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免疫抑制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ant

一类非特异性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主用于防治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治疗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常用的有环磷酰胺、氨甲喋呤(methotrexate)、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e)、更生霉素(dacti-nomycin)、环孢霉素A (cyclosporin A)、D-青霉胺(D-penicil-lamine)及强的松、强的松龙等。

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ant

能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的药物叫免疫抑制剂。免疫是指机体对各种致病性物质的反应,此种反应有的对机体有利,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有的对机体不利,可造成生理机能的紊乱或组织损伤(变态反应),故对因发生有害于机体的变态反应者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影响免疫过程的有关环节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反应性。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糖皮质激素类(泼尼松、氢化泼尼松等)、烃化剂(氧化氮芥、环磷酰胺、噻替派、白消安等)、抗代谢药物(6-巯基嘌呤、硫唑嘌呤、氨甲喋呤等)等。

免疫抑制剂

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的一组药物。

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ant

是能抑制或减低免疫反应的化学药物或生物制品。在治疗多种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异体移植时广为应用。最常用者有抗淋巴细胞血清、肾上腺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类固醇、环孢霉素A、环磷酰胺等,但长期应用这些药物可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肿瘤发生率大大增高。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系能降低免疫反应的药物。能选择性地作用于所需抑制的某一免疫反应环节和免疫细胞。
免疫抑制剂种类繁多,常用的有如下几类:
皮质甾体类 强烈抑制初级和次级抗体形成,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如迟发型超敏反应和异体移植排斥反应和抑制巨噬细胞活性。皮质甾体类对不同器官中的淋巴细胞以及对不同的淋巴细胞亚群的敏感性有差别。小剂量时,杀伤胸腺皮质细胞不成熟的T细胞,对髓质细胞成熟T细胞无明显作用。骨髓B细胞和其前体细胞对皮质甾体类不敏感,B细胞进入脾后则变为敏感,发育成熟,可释放抗体的细胞又不敏感。皮质甾体类的另一特性是能改变T细胞在体内的再循环,大剂量时使外周淋巴细胞暂时下降,骨髓细胞对PHA(植物血凝素)的反应增强。皮质甾体类对机体的作用具有种属差异。小鼠、大鼠和兔敏感;豚鼠、灵长类和人不敏感。
临床用于保护器官移植和治疗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能显著减轻症状,但疗效不持久,停药后常反复。
硫唑嘌呤 抑制杀伤细胞和T细胞介导的各种免疫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等)。大剂量时,抑制抗体形成。对原发反应的抑制作用较对继发反应强得多。强烈抑制巨噬细胞前体——单核细胞的产生,导致吞噬功能的抑制。也能改变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临床常用于肾移植患者,给药期间未见体液免疫抑制,常与皮质甾体类药物合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环磷酰胺 环磷酰胺选择性地抑制B细胞,抑制各类抗原诱发的抗体合成(包括原发和继发的免疫反应),以及诱导机体对抗原产生耐受性。
环磷酰胺的体液免疫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溶解淋巴细胞来实现。一次注射就可使脾脏、淋巴结等淋巴组织中的细胞数及血中的淋巴细胞数急剧减少。环磷酰胺主要作用于未成熟的细胞,抑制其增殖能力,成熟的抗体形成细胞对环磷酰胺不敏感。近年发现环磷酰胺对T细胞某些亚群的抑制作用也很强。较大剂量能抑制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但如在致敏前给药,则促进迟发型超敏反应。
环磷酰胺在体外无效,经过体内代谢后才有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皮质甾体类无效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降低自身抗体滴度。也能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
抗淋巴细胞血清(ALS) ALS是用胸腺、胸导管、淋巴结、脾或周围血中的淋巴细胞,免疫异种或同种异型动物所得到的抗血清的总称。例如用胸腺细胞作抗原,则称抗胸腺细胞血清(ATS)。从ALS或ATS提取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则称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ALS能特异地与抗原结合,作用特点有:
❶只作用于淋巴细胞;
❷选择性地减少外周淋巴细胞,从而使“循环T细胞”密集的淋巴结副皮质区和脾中央小动脉周围区的T细胞明显减少,胸导管淋巴细胞输出数降低;
❸选择性地抑制活性淋巴细胞,对θ+细胞的抑制作用较θ-细胞为强;
❹选择性地抑制T细胞功能。对抗体形成的抑制作用较差,主要抑制胸腺依赖性抗原的原发应答反应。ALS还能降低血清中补体水平。ALS的作用机理主要是耗竭T细胞,与淋巴细胞表面结合,阻断细胞表面受体与抗原接触,使之不能发生免疫反应。
临床主要用马的抗血清或其球蛋白制剂。常用于器官移植病人。但效价和毒性不稳定。
ALS除与一般免疫抑制剂一样有增加肿瘤发生率和易受细菌感染等副作用外,由于常含有杂抗体(如抗红细胞抗体、抗血小板抗体或抗肾抗体等),可引起变态反应或毒性反应。其次马血清为异性蛋白,也能诱发血清过敏反应。
环孢霉素A(cyclosporin A) 系真菌代谢物,为含11个氨基酸单位的环多肽,溶于脂类,不溶于水。可自胃肠道吸收。能与人和啮齿类的淋巴细胞特异地结合,对辅助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并是一种强效的保护同种移植物的免疫抑制剂,即使停药后,仍可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移植物不被排斥。临床可单独用于维护移植物存活,对骨髓移植的效果优于氨甲蝶呤。环孢霉素A副反应有:对肾和肝的可逆性毒性,妇女多毛症,震颤和发生B淋巴细胞肉瘤等,对骨髓系统未见明显毒性。
D-青霉胺(D-penicillamine) 原为抗炎药,可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和增加碳廓清率,有降低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巨球蛋白解体的作用。副作用有乏力和胃肠道反应,偶见皮疹,神经炎、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

☚ 免疫增强剂   免疫调节剂 ☛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非特异性抑制作用的药物。免疫应答可以对机体表现出保护作用,但也可引起机体的损伤(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或使治疗无效或失败(如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为了治疗各种免疫性疾病以及减弱组织不相容性,已发展了多种免疫抑制剂,其中一些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虽不完全清楚,但有以下特点:
❶多数免疫抑制剂可同时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可用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病。
❷对初次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强,而对再次免疫应答的作用弱。
❸可同时作用于病理性免疫和正常免疫,因此,常可导致某些并发症。
❹此类药物毒性较大,不良反应严重。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 防止器官移植时机体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慢性炎症和肿瘤等。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使用不当,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是:
❶降低机体抗感染力。在器官移植时,由于大量和长期使用,易发生严重的感染。
❷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增高,如同种肾移植者,免疫抑制剂虽然抑制了机体的排斥反应,同时也抑制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视功能,降低机体清除恶变细胞的能力。此外,免疫抑制剂多能作用于核酸,特别是烷化剂可引起基因突变,导致产生恶变细胞。
❸妊娠初期若应用环磷酰胺、氨甲喋呤等可导致胎儿畸形。因此,在妊娠初期的3个月内,应禁用或慎用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种类较多,分类法也不统一。除抗淋巴细胞血清另立条目介绍外,现将常用的介绍如下。
细胞毒类药物 是指通过干扰细胞的基本代谢过程以杀伤细胞的一类化合物。最早是作为抗肿瘤药物而问世的。近年来,由于器官移植的需要,又作为免疫抑制剂被用于抑制机体的排斥反应。以后又进一步被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和炎症。
细胞毒类药物可分为烷化剂和抗代谢剂二类。烷化剂在结构上均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功能团——氯化胺基、乙烯亚胺基或磺酸酯基。这类基团易与核酸、蛋白质及其他细胞成分起烷化作用而导致细胞毒作用。烷化剂对分裂期和间期的细胞都有杀伤作用,为非周期性细胞毒类药物。由于这类药物的作用与X射线的作用相似,有时称为拟放射剂。抗代谢剂可分为四类:嘧啶类似物、嘌呤类似物、谷氨酰胺类似物和辅酶类似物。这些药物可在核酸合成途径的不同环节起作用,从而影响核酸代谢和其他代谢。抗代谢剂对快速分裂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强,为周期特异性细胞毒类药物。
细胞毒类药物中最常用是环磷酰胺(CP; CYP)和硫唑嘌呤。虽然它们对细胞的作用选择性较低,但在较低剂量时,对免疫系统都有一定程度的选择作用。如硫唑嘌呤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能选择性地抑制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CP则对B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但如用小剂量CP连续治疗,则T细胞和B细胞都受到抑制。在某些情况下,对T细胞的作用更强。
在一定条件下,细胞毒类药物也可促进免疫作用。在致敏前给药常可使免疫应答增强,例如在用卡介苗给家兔致敏前或后的不同时期连续注射6-巯基嘌呤7天,可见致敏前给药可增加抗体的形成,而致敏后给药则抑制抗体形成。当机体对某抗原呈耐受性或无应答性时,如给肿瘤病人服用细胞毒类药物,可使病人对纯蛋白衍化物的皮试转阳性。也发现药物在抑制某一种免疫活性细胞或功能的同时,促进另一种免疫活性细胞或功能。
细胞毒类药物的毒性,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机体易感染疾病和伤口不易愈合等。CP的毒性还表现为膀胱出血和脱发。长期用药后,机体得癌症的概率显著增加。
皮质甾类 是由肾上腺皮质产生的类固醇类化合物,是内分泌激素的一种。由于其具有甾环的结构,故称为皮质甾类。皮质甾类分为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两大类。盐皮质激素主要作用于机体的水盐代谢。糖皮质激素主要影响糖和蛋白质代谢,与免疫学有密切的关系,有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
糖皮质激素常用的有可的松、氢化可的松以及半人工合成的泼尼松(强的松)、氢化泼尼松(强的松龙)、氟美松(地塞米松)等。这些激素的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大同小异。其抗炎作用机制大致如下:
❶增加小血管张力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减轻充血及渗出。
❷稳定溶酶体膜,阻止释放溶酶体酶,从而防止血浆和组织蛋白分解,阻止5-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炎物质的产生和释放,增强细胞基质对粘多糖酸酶的抵抗力,减轻间质水肿,因而可解除过敏性疾病的症状,抑制过敏反应所致的病理变化。
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主要是:
❶对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干扰巨噬细胞的功能。
❷对淋巴组织有破坏作用,最敏感的部位是淋巴结的生发中心。但在异体抗原刺激之后,常用剂量抑制抗体合成的作用不明显,而对自身抗体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很广,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硬皮病、肾病综合征等;
❷组织和器官移植;
❸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除可引起内分泌的紊乱外,在免疫学上由于抑制了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易导致继发性细菌、真菌等的感染,甚至可发展成严重的败血症,也可促使原有的感染病灶如结核、化脓性病灶转变成活动性或广泛扩散。
抗炎药物 是指能抑制炎症过程和减轻炎症症状的药物。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可以导致各种炎症介质从细胞内释放,或从血浆或组织液中被激活,这就是免疫应答致炎作用的根本原因。因此,凡能抑制免疫应答的药物,往往表现为炎症应答的减轻; 而能抑制炎症的药物,也往往被认为有抑制免疫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类药物如6-巯基嘌呤和硫唑嘌呤等就是很好的抗炎药物。另外,消炎痛在体外可抑制溶酶体的释放,但在小鼠能增加巨噬细胞溶酶体酶; 氯喹和金化合物可积聚于溶酶体中,故称为向溶酶体化合物,其特点亦在于稳定溶酶体膜而产生抗炎作用。
现有的大多数抗炎药物都只有暂时性减轻症状的作用,且副作用较大。理想的抗炎药物应是毒性低且能改善组织病变并促进炎症部位修复愈合。目前倾向于找寻选择性高的抗炎药。色甘酸二钠是一个毒性低的选择抑制介质释放的抗过敏药物。最近报道用免疫促进剂治疗炎症,值得重视。
近年来发现前列腺素与炎症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抗炎药物对前列腺的影响受到广泛的注意。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 近年来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自身免疫病。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组织而致病,除关节发生病变外,还可累及肺、心等器官。当前应用的药物除左旋咪唑外,主要是青霉胺(D-PA)。青霉胺为一含巯基的氨基酸,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可能是:
❶能够分解巨球蛋白,使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减少。
❷其巯基可使IgM-IgG复合物中的二硫键(-S-S-)断裂而分解,从而降低血清中类风湿因子的水平等。
❸能络合铜,使单胺氧化酶失去活性,减少不溶性胶原的形成,并能与铁、锌等金属络合。此外还有稳定溶酶体膜、干扰某些病毒复制、抑制细菌生长等作用。
其他药物尚有克霉唑、阿的平、氯喹、消炎痛、布洛芬、阿斯匹林等。
中药免疫抑制剂 中药中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类药物,多能抑制免疫应答,对改善过敏性疾病的症状或体质有一定的效果。
黄芩的成分——黄芩苷及黄芩苷原能阻滞肥大细胞酶激活过程中的巯基酶,从而抑制药理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的释放,对过敏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致敏豚鼠实验性哮喘有效。此外,黄芩尚有增强细胞吞噬功能和促进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
甘草的根及根状茎中所含的甘草甜素能抑制抗体的产生,有抗过敏和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不是影响由免疫记忆细胞到抗体产生细胞的过程,而可能是作用于巨噬细胞的有关酶系统,影响其对抗原的处理和免疫记忆细胞的产生。
其他活血化瘀药物如当归、桃仁等能抑制抗体的产生。黄疸茵陈汤的四味中药(黄芩、茵陈、制大黄、甘草)抽提液分别作血清学试验,证明该方对血型抗A、抗B和抗D抗体均有抑制作用,制大黄也有类似的作用。用活血化瘀方药曾成功地预防了ABO型新生儿溶血症。此外曾有报道细辛、防己、麻黄、枳实和丹皮的提取物能抑制致敏豚鼠肺切片释放介质。丹皮、桂皮和麻黄的提取物有抑制补体(与Ⅱ、Ⅲ型超敏反应有关)的作用。

☚ 免疫佐剂   抗淋巴细胞血清 ☛
0001580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