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喉畸形
胚胎期,喉在发育过程中发生障碍,就会引起畸形,称为先天性喉畸形包括: 先天性喉蹼或喉隔,先天性喉闭锁,先天性喉裂,先天性喉软骨畸形,先天性声门下狭窄,先天性喉囊肿与肿瘤,先天性喉气囊肿,先天性小喉,先天性喉下垂,先天性声带发育不良和先天性喉鸣。
先天性喉蹼或喉隔 在喉的发育过程中,如发生障碍,声门间可遗有膜样物,占喉腔一部分者称喉蹼,占喉腔大部分者称喉隔。喉蹼或隔分声门上、声门间和声门下三型。喉蹼较大或成隔时,喉通气腔甚小,可使新生儿窒息。喉蹼小者,可无明显症状。一般喉蹼的症状是声音嘶哑,哭闹时有喉鸣和呼吸困难。早期正确诊断很重要。主要根据直接喉镜检查,可见声门有膜样蹼或隔。在年龄较大儿童中,如发现有喉蹼或隔,应辨别其为先天性或后天性。治疗上应根据不同情况作不同处理。患儿若有窒息,应立即在直接喉镜下将婴儿型气管镜经喉蹼插入气管内,吸出气管支气管内分泌物,并给氧作人工呼吸,可取得暂时疗效。喉蹼小者,可不予治疗。喉蹼较大者,应尽早治疗,因早期治疗不仅效果好,而且可改善喉腔的发育,对发声有益,呼吸道不易受感染。治疗应作喉裂开术,切除喉蹼,在裂开处插入一个“T”形塑料或硅胶片,用尼隆丝固定,以防粘连,3~4周后再行取出。
先天性喉闭锁 在胚胎期因喉发育过程受阻,喉腔未形成,出生时喉腔闭锁不能通气,称先天性喉闭锁。有膜性闭锁或软骨性闭锁。患儿生后虽有呼吸动作,但无空气吸入,亦无哭声。其皮肤颜色正常,但结扎脐带后不久即出现紫绀。根据症状和直接喉镜检查,可确定为喉腔完全闭锁。患儿若未能立即诊断和治疗,生后不久即死。在发现新生儿无哭声,试作呼吸活动但无空气吸入,应立即进行直接喉镜检查,若见喉腔闭锁,应穿破膜性闭锁,插入气管镜,同时给氧,作人工呼吸以抢救患儿。若为软骨性闭锁,即应作气管切开术。为此,产房应备有新生儿型直接喉镜、气管镜和气管切开器械。产科医师应能进行新生儿直接喉镜检查和气管切开术。
先天性喉裂 喉发育不良,有一裂隙存在,称先天性喉裂。喉裂多发生于喉后部。其程度不等,轻者只在两侧杓突间,重者则整个喉后部,甚至气管上端均全裂开。轻度喉裂一般无任何症状。重者常有喉鸣,吞咽困难,哺乳时乳汁易吸入气管内,引起呛咳、呼吸困难和紫绀。如诊断治疗不及时,可因肺炎、肺不张致死。患儿常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兔唇、腭裂、耳畸形或食管闭锁等。此种先天性喉畸形诊断比较困难,尤以伴有腭裂、无食管闭锁的气管食管瘘时,常将喂养困难和食物误入气管等症状认为由上述畸形所致,而忽略了喉裂的存在。虽碘油X线照片亦难确诊。只有事先对此病有所考虑,并在直接喉镜检查时,留意检查喉后部有无喉裂存在,如能发现轻度喉裂,尤其喉括约功能良好者,不需特殊治疗,但饮食不可过急,预防感染。重者,用鼻饲喂养,确诊后应尽早手术缝合,并作一暂时性气管切开术。
先天性喉软骨畸形 包括(1)会厌分叉或全裂开:亦属发育异常。会厌上部裂开者,称会厌分叉;完全裂开者,称会厌全裂。前者一般无症状,后者,会厌常很柔软,吸气时易被吸进喉入口,引起喉鸣或阻塞性呼吸困难;亦可于饮食时引起呛咳。会厌分叉,无需治疗。会厌全裂引起喉鸣和阻塞性呼吸困难,可在直接喉镜下作会厌部分切除术。
(2) 会厌过大或过小: 先天性会厌过大,常较柔软,向后倾倒,吸气时常被吸至喉入口,引起喉鸣和呼吸困难。治疗可在直接喉镜下作会厌部分切除术。会厌过小或只成一小圆结状者,一般皆无症状,可不治疗,但饮食不宜过急,以免食物误入气管而呛咳。
(3) 杓状软骨异位:一般多向前移。单侧或双侧皆有。原因可为先天性,但亦可于分娩时产钳伤及喉部引起。症状最初可有声哑,以后渐代偿不哑。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用直接喉镜检查,见杓状软骨向前移位及其后上缘高起,声带松弛无力,随呼吸上下摆动。发音时杓状软骨不动或微动,两声带闭合不全。若两侧异位,喉后部为异位的杓状软骨所占据,声门变小。幼小时治疗较难,有呼吸困难者,行气管切开术,待年龄稍大,可逐渐代偿,手术整复杓状软骨位置不易。
(4) 甲状软骨发育异常: 先天性甲状软骨部分缺如或软骨软化,吸气时甲状软骨塌陷,喉腔缩小,可引起喉鸣和阻塞性呼吸困难,应作气管切开术处理。
(5) 环状软骨异常: 环状软骨是喉部唯一成环形的软骨,为喉腔的主要支架。环状软骨先天性未成环形而有一裂者,则形成先天性喉裂。环状软骨先天性增生,可形成声门下阻塞或喉闭锁。此种异常会引起呼吸困难或窒息。治疗困难,预后不良。
先天性声门下狭窄 正常婴儿声门下腔直径为5.5~6mm。由于发育异常,声门下腔狭小引起阻塞者,称先天性声门下狭窄。此症多属弹力圆锥病变,但也见于环状软骨本身畸形者。常见症状为新生儿呼吸有响声,但哭声正常。呼吸困难程度依狭窄情况而异,易患呼吸道感染或有发作性哮吼症。直接喉镜检查,见喉上部和声带皆正常,但声门下狭小,有时直径只有2~3mm,用喉探针触之较硬。颈侧位X线照片见声门下区狭窄,可助诊断。轻度狭窄无明显症状者,可不治疗。俟年龄长大后,狭窄可渐消失,但须注意预防感染。有呼吸困难者,应作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位置应稍低,以便以后在直接喉镜下进行扩张。
先天性小喉 正常新生儿声门前后径约7mm,后连合横径4mm,新生儿声门前后径若小于5mm,后连合横径小于3mm者,皆称先天性小喉。喉内结构正常,唯喉腔短而窄,严重者不够维持正常通气量。一般无任何症状,遇有炎症,很易引起喉阻塞。严重者,生后即有喉鸣和呼吸困难。诊断主要根据直接喉镜检查,喉内各部结构均较小,声门短而窄。无症状者,不需治疗,但应注意预防感冒和感染。有呼吸困难者,需作气管切开术,但术后要尽量多堵管; 多使其经喉呼吸,促进喉部发育。
先天性喉下垂 胎儿期喉位置较高,胚胎5~6周时位于枕骨基底下。出生前即开始下降,新生儿环状软骨位于第4颈椎平面,6岁时位于第5颈椎平面。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喉开始位置即低,若再继续下降,结果形成下垂。气管第一环如位于胸骨上缘平面,即可称为喉下垂。下垂严重者,甚至整个喉位于胸骨后,在胸骨上缘只能触及甲状软骨上切迹。主要症状为发音低沉、单调,不能发高音。诊断主要根据颈部触诊,甲状软骨位置甚低。直接喉镜检查,见声带位置甚低,经声门很易看见气管隆凸。颈侧X线照片亦见喉位置甚低。本症不需治疗。若因其他病引起喉阻塞,最好作喉插管术,而不作气管切开术。
先天性声带发育不良 新生儿如声带发育不良或缺如,而喉室带甚活动,代替声带发育者,称新生儿喉室带性发音困难。患儿出生后最初几天,哭时无声,以后哭声哑而粗,即为喉室带发音征象。以后由于声带渐发育,将出现所谓双重音,即由喉室带发出的粗低音中,杂有由声带发出的高音。此种双重音常有改变,并无一定规律。大多数有喉鸣,容易发生呼吸困难。诊断主要在无麻醉下用婴儿型前连合镜将会厌抬起,见两侧喉室带互相接近,看不见声带。用镜之尖端将两侧喉室带拨开,则见声带发育不全,不对称,或完全缺如。有的声带近似正常,但内收、外展皆不良。治疗主要使患儿勿哭,勿大声喊叫,尽量少说话。在儿童期若能尽早矫正发音习惯,以后发音可能好转。若听任用喉室带发音,则发音障碍顽固,治疗不易。
先天性喉鸣 由于会厌蜷曲和喉软骨软化,吸气时喉组织向内凹陷,喉腔变小,两侧杓会厌皱襞互相接近,因振颤发生喉鸣或入睡后有鼾声,称先天性喉鸣或喉软化症。另一种,会厌不蜷曲,喉软骨组织不软弱,吸气时由于喉入口肌肉收缩,引起杓状软骨向前向下转动,在其上的松弛组织向声门前部伸出,使喉腔变小,发生喉鸣,此亦为先天性喉鸣。患儿吸气时有喉鸣和三凹征。此种症状生后即有,或过数周始明显,喉鸣多为间歇性,睡眠和安静时无响声。哭声和咳嗽声正常,一般情况良好。直接喉镜检查,见会厌大而软,吸气时会厌两侧和两侧杓会厌皱襞向后蜷曲,相互接近,使喉入口呈一狭长裂缝。用直接喉镜前端将会厌挑起,或伸至两侧杓会厌皱襞之间,即无喉鸣,由此可以确诊。
许多疾病皆可引起喉鸣,须加以鉴别:
❶先天性喉发育异常。
❷气管被附近组织压迫狭窄。
❸纵隔大血管异常:双主动脉弓,右位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异常等。
❹声带瘫痪。
❺神经性喉鸣。
❻新生儿搐搦症。
❼先天性小下颌、大舌、舌根囊肿。
❽后天性喉病如炎症、外伤、水肿等。诊断须详询病史,检查咽部,用直接喉镜检查喉部,必要时检查气管。X线胸部检查,吸气像对鉴别很重要。食管造影可排除先天性纵隔大血管异常。应根据症状、梗阻程度和发病机理作相应的处理。一般对先天性喉鸣,除注意营养和预防感冒外,无须特殊治疗。有呼吸困难者应即作直接喉镜检查,凡喉部病变不能迅速恢复者,立即放入气管镜给氧,作气管切开术。喉鸣由于会厌过大、过软和过于后倾者,可作会厌部分切除术。
喉内甲状腺 由于胚胎发育期有一部分甲状腺迷走于喉内(真性甲状腺异位),或喉内甲状腺与喉外甲状腺相连(假性甲状腺异位)。常见症状为呼吸有哮鸣音,故可能误诊为哮喘。喉内甲状腺大者可有呼吸困难,需作气管切开术。直接喉镜下检查,可见肿物凸出于声门下,圆而光滑,作活检可确诊,但活检取材极易出血,应加注意。治疗可用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