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丽江地区
丽江地区位于云南省滇西北高原,滇川藏结合部,曾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是内地通往藏区和南亚地区的门户之一。行署所在地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距省会昆明580千米,空中航行40分钟。
丽江地区因金沙江(古名丽水)流经境内,故而得名。自公元前3世纪楚国大将庄蹻建滇国算起,距现在已有2 300年的历史。1936年4月24~25日,由贺龙、任弼时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军团和由肖克、王震率领的六军团长征中到达石鼓,渡金沙江北上。1950年成立丽江专员公署。1999年辖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4县,共有69个乡镇,446个行政村(办事处)。全区幅员面积21 219平方千米,1999年末人口10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6.4万人,耕地面积10.1万公顷,人均耕地0.09公顷。
丽江地区96.4%是山区半山区,有纳西、彝、傈僳、白、藏、普米等世代居住的12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2.4万人,占总人口的57.2%;其中彝族人口19.92万人,占总人口的18.2%,纳西族人口23.13万人,占21.2%,全国纳西族人口的80%聚居在这里。区内山区、坝区、河谷等多种地貌类型并存,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从南亚热带到高寒带的气候均有分布。区内最高海拔玉龙雪山主峰为5596米,终年积雪;最低海拔华坪县塘坝河口1 015米,金沙江河谷长夏无冬。面积为198平方千米的丽江坝,海拔2450米,年平均气温16~25℃,年降水量为904~1046毫米。复杂的地理地貌,差异明显的立体气候,造就了十分丰富的土地、水能、旅游、生物、矿产等自然资源。全区有荒山荒地33.9万公顷,其中宜粮地占2%,宜林果地占98%。全区江、河、湖泊(程海、泸沽湖、拉市海、文海等高山湖泊)、库塘、田间水面资源共2.75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3%。永胜县中部的程海,水面面积77.2平方千米,蓄水量19.8亿立方米,是目前世界上产天然藻类蛋白的三个湖泊之一。丽江地区植物资源种类多,是我国著名的植物保护基地之一;有药材之乡的称誉,列入国家药典的药材有2 000多种,其中虫草、天麻、贝母、雪上一枝蒿等是有代表性的名贵野生药材。经济果木以苹果、核桃、梅子、板栗、花椒、蚕桑为主。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全区有开发价值的景区(点) 104个。已开发的有玉龙雪山、丽江大研古城、长江第一弯、虎跳峡、泸沽湖、东巴文化、摩梭人民族风情等,均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世界级的独具特色的景点,玉龙雪山、泸沽湖已被定为省级旅游开发区,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首批中国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1999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280.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87亿元人民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丽江地区的农业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农业总产值1 650万元(当年价,下同),粮食总产量14.59万吨。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全区的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依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粮食单产低、农民收入低,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197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1.2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 698万元,林业产值763万元,牧业产值3 79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是62.7%、6.2%和30.9%。粮食总产量25.71万吨,比1952年增长76.2%。农民人均纯收入66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丽江地委、行署带领全区干部群众,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把丽江建成滇西北商贸中心和国际旅游城市、云南省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和重要的水能基地的发展思路。各级政府采取了重视农业,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教育科技事业,依靠科技兴农等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9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8.14亿元(1990年不变价),粮食总产量38.2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60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