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冶《明月夜留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冶《明月夜留别》李冶《明月夜留别》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唐人写月夜留别或相思的诗很多,但这一首却非常别致。诗的前两句都是复迭句,首句用两个“无”字,次句用两个“有”字,读起来抑扬顿挫,使人感到很有节奏。不仅如此,诗的前两句,每一句中都有“人”和“月”字,这就使诗的前两句的句法更加复杂了。实际上,诗的前两句也可变为“离人无语却有情,明月有光却无声”,或者为了合于平仄,也可以改为“无语离人却有情,有光明月却无声”。这样便都将人和月分开描写,前句写人,后句写月。然而诗人此处却偏偏将人和月交织地描写在一起,两句中都有人和月。这样写有个好处,那就是有反进意。具体地说就是,从第一句看,两人分离时都没有什么话说,而月亮也没有声音,四周很寂静,似乎没有什么情分,但第二句马上一变,明月虽然无声,却有着洁白的光亮,而两人分离时虽然缄言,保持着沉默,内心里却是离绪万端,百感交集,充满着离情别绪,这样一写,句与句之间就有一种起伏,一种变化。不仅使人感到人有情,就连月也有情,甚至连第一句也显得分外有情起来。 如果说前二句是写两人在明月下依依不舍的分手时情景的话,那么后二句则转到了对离别后情景的描写。作者是个女子,从末二句的口气来看,第三句中的“人”也应该是指一位女子,她不仅离别有情,别后相思也依然有情。这从“人似月”三字即可看出。这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含量很大,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从承上讲,前二句虽然月无声,只有光,但就如同人无语却有情一样,都是有情物,而此处说“人似月”,即是说此刻的人依然如月一样,仍是有情物。从启下讲,月亮每天夜里从云中映射到水中,又从水中爬到层城,年年岁岁,周而复始,极言其时间之长,而“人似月”,正是为了说明人的相思也是天天如此,夜夜如此,极言其相思时间之长之久。 总之,此诗从月光下的依依惜别,到月光下闺女的独自相思,从头至尾都将人、月合写,以人喻月,以月形人,写得十分有情味,又别致,而事实上,月亮也的确容易牵动起人的离愁别绪,诗人正是认准了这一点,专在人、月之间加以发挥,才使全诗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李冶《明月夜留别》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挚友在离别时自然有说不完的千言万语。如果把昔日的友情,今日的离情、别后的相思之情统统写进诗中,那非得写一篇洋洋万言的长篇不可。而要在一首七绝中表达“留别”时的复杂感情,诗人非有高超的艺木造诣不可。 诗的前两句抒写离情。明亮的月光照着一对离人。他们相对无语,不知该从何说起!明月也仿佛同情他们似的默无声息。整个离别的场景如同凝滞了似的。恰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但却同柳永在《雨霖铃》中所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有所区别。“无语”、“无声”,比起絮絮叨叨地说个没完更显得真挚、隽永!因为这真挚隽永的感情有明月的光华可鉴。在人的“无语”、月的“无声”与月的“有光”、人的“有情”的对立中,显出一对离人的心心相印。 诗的后两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情,点醒诗题中“留别”二字。“别后相思人似月”一句,承前两句。离人的相思之情就像今夜离别时的明月一样,“无声”、“有光”。挚友分手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只有把思念之情托明月的光华,随着离家之人的行踪,带到云间,带到水上,带上层城。离人仰望云间、水上、层城的月华,自然会想起居人在别后对自己的相思之情。 诗题是“明月夜留别”,诗中句句写到明月。结尾一句,写了云间、水上、层城,这是虚景实写。而且,这诸种景象也是笼罩在皎洁的月华之中。全诗境界清丽,情思缥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