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克孜尔石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约开凿于公元三世纪前,初唐停建。石窟建筑及窟内雕塑、壁画,均有显著时代风貌和地方特色。在二百三十六个洞窟中,有七十五个窟形完整,壁画也较完好,个别洞窟剩有塑像残躯。大部分彩塑在伊斯兰教进入南疆取代佛教的岁月中已被破坏,后又遭受帝国主义分子盗劫。石窟的艺术成就集中地体现于“支提窟”里。该窟的建筑设计、壁画和塑像,别具匠心地组织在一起,反映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家们的创作才能。

☚ 驼山石窟   狩猎画像砖 ☛

克孜尔石窟

一作“赫色尔石窟”。在新疆拜城克孜尔镇东南七公里处。共二百三十六窟。为天山南麓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约开凿于东汉末期, 在唐代废弃。窟中绘有大量精美壁画, 仅七十余洞中即绘有三千余平方米以上的壁画。特点是在菱形斜方格内绘以各种不同动作的人物或动物, 衬以奇花异卉和飞禽走兽,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而每格又自成画面。内容以本生故事为主, 约有六、七十种,仅第17号窟顶即绘有三十八种之多,为世所罕见。壁画构图严谨,情节生动, 民族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浓郁,为研究新疆历史、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

龟兹石窟之一。在今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的渭干河北岸,布列于东西约2公里的明屋达格山崖壁上。已编号者236个,其中保存较好者74个。洞窟开凿时间,说法不一,或说在汉末至唐宋,或说在东晋晚期至唐,还有别说。分期有四期和三期的不同。同分三期者,也有时间划分的差异。从窟中发现的开元、天宝、大历、贞元时的题记、文书残纸、钱币可知,当时礼拜者不少,尚在隆盛时期。早期以支提窟、毗诃罗窟、讲经窟等为主,而毗诃罗窟尤占重要地位; 中期支提窟增多,毗诃罗窟明显减少; 晚期与中期略同,但规模小而简单。毗诃罗窟多,为其一大特点。常见形制是平面作长方形,以中心柱为界分前后二室,前室作纵券顶,后室作横券顶,前后室有左右甬道相通。有的后室有置佛涅槃像的石台。窟内塑像已毁,仅新1号窟发现3躯残像。壁画保存较多,约有万余平方米,包括佛说法像、涅槃像、立像、坐像、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因缘故事画、经变画、伎乐图。除佛之外,尚有菩萨、飞天、金刚力士、比丘、供养人等。该石窟是新疆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好的石窟,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托乎拉克埃肯石窟   阿克塔什石窟 ☛
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

龟兹石窟之一。在今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的渭干河北岸,布列于东西约2公里的明屋达格山崖壁上。已编号者236个,其中保存较好者74个。洞窟开凿时间,说法不一,或说在汉末至唐宋,或说在东晋晚期至唐,还有别说。分期有四期和三期的不同。同分三期者,也有时间划分的差异。从窟中发现的开元、天宝、大历、贞元时的题记、文书残纸、钱币可知,当时礼拜者不少,尚在隆盛时期。早期以支提窟、毗诃罗窟、讲经窟等为主,而毗诃罗窟尤占重要地位; 中期支提窟增多,毗诃罗窟明显减少; 晚期与中期略同,但规模小而简单。毗诃罗窟多,为其一大特点。常见形制是平面作长方形,以中心柱为界分前后二室,前室作纵券顶,后室作横券顶,前后室有左右甬道相通。有的后室有置佛涅槃像的石台。窟内塑像已毁,仅新1号窟发现3躯残像。壁画保存较多,约有万余平方米,包括佛说法像、涅槃像、立像、坐像、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因缘故事画、经变画、伎乐图。除佛之外,尚有菩萨、飞天、金刚力士、比丘、供养人等。该石窟是新疆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好的石窟,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托乎拉克埃肯石窟   阿克塔什石窟 ☛
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

位于新疆拜城东南15公里的戈壁山崖下,开凿于三、四世纪,洞窟绵延2公里。现有编号洞窟236个,其中有75个窟形完整,内部壁画保存较好,雕塑均已毁坏。其余洞窟早已残破,窟内亦荡然无物。壁画系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遗物。艺术手法多以土红线勾轮廓、以石色沿轮廓线染出形体,再用粉色罩,形象富有立体感。色彩单纯明快,主要有石、土红、石青、石绿、黑、白等色。形象多薄衣透体,裸体或半裸体,为其他地区石窟所少见。外来艺术影响比较明显。

☚ 麦积山石窟   炳灵寺石窟 ☛
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的木扎提河北岸崖壁上,已编号洞窟达236个,按自然区域分为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后山区,总体绵延3公里多。它是中国建造最早的大型石窟寺群,也是新疆石窟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石窟寺建筑及雕塑毁坏严重,仅一些壁画保存较好。存有壁画的约有80窟。根据相关艺术风格测定,大致分4个时期。初创期,约公元3世纪末到4世纪中,存有壁画的有118、92、77、47、48、117窟。多方形窟,后期有大像窟(其中第47窟是克孜尔石窟中最大的)。有禅定、涅槃及天宫伎乐图等,以佛传故事为主,反映小乘佛教思想。犍陀罗艺术风格较为明显。发展期,约公元4世纪中到5世纪末,存有壁画的主要有38、76、83、84、114、13、32、171、172窟。出现了以中心柱窟为中心的洞窟组合,包括僧房、讲经堂、礼拜堂等,形成寺院形态。绘画风格突出了晕染法,对比色,菱形格构图等龟兹风。以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内容为主。在中心柱窟主窟顶部出现反映佛教宇宙观的、绘有日月天、风神、金翅乌和立佛的天相图。出现弥勒说法图。天宫伎乐图中有大量龟兹乐舞。表现有大乘佛教思想。繁盛期,约公元6—7世纪,现存石窟50%属这一时期。造像普遍采用金粉或贴敷金箔,装饰辉煌。在方形窟中多连环画式和长卷式故事画。因缘画较突出,佛传画中出有降伏婆罗门大师外道等内容。涅槃图从后甬道发展到左右甬道,甚至主室前壁上方。大型中心柱窟很多,包括双中心柱窟。主室穹顶有穹隆、平棋等多种形式。反映小乘佛教思想居多。衰落期,约公元8—9世纪中,存有壁画的有129、197、135、227、180、229窟,此外47、107、117窟开凿较早但原画被覆盖重绘,亦归入该期。反映大乘佛教思想(包括密宗)的千佛、化身佛等题材大量涌现,其它题材逐渐减少或消失。在第229窟顶壁画中出现中原式云头及117等窟壁画中有仰莲图案,有些洞窟壁画出现类似回鹘式火焰纹佛光等。在105、222、18、49等窟中有唐代汉题记及遗物。因龟兹佛教中心变移到龟兹都城(今库车城附近),加之受中原大乘佛教思想影响的库木吐拉石窟寺群之兴盛,克孜尔石窟佛教日渐冷落。后来,龟兹佛教被伊斯兰教取代后,便湮没无闻。在18世纪上半叶开始被重新发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英国、日本、法国、俄国等国家的一些“考古家”肆意掠夺走包括精美壁画在内的大批文物。之后,中国的有关学者也开始考察研究,兴起了以克孜尔石窟为中心的龟兹石窟研究热潮。

☚ 石窟寺   库木吐拉石窟 ☛
0000213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