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杨沫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杨沫1914—1995;女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 杨沫
杨沫
杨沫 杨沫1914—1995女小说家。原名成业。湖南湘阴人,生于北京。早年曾在河北香河县、定县等地做过教员。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赴晋察冀边区从事抗战妇女工作。1942年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编辑、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中国作协理事、北京作协副主席等职。1958年出版描写20世纪30年代北平知识分子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等一系列典型形象,是其代表作。其他作品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花》,以及反映抗日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的长篇小说《东方欲晓》和《青春之歌》的续篇《芳菲之歌》《英华之歌》。有《杨沫小说集》《杨沫散文选》。 ☚ 程造之 陈残云 ☛ 杨沫 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原籍湖南湘阴,生长于北京。早年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当过小学教员、书店店员等,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妇女工作和报刊编辑工作。1958年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72年完成长篇小说《东方欲晓》,另著有一些中、短篇小说。 杨沫 杨沫1914—Yang Mo女,当代小说家。原籍湖南省湘阴县,生于北京市。1927年至1930年在北京西山温泉女子中学读书,后到河北省香河县、定县等地教小学,尔后又回北京当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7年到晋察冀边区。1942年后担任报纸编辑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任中央电影局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1949年出版中篇小说《苇塘纪事》。1958年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60年发表《房客》、《红红的山丹丹花》、《我的医生》等短篇。还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和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丹花》等。 ☚ 欧阳山 梁斌 ☛ 杨沫 杨沫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1915年。原名杨成业,又名杨君默、杨默等。湖南湘阴人。杨沫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31年,杨沫在北京温泉中学毕业后,不久便到河北省香河县当小学教员,以后又当过家庭教师。1934年,杨沫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报告文学《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杨沫来到冀中地区贺龙的部队中参加抗战工作,并在《中流》杂志上发表了小说《浮尸》、《怒涛》、《某家庭》等。1941年,在由延安迁来冀中的华北联大文学院学习,并担任华北联大的“妇女文艺创作会”主任。1943年,杨沫担任《黎明报》社编辑和抗联会宣传部长。这期间她还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艺作品。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杨沫来到《晋察冀日报》社主编文艺增刊。1950年,出版了中篇小说《苇塘纪事》。1958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次年,她又将《青春之歌》改编成为电影剧本。《青春之歌》电影一经公演,立刻在全国引起轰动。1972年,杨沫又创作了长篇小说《东方欲晓》。1978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花》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杨沫曾先后担任北京市妇联宣传部长、北京市作协筹委会副主席等职。1952年,杨沫被调到电影剧本创作社担任编剧。1955年,又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1963年,又调到北京市文联担任专业作家。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以及由此改编的电影《青春之歌》,家喻户晓,影响广泛,激励了一代青年奋发向上。她几十年来辛勤笔耕,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严文井 杨朔 ☛ 杨沫 杨沫1914~原名成业,又名君茉。女。湘阴人。1934年开始散文创作。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中区妇救会宣传部部长,《黎明报》、《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编辑及副刊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主席团成员,全国人大第五届常委。著有《青春之歌》、《东方欲晓》、《杨沫小说选》、《杨沫散文选》等。 ☚ 阳忠恕 杨大易 ☛ 杨沫 杨沫1914—1992女,原名杨成业。湘阴人。生于北京。父亲曾是大学校长和慈幼院院长,因家道中落,她未读完中学便离家独自谋生。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去晋察冀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在《人民日报》社、北京市妇联、中央电影局工作。1963年到北京市作协任专业作家,被选为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她从小爱好文艺,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出版的小说有中篇《苇塘纪事》,长篇有《青春之歌》、《东方欲晓》等。80年代,她将《东方欲晓》修改为《芳菲之歌》与 《英华之歌》和 《青春之歌》,构成《青春三部曲》。从1934年的处女作《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算起,到《英华之歌》止,百多万字的作品,无不打上她生活的烙印。代表作 《青春之歌》,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这段动荡的时代为背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再现了这一阶段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反映了这个时期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的心理变化、精神面貌和历史过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它揭示出,青年人只有接受党的领导,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青春才会焕发出壮丽的色彩和灿烂的光辉。她的主要作品分别收入《杨沫小说选》、《杨沫散文选》。 ☚ 康濯 陈则光 ☛ 杨沫 杨沫1914~1995现当代女小说家。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中学时期因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到河北香河、定县及北京担任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1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34年发表第一篇作品散文《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妇女工作和报刊编辑工作,并陆续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散文和通讯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北京市妇联、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处工作,并开始其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创作。小说于1958年出版后,立即受到读者热烈欢迎。作品以一个女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在党的培养下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为主要线索,反映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时期的社会动荡,同时刻画了当时各种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他们的思想发展过程。文笔细腻,格调俊逸。1980年又出版另一部长篇小说《东方欲晓》(第一部)。 ☚ 贺宜 钟理和 ☛ 杨沫1914~1995Yang Mocontemporary writer,his original name was Yang Chengye and Yang Junmo. Works: Song of the Youth,etc.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