八阵图而声名赫赫。③唐刘禹锡《嘉话录》载: “八阵图聚石分布,宛然犹存。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水落平川,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八阵,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迄今不动。”④此句谓诸葛亮未能阻止刘备征吴,以致刘备大败亏输,削弱了蜀汉国力,当为其终生遗憾。遗恨,遗憾。失,失误。 八阵图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春望 → 诗词简介: 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初到夔州时作的咏怀诸葛亮的诗,诗中借颂扬诸葛亮布成的八阵图,表现对诸葛亮的敬慕,同时也含有自伤身世的感情。 八阵图指古代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世传诸葛亮所布八阵有四,奉节城东约1公里江滨的八阵图为其一。所谓“八阵”实际是一个长约千余米、宽数百米的沙洲碛坝。洪水季节,常为水淹没,故有人称其为“水八阵”。《荆州图副》载:“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有诸葛武侯八阵图,聚细石为之,石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所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时水退,复依然如故。”相传诸葛亮在此摆下八阵图碛,阻止东吴大将陆逊进攻。千百年多有文人借之咏诸葛亮的功绩才智,当地人也于每年正月初七聚会碛坝“踏碛”怀古。唐大历初,杜甫旅居夔州两年,共作诗430余首,此诗即其中杰作之一。诗把怀古和对历史的述评融为一体,常为后人所称引。
八阵图 题解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②。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③。 注释 ①八阵图:即天、地、风、云、飞龙、翔鸟、虎翼、蛇盘八种阵势。 ②盖:超过。三分国:即魏、蜀、吴三国。意思为诸葛亮辅佐刘备形成了三分天下的鼎立局面,建立了盖世功业。 ③遗恨句:诸葛主张联吴伐魏,刘备却为报孙权杀关、张之仇大举伐吴,兵败猇亭(今湖北枝城市西北长江东岸),对此失计孔明未能谏止,成为遗恨。 赏读 八阵是指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据说诸葛亮在四川奉节的江滩上,为阻挡孙吴军队用石头堆成相生相克的奇阵。八阵纵横棋布,夏时涨水被淹没,冬时北退仍然出现。反映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诗的前两句颂诸葛亮的业绩。先从总的方面写诸葛亮实现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卓越功绩,再从创造八阵的具体内容方面说明诸葛亮的声名更加卓著。这两句对仗精巧工整,自然妥贴,既是对诸葛亮功绩的赞颂,又为下面凭吊作铺垫。三、四句是诗人结合眼前的八阵图抒发感慨。“江流石不转”感叹时光流逝,但也表现出诸葛亮的英名将与他布成的石头一样丝毫不会受影响。“遗恨失吞吴”是批判刘备伐吴失计。联吴抗曹是诸葛亮的根本策略,却因刘备为关羽报仇,贸然伐吴,以致大败,最后被魏所灭,统一大业中途夭折,成了千古遗恨。杜甫写了诸葛亮的遗恨,为诸葛亮惋惜,同时也渗透了自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这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把怀古和抒怀融为一体,给人以余意不尽的感觉。 八阵图
【释词】 ①功盖三分国:诸葛亮的盖世功业,是指他辅佐刘备,开创蜀汉事业,以成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 ②八阵图: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聚石成堆,纵横棋布。夏时水没不见,冬时水退石出,相传是诸葛亮所作的八阵图遗迹。 ③江流石不转:八阵图的石,受江水冲击,数百年来,屹然不移。 ④遗恨失吞吴:诸葛亮一生主张联吴伐魏,后因刘备急于报关羽之仇,发兵征吴,大败而归,使蜀国丧失了元气。从此,诸葛亮竭尽努力,然无回天之力。 数年伐魏无功,蜀汉二世而亡。这是千古遗恨。 【赏析】 《三国演义》引入的这首诗,是杜甫当年初到夔州时所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 关于诸葛亮的“八阵图”,历史上流传已久。瞿塘峡的夔门是入川的咽喉要道,战略上非常重要。那里有一大片宽阔的卵石河滩,每当枯水季节会全部露出,这就是八阵图所在地。郦道元《水经注》上记载:“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南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王应麟《玉海》载:“汉昭烈帝初置五军,其将校略如西汉,诸葛武侯治蜀,以八阵教练将士。”可见,八阵图很可能是诸葛亮当年的练兵场。 《三国演义》的描写,把诸葛亮的“八阵图”神化了。早在西川诸葛亮看了马良绘制的蜀军七百里连营的图本之后,已预料到蜀军失败的可能,便对马良说:刘备若败,可速退至白帝城,我已“伏下十万兵在鱼腹浦矣”。马良听后大惊,他曾往来鱼腹浦数次,“未尝见一卒”,怎么会突来十万大兵?诸葛亮曰:“后来必见,不劳多问。”这是铺垫的伏笔。当陆逊夷陵得胜,追击蜀军离夔关不远,发现“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他疑有伏兵,令大军倒退十余里待命。几次派探马侦察,都说“前面并无一人一骑”。陆逊找来土人询问,才知这里叫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曾在这里取石布阵。当他亲自带人直入石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枒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陆逊大惊,急欲出阵,却无路可出。恰待此时,得遇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并告诉他:“昔小婿入川之时,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从“八阵图”中“死门”进入的陆逊,于是被黄承彦从“生门”引出,才幸免于难。陆逊出阵请教:“公曾学此阵法否?”黄承彦回答:“变化无穷,不能学也。” 小说极尽渲染,绘事了诸葛亮运用“八阵图”的神机妙算,让打胜仗的陆逊在这叹曰:“孔明真‘卧龙’也! 吾不能及!”于是下令班师。其实历史上,刘备退守白帝城后,以徐盛、潘璋、宋廉为首的一批东吴将领,上表致孙权,纷纷要求继续进兵。孙权便派人征询陆逊的意见。陆逊从大局出发,当机立断,明确上疏:“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陆逊的见解与孙权的想法相合,于是才罢兵。 诗首联用对仗句,极其集中、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接着,诗人凭吊遗址,抒发感慨。年年岁岁,大江东去,惟有“八阵图”的石堆却依旧如故。这“石不转”赋有象征意义,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贞不二,鞠躬尽瘁,如同巨石一般,久经江水的冲击淹没,从不动摇。遗憾的是刘备晚年,违背了东和孙权、北抗曹操的政治路线,结果夷陵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丧。当刘备死去,东吴和蜀汉经过痛苦的历程,重新和好。然而事过境迁,三分天下的局势渐至衰弱,鼎足之势虽继续维持,但诸葛亮却没有回天之力了。这首诗恨意绵绵,既谴责了刘备的吞吴失计,又潜在地留下一个阴影。 八阵图《八阵图》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又,唐·杜甫诗《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又,《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诸葛亮造八阵图干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 【释义】八阵图是诸葛亮作为一个军事家的创造,在军事史上也很有名。 【例句】①龙卧南阳,八阵图成,三分国峙,万古膺扬。(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诸葛武侯》)八阵图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化用杜甫诗句。②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阿鲁威[双调·蟾宫曲])小令盛赞诸葛亮辅佐刘备功成鼎足的军事才能。③权统雄威,兵分八阵,名镇四方威势。(佚名南戏《白兔记》第二十四出《见儿》〔高阳台〕)刘志远唱词,说自己领兵布阵有古人之风。④赛韩信十功立,胜孔明八阵施,无半点瑕疵。(佚名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第四折〔得胜令〕)王焕称赞种师道武功胜过诸葛亮。⑤仿学那汉云长斩将三通鼓,蜀诸葛排兵八阵图。(李文蔚杂剧《破苻坚蒋神灵应》第二折〔尾声〕)谢玄领兵御敌,要效法三国时名将行军布阵。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漂泊西南期间,所作咏怀古迹诗篇不少,其间有关蜀相诸葛亮的篇什尤多。《八阵图》就是一首,它作于大历元年(766)作者寓居夔州时。“八阵图”是由八种阵势(名目为:天、地、风、云、龙、虎、鸟、蛇)构成的战阵。古已有之,非始于亮。亮布八阵凡四,就中以布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的八阵图最为著名。据载:夔州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 诗人一落笔就撇开阵图的具体描述,而以概括的笔墨点出八阵图与诸葛亮一生功名大节之关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历史上三国局面的形成,是以诸葛亮辅佐刘备割据西蜀为标志的,“功盖三分国”就肯定了诸葛亮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上,起了无与伦比的作用。首句偏重其人的政治才具,次句则偏重军事才能,并直扣题面“八阵图”。兼资文武全才,正是诸葛亮功盖三国,名垂后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两句诗好在既有概括性,又有针对性(当地古迹)。其概括性可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分割据纡筹徽,万古云霄一羽毛”媲美,然而它只能是咏“八阵图”的诗句,不可它移。 “江流石不转”——这一句写到阵图本身来了,但仍不作一般描述,只抓住其特别引人注意的一点,著力描写。据刘禹锡《嘉话录》载:“夔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诸葛亮八阵图,宛然犹存,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澒涌滉漾,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而下,及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迨今不动。”这是一个奇迹。《诗经·邶风·柏舟》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本是说石头易翻转,江水的力量更不难转石。而八阵图居然“江流石不转”,不免神异。看起来五字只纪实,其实字里行间充满慨叹,有赞颂其功千载不泯的意味,直承前两句而来。同时“石不转”三字又暗逗后文的“遗恨”。 诸葛亮既然功盖三国,而八阵图又名垂千古,何以复兴汉室的大业未竟,长使英雄泪满巾呢?末句便一笔兜转,说出此“遗恨”的缘由在于“吞吴”之失。这一句诸说不同,或谓以不能灭吴为恨(旧说),或谓以先主伐吴为恨(苏轼),或谓不能制主东下为恨,或谓先主伐吴不能用其阵法为恨。大要可分两种:一将“失吞吴”释为以吞吴失计;一释为以未吞吴为失计。按“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刘备伐吴之举,实有违于诸葛亮联吴抗曹之策略,实为蜀国在政治上走下坡路的开端。虽有阵图,亦无济于事。此因阵图所在之地而连及史事,与《蜀相》诗感慨略同。故以“失吞吴”作以吞吴为失计较优。 八阵图古代作战时的一种战斗队形和兵力部署。三国时诸葛亮曾采用此阵法。《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晋书·桓温传》:“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腹平沙之下,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唐杜甫《杜诗洋注》 十五《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据记载,八阵图的遗迹有三处❶《水经注·沔水》及《汉中府志》说在陕西沔县(今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 八阵图古代作战时的一种战斗队形及兵力部署。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是那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善于思考创新的天才人物。他为了辅助刘备统一全国,鞠躬尽瘁,费尽心力。他曾经按照八卦原理创造出了一套布阵方法——八卦阵,人们又称“八阵图”。(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城野戰具部 > 陣障具 > 八陣圖 八陣圖 bāzhèntú 三國時諸葛亮聚石佈成的一種陣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諸葛亮〕 推演兵法,作八陣圖。”《晉書·桓温傳》:“諸葛亮造八陣圖於魚腹平沙之下,纍石爲八行,行相去二丈。”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録》:“夔州西市,俯臨江岸,沙石下有諸葛亮八陣圖。箕張翼舒,鵝形鸛勢,聚石分布,宛然尚存……及平水落平川,萬物皆失故態,唯諸葛陣圖,小石之堆標聚,行列依然。”陣圖遺址,其說不一。一說,在陝西沔縣諸葛亮墓東,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一說,在四川奉節縣南江邊。見《水經注·江水》、《晉書·桓温傳》。一說,在四川新都縣牟彌鎮。見《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二引李膺《益州記》。 八阵图古代用兵的一种阵法。《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 八阵图载《水经注》,现收入《诸葛亮集》中。相传诸葛亮曾聚石布成八阵图形。后人考其遗迹而绘成该图。 八阵图古遗址。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又称旱八阵。据传为诸葛亮创造的一种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阵图。原占地约1.6万平方米,其间以土为垒。垒的形式、大小、高低变幻不定,大者周长20米,高约7米,低下者逐年漫灭,现仅存五磴半供人考察观览。1981年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八阵图 189 八阵图三国时诸葛亮规定的战斗队形及兵力部署图。又称八阵法。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相传诸葛亮曾聚石布成八阵图形练兵。后人考其遗址而绘成图形。其图是关于蜀汉军队行军、作战以至扎营、垒灶、挖井、掘壕、设障等的严格规定。经演练的蜀军“戎阵整齐”,“止如山、进如风”,调动自如,有相当的战斗力。司马懿察蜀退军时所留营垒后,称赞诸葛亮为“天下奇才也”,这一军事上的创造,深受后人重视。对诸葛亮八阵练兵遗址有下列说法: ☚ 八阵 本朝八阵 ☛ 八阵图亦称“八卦图”。古代用兵的一种阵法。原载《水经注》,现收入《诸葛亮集》中。相传诸葛亮推演兵法曾聚石布成分阵图形。晋代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唐代房玄龄等《晋书·桓温传》: “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腹平沙之下。累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唐代韦绚《刘宝客嘉话录》: “夔州西市,俯临江岸,沙石下有诸葛亮八阵图。箕张翼舒,鹅形鹳势,聚石分布,宛然尚存……及平水落平川,万物皆失故态,唯诸葛阵图,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阵图遗址,其说不一。一说,在陕西沔县诸葛亮墓东, 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一说,在四川奉节南江边。见《水经注·江水》、《晋书·桓温传》。一说,在四川新都牟弥镇。见《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引李膺《益州记》。 八阵图 八阵图位于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方圆1公里。系数百万年来由水溶蚀石灰岩而形成的一处石林奇观。阵分休(南)、生 (东)、惊(北)、死 (西) 四门。阵内怪石嶙峋,石峰耸立,有的如排戟,有的如春笋,有的似古佛,有的似走兽,千姿百态,排列成无数狭道。初看错落有致,岔沓交织,奇妙无比。游人猝入阵内,虽闻言语之声,难见其人,犹入迷宫。人称是三国时诸葛孔明遗下的八阵图,故名。 ☚ 观音岩 温泉贞节牌坊 ☛ 八阵图 八阵图三国时,诸葛亮的一种练兵、作战阵法。《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后人考其遗迹而绘成图形。相传诸葛亮曾聚石布成八阵图形。据记载,八阵图遗迹有三处:一是据《水经·沔水注》及《汉中府志》说在陕西沔县(今陕西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二是据《寰宇记》载在四川奉节县南江边;三是据《明一统志》说在四川新都县北30里牟弥镇。 ☚ 七原六失四弊疏 八路军山东纵队 ☛ 八阵图ba zhen tuEightfold Maz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