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八、莆田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八、莆田县

八、莆田县

莆田县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介于东经118°48′—119°35′,北纬25°2′—25°45′之间。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1947小时,年雨量900—1 700毫米,无霜期290—348天,年平均气温16.0—20.2℃。县境方圆1 809平方公里,西北部靠山,东南临海,形成山区、半山区、盆谷、平原、丘陵台地和沿海岛屿的地形。全县有耕地3.56万公顷,山地9.5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8.06万公顷)。海岸线长达219公里,有大小岛屿150多个,岛岸线长达119公里,滩涂和浅海面积达7.2万公顷。南北洋平原是福建四大平原之一。木兰溪、延寿溪和秋芦溪三大水系纵横交错。湄洲湾还有一个“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秀屿天然深水良港。
莆田已有1 000多年历史。全县人口155.90万人,是全国人口大县,有劳动力65万多人,28.56万个农户,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30多万人。辖21个乡镇、498个行政村。
莆田名特优产品繁多。果树有50多种,水产品有220多种,畜禽有20多种,“三大名果”(荔枝、龙眼、枇杷)、畜禽“四黑”(黑猪、黑鸭、黑白花奶牛、白绒乌骨鸡)驰名中外。被誉为“水果之乡”、“禽苗之乡”。莆田因荔枝多,历史上俗称荔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了鞋革、电子、啤酒等产业,又有“鞋城”、“电子城”、“啤酒城”等称誉。莆田是著名的“兴化桂元”、“兴化米粉”产地,是全国优质龙眼、优质枇杷的繁育和生产基地,全国蘑菇、甘蔗、鳗鱼、禽苗生产基地,南方黑白花乳牛生产基地,全国莆田黑猪、莆田黑鸭的保纯基地。
莆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上被称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历代科甲鼎盛,登进士第者1 468人。著名人物有古代宋朝四大名书法家之一的蔡襄,大诗人刘克庄,南宋理学家郑樵等。现代名人有电子专家林兰英、航天专家闵桂荣、化学家黄维桓等。1995年莆田科技人员获高级职称者达2 000多人,每年考进大专院校学生都超过千人。
莆田县境内名胜古迹甚多,在平原、山区有“二十四景”,沿海有“十景”。湄洲岛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亿多妈祖信奉者,每年从台湾及东南亚、日本等地来湄州“妈祖庙”朝拜的旅游者达十多万人次。近来还在西天尾镇林山村九莲山发掘南少林寺遗址,现正在重建中。
改革开放以来,莆田农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很快,成就斐然。先后被评为全国经济百强县、全省经济十强县、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全国乡镇企业先进县和乡镇企业百强县、全国水利先进县、全国水产先进县和水产大县,还有全国粮食丰收先进单位、全国农机培训先进单位、全国电力先进单位、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拥军爱民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还被评为“田径之乡”、“戏剧之乡”、“绘画之乡”。“八五”期间农口获得省人民政府以上表彰奖励的工作先进和科技成果有83项。
回顾40多年来发展历程,莆田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主要成就有:
(1)农村经济实力增强。至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24.18亿元;农业总产值24.27亿元,比1978年增长13倍;粮食总产达34.45万吨,连续5年获得丰收,比1949年增长450%;食物总量达9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86元,比1978年增长50倍。全县农村小康进程综合得分达83.17分,有118个行政村(占总村数的24%)、16.06万个农户(占总户数的56%),提前实现了小康。1995年,全县亿元乡镇达15个。其中,超25亿元的乡镇有江口镇,超20亿元的乡镇有黄石镇,超15亿元的乡镇有西天尾镇,超10亿元的乡镇有笏石、华亭镇,超5亿元的乡镇有梧塘、灵川镇。全市有9个亿元村,梧塘镇的泌后村被评为全省“十佳”亿元村。
(2)科技兴农上新水平。1991年开始,莆田县作为全省首家科技兴县试点县,到1993年,经验收被评为全国科技兴县和科技工作先进县, 全县农业增产中科技贡献率达45%。在科技兴农中突出抓好四项工作:
❶推广新良种。三年中杂交水稻覆盖率达90%,全县建立各类良种繁育基地233公顷。水产、水果、畜禽新品种也不断育成;
❷应用新技术。仅1993年,全县在粮食、水果、水产、食用菌、畜牧等生产方面,实施应用新技术达53项。在粮食生产等方面应用了地膜育秧育苗、新农药、新肥料、植保综合防治等新技术措施面积达6.4万公顷;同时改造低产果园,进行幼树扩穴施大肥,高接换种,推广平腹小蜂防治荔枝椿象;建立标准化蘑菇房栽培蘑菇; 推广甘蔗冬季直播地膜覆盖技术;以及仔猪早期断奶、饲料添加剂、淡水鳗鱼水库网箱养殖、鳗鱼消化道疾病防治和缩短养成期, 花蛤、对虾、鲍鱼、海带、红毛藻等育苗新技术均取得明显效果;
❸建立新模式。莆田县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规模和水平的“种养加”生产模式:在沿海推广立体庭院经济模式和浅海滩涂综合开发模式; 在山区抓了山地综合开发模式和山地果园套养禽畜的生态经营模式;实施“粮食工程”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模式;还推广了秋播蚕豆,反季节蔬菜等,提高经济效益;
❹健全新网络。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建立健全县、乡、村、组四级科技推广网络。
(3)综合开发全面发展。“八五”期间,在保证粮食增长的前提下,立足“山海田”,主攻“五大业”(蔗、果、牧、渔、菌), 突出“荒、滩、坡”, 突破“中低改”, 农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1995年甘蔗种植面积0.33万公顷,总产量21万吨,比1949年的1.69万吨增长11.4倍, 上交税利1000多万元。新中国成立到1990年, 全县围海造田1万公顷以上, “八五”期间,又围海造田0.26万公顷, 即投资1亿元建成后海“303”围垦,忠门镇北江“101”围垦以及江口镇“前面”围垦。突破旱片中低产田改造,后海“303”围垦区周围的东峰、埭头、北高3个镇68个村0.233万公顷中低产田改造, 1992年全面完成, 4年增产粮食0.68万多吨,增油料0.24万吨,增产甘蔗0.12万吨。垦区周围笏石、平海镇0.093万公顷旱片改造于1994年完成,改造后农作物单产显著提高,建立粮食高产示范片0.066万公顷,亩产达738公斤。开山种果,全县水果面积已由1949年的0.17万公顷发展到1995年的1.8万公顷,年产量由1949年的0.80万吨增加到3万吨, 产值达3.6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17%。“八五”期间抓了0.66万公顷的“龙眼海”建设和0.68万公顷的杂果基地建设,龙眼年产量达1.26万吨。全县拥有3.3公顷以上规模的民营果场已有100多个, 成为开发山地的龙头。199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14.35万吨,总产值达10.3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水产品加工量年达1万吨,出口创汇额5000万美元。浅海滩涂养殖面积0.8万公顷,淡水养殖面积0.33万公顷,新发展珍贵品种有红毛藻、石斑鱼、贻贝、扇贝、文蛤、鲍鱼、对虾、梭子蟹和淡水鳗鱼、河蟹、甲鱼、鲈鱼、牛蛙等。大力发展畜禽生产,保障市场供给。全县畜禽生产已由1949年的存栏猪17.86万头、耕牛2.78万头、羊0.4万头、禽兔40万只,发展到1995年的存栏猪58.70万头、牛3.74万头、乳牛2130头、羊11.89万头、家禽1000多万只、蜜蜂2.5万箱。1995年肉类总产达4.85万吨,蛋品总产2.02吨,奶品总产0.75万吨, 畜牧业总产值达3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17%。开发食用菌产业。1980年开始种植蘑菇,至1995年“两菇”总产量达5万多吨,总产值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
(4)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全县已建成各类水利水电工程1.7万多处,现有小(二)型以上水库85座,其中,1958年建成大型东圳水库,蓄水量达4.35亿立方米; 引水工程68处,提水工程2687处。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3.18万公顷,保证灌溉面积2.64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98万公顷, 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87.86%、72.7%和54.3%。还有海堤、水电站、农村自来水工程、变电站、供电等建设。全县农村通电村已达484个,覆盖率达98.63%,年用电量3.94亿千瓦时。1995年,全县农业机械拥有量达39万千瓦,亩均0.57千瓦,超全国平均水平;有手扶拖拉机10013台,大型拖拉机251台,农用运输车1800辆,还有收割、加工等机械,年机耕面积1.4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9%,机电灌1.2万公顷,机械植保12.2万公顷,农业运输、加工、水产养殖基本实现机械化。
(5)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1995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17.98亿元,其中工业企业产值达82.82亿元, 企业出口产值达41.47亿元。乡镇企业安排了农村剩余劳力28万人,占全县总劳力的43%。全县有黄石、江口、西天尾等7个乡镇的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有西天尾、梧塘、黄石3个乡镇出口值超亿元,西天尾镇出口交货值逾4亿元,名列全国乡镇第3位,江口镇被评为全省乡镇企业“十强镇”之一。1995年产值超4亿元的有江口联建集团和西天尾协丰鞋厂2个企业,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11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达46家,有10家企业列为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大户。还涌现了电子、鞋革、机械、食品、水产等企业群体。
(6)农业开始向产业化发展。全县已有各具特色的各类专业村150多个,占农村总村数的30%左右。著名的有黄石镇的西洪米粉专业村、和平蔬菜专业村、下江头打铁专业村、新度镇的禽苗村、忠门镇的卷炊专业村、笏石镇的下郑竹编专业村、江口镇的石西电子专业村、华亭镇的果树专业村。专业村专业经济收入一般都占总收入的50%—80%以上。全县有各类专业户3万多户。有种养大户1 000多户,共种粮、蔗、菜666公顷,种果333公顷,养猪1万多头,养鸡鸭190多万只,水产养殖666公顷。农业种养大户经营方式已向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县里推选出5个主导产业,30个龙头企业,50个商品生产基地,30个拳头产品,制订了莆田县农村产业化“5353”计划,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同时大力推行农贸公司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农业尽快形成规模效益;发展壮大商贩队伍,形成了一支农产品贩运大军;兴建各类农贸市场,全县在原有十多家农贸市场基础上,又投资2 000多万元新建了水产、水果、香菇、粮食、猪苗等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农贸市场17个,占地46.7公顷,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促进农产品流通,加速农村市场发育。
莆田县“九五”期间和201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与任务是:以“上百亿、建新村、奔小康”为目标,以加强基础产业和培育发展两大支柱产业为重点,继续实施“主攻沿海、扩展平原、带动山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实现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1997年实现小康县目标。计划到200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30亿元,年递增8.7%;乡企业总产值达320亿元,年递增22.1%,年出口交货值120亿元;粮食总产量3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4 000元。到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48亿元,年递增4.8%;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 500亿元,年递增16.7%,出口交货值500亿元;粮食总产量4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1.25万元。

☚ 七、永春县   九、龙岩市 ☛
0000913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