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太阳辐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太阳辐射taiyang fushesolar radiation

太阳向外发射电磁波的形式及所发射的能量。在地球大气的外界太阳辐射能量的99%集中在波长0.15~4.0微米的光谱区内,其中波长0.40~0.76微米的可见光谱区的能量占45.5%左右,波长超过0.76微米的红外辐射约占44.5%,波长小于0.4微米的紫外辐射约占9%。太阳辐射光谱中以波长0.475微米为最强。日射测量中以辐照度(irradiance)作为太阳辐射能量的量度,表示通过单位面积的太阳辐射通量(也称面辐射通量),单位为毫瓦/厘米2或焦·厘米-2·分-1(见辐〔射〕照度)。
传播
太阳辐射在地球大气中传播受空气分子,水汽和气溶胶质粒等的吸收和散射作用而削弱,其光谱曲线发生改变(见图)。图中曲线1是大气外界的太阳辐射光谱,曲线2是臭氧层下的太阳辐射光谱; 曲线3是同时考虑分子散射的光谱; 曲线4是进一步考虑粗粒散射后的光谱;曲线5是考虑水汽吸收后的光谱,可近似看作地面实测的太阳辐射光谱。天空有云时,云体还要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光谱穿过大气时的变化


分类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按其到达方式和投射方式可分为:
太阳直接辐射 指地表垂直于日光来向单位面积上接受来自日盘的太阳辐射。在大气外界,订正到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近似于日地平均距离)处的太阳直接辐射辐照度称太阳常数,它等于1367±7瓦/米2(旧1.96卡·厘米-2·分-1)。在水平面上所得来自日盘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的垂直分量,或称水平面上太阳直接辐射。其值由公式S′=S·sinh确定,式中S为太阳直接辐射, h为太阳高度角。晴空时,S′的强弱由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系数决定,并有明显的日变化。有云遮蔽日光时, 由于太阳辐射在云内被吸收和多次散射,可使S′受到很大削弱。
太阳漫射辐射 习称散射辐射,也称天光漫射和天空辐射,指水平地面在2π立体角内,所接受到的不包括太阳直接辐射的天空向下漫辐射,它来自天空各部分。在光谱组成上含较短波长的可见光较多,有利于农作物利用。太阳漫射辐射的强弱主要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量云状以及地表反射率等有关。在晴空条件下,也表现出以正午为最大的日变化,但变幅不及水平面上太阳直接辐射大。太阳漫射辐射随大气透明度增加而减小,随总云量增加而迅速增大,但若云层过厚(如在浓密的积雨云和雨层云下),可能反而减小。地面积雪, 由于雪面与天空之间的多次反射,可造成漫射辐射的增大。
太阳总辐射 太阳全辐射的习惯名称,简称总辐射,指太阳直接辐射垂直分量与漫射辐射的总和。影响总辐射的因子也是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量云状等。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太阳直接辐射垂直分量在总辐射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太阳总辐射随上述因子的变化,基本类似于太阳直接辐射垂直分量。在气候学研究中,计算和分析总辐射的时空分布特点,对确定各地净辐射(辐射平衡)和解释气候形成特点有直接联系。总辐射的气候计算方法有多种, 计算精度可达5~10%。北半球各纬度平均的总辐射年总量受纬度的影响最大, 云可使总辐射明显削弱, 但不改变总辐射随纬度变化的总趋势(表1)。到达斜面上的总辐射有别于水平面, 北半球南坡的太阳辐射条件最好,北坡最差。在山区,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总辐射增加。

表 1 太阳总辐射随纬度的变化

(kJ·cm-2·a-1)
纬度/°N783720682619536439
晴天总辐射
实际总辐射
343418381309226172

表2 常见下垫面的反射率


太阳反射辐射 指由地面反射的和地面至测点间空气向上散射的太阳辐射之和, 主要决定于太阳总辐射和地表反射率的大小, 对于同一下垫面, 大致具有与总辐射相同的变化规律。短波反射率简称反射率,指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与总辐射的比值。表示地表对总辐射的反射能力, 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其大小与太阳总辐射的光谱组成有关, 也决定于地表本身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湿度、粗糙度等)。太阳高度角的改变影响太阳光线入射角和光谱成分, 也影响地表反射率的大小。几种常见的下垫面反射率如表2所示。一般规律是颜色越深, 土壤湿度越大, 粗糙度越大,反射率就越小; 太阳高度角增大时, 反射率也越小。地表反射率的日变化是早晚大、中午小。在反射率的年变化中, 主要应考虑下垫面状况的变化, 对中、高纬度地区, 特别要注意积雪的影响。水体的反射率比较小,一般仅5%~10%。植物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反射能力。一般对可见光的反射率较小( 7%左右), 对近红外部分的太阳辐射, 反射率可达50%左右。作物在整个生育期中, 由于植被密度、叶片的颜色和含水量等的不断改变, 反射率也是变化的。
太阳净辐射 到达地面的总辐射减去地面反射辐射, 就是被地面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或太阳净辐射。这是地面吸收的供农作物利用并赖以进行辐射能量交换和热量交换的能源。(翁笃鸣)
农业意义 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太阳辐射与热量、水分条件的不同组合, 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气候区, 影响动、植物地域分布, 以及农业结构、农业生产布局和发展方向。太阳辐射也是形成农田小气候的能量基础。它的热效应还直接影响动、植物体的热量平衡和各种生理活动的进行。
光能 太阳辐射是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源泉。陆地上高等植物群体, 在进行光合生产过程中, 通过摄取固定太阳辐射能, 建成自身所需要的物质; 由于植物体中, 物理和生理规律的支配, 有许多必要的能量支出, 分别用于反射、透射、蒸发、蒸腾、对空气的放热等; 叶绿素只能选择吸收波长为380~710纳米的量子, 还受到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量子效率”及转换成经济产品的效率的限制。因此太阳辐射收入多寡和群体的转换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植物和农作物群体的生产力。在适宜的水肥条件下, 植物对总辐射利用效率在生长盛期可望达到5%~6%。
光合作用 在植物群体光合生产中, 太阳辐射强度对有机物质积累和品质优劣有重要意义。当光强处于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之间, 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度增加而增加。喜光作物只有在直接辐射下才能正常生育,直接辐射是干物质积累的主要能量来源。漫射辐射虽然比直接辐射弱,但光合有效辐射多,被植物利用的有效性高。某些耐荫植物如茶叶、人参等, 在漫射辐射下产量高, 品质好。
光刺激 太阳辐射光效应的刺激作用, 为动、植物提供信息, 影响动、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光对植物体色素的形成、原生质的粘度及其流动、体内物质分配和输送等有重要作用。光刺激作用也影响气孔的开闭。某些植物的器官有显著的趋光性, 并可作自动调节运动。植物群体为适应光照强弱, 以茎叶密度的消长进行控制调节。不同波段的太阳辐射光谱对植物有不同的作用, 并能引起植物相应的反应。一年中某些季节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及其时间长度变化引起植物的光周期效应: 同一植物不同品种, 也有感光性强弱之分。家畜的生殖活动, 鱼类的回游,物候的变化,无不与日长变化和光照刺激有关。光照时间对多年生树木的生长、落叶、休眠均有一定作用。光刺激效应影响人类引种、驯化动、植物的进程, 也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速度, 以及植物的开花、结实和产量形成过程等。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又称日射。通常指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电磁波能量。射向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1/(21亿),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在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波谱范围极广,几乎包括了全部的电磁辐射波谱,但绝大部分能量集中在0.15~4μm之间。其中可见光区(0.4~0.76 μm)占总能量的50%,红外线区占43%,紫外线区占7%。太阳辐射光谱中具有最大能量的波长是在0.475 μm。在地球大气上界,当日地为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的太阳辐射照度为1 367 W/m2。当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时,由于受到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穿过大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被大大减弱,太阳光谱也会发生变化。

太阳辐射

分为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率、有效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紫外、红外辐射等。新疆太阳总辐射是南疆多于北疆,东部多于西部、盆地多于山区。北疆5200—5600兆焦/米2.年,南疆6000—6200兆焦/米2.年;最大值在哈密淖毛湖达6200兆焦/米2.年。最小值在准噶尔盆地中心为5200兆焦/米2.年。太阳直接辐射的分布和总辐射相反。北疆3400—3800兆焦/米2.年,南疆3000—3400兆焦/米2.年。最大值在哈密盆地为4000兆焦/米2.年,最小值在塔里木盆地南缘为2600—2900兆焦/米2.年。散射辐射北疆为1800—2200兆焦/米2.年,南疆2300—2500兆焦/米2.年;最小值在塔城盆地、准噶尔盆地北缘为1800—1900兆焦/米2.年,最大值在塔里木盆地为2800—3200兆焦/米2.年。年反射率在永久雪线以上达70%,中低山35%~40%,高原30%~40%,准噶尔盆地30%~35%,塔里木盆地35%以上。有效辐射北疆为1700—1800兆焦/米2.年,南疆2000兆焦/米2.年,东疆2100—2200兆焦/米2.年。光合有效辐射中波长380—710米的光,对作物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发育有很大作用,经计算,北疆为2400—2600兆焦/米2.年,南疆达2800—3000兆焦/米2.年。

太阳辐射

地球在日地平均距离时和太阳垂直的大气界面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所接受的太阳总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其值8.206 J/(cm2·min),一般比较稳定,变化范围约为0.04187 J。太阳辐射有22 a和9个月的周期,日地距离可造成3.5%的变化,近日点比远日点多7%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光谱很宽,但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和红外,0.2~10.0 μm占99.9%,其中0.3~3.0 μm占97%。经大气衰减后能量集中在0.35~1.34 μm和1.5~2.3 μm,可见光44%,紫外9%,红外47%。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taiyang fushe

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表面温度约6000K,辐射光谱呈现出从X射线到无线电波连续波谱(虽然其中有许多吸收暗线)。辐射能量分布在整个电磁波谱区内,其中99.9%以上集中在0.2~10.0微米波段内。紫外波段(波长小于0.4微米)、可见光波段(波长0.4~0.76微米)、红外波段(波长大于0.76微米)各占总能量的9%、44%和47%,最大辐射能量位于波长0.480微米处。太阳辐射能量基本上来自光球层,其数量高达每分钟3.796×1026瓦特。由于太阳自身活动(耀斑、黑子等),能引起辐射能1~2%的微小变化(主要是紫外光线)。
太阳辐射能是地—气系统,以至地壳表层中各种运动赖以发生、发展的主要能量源泉。地—气系统每年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约5.5×1024焦耳(或1.53×1018千瓦·小时),只占太阳总辐射能的20亿分之一。这个能量相当于人类所有能源全年产能总和的2.7万倍。
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发生在大气内的各种运动过程。地球高层大气的状态几乎完全取决于太阳辐射(尤其是太阳短波辐射和高能粒子流)及其变化,当太阳活动加强时,紫外辐射和粒子流辐射也加强,引起高层大气电离和电解、磁暴、极光等,并使60~90公里高度内自由电子数急剧增多,引起电离层各种扰动的发生。太阳活动对地球低层大气中天气、气候变化有影响,而且是通过大气上下层之间的耦合作用实现的。

☚ 大气分层   太阳常数 ☛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向周围空间放射能量。能级大,放射波长短。参见“气象学”中的“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太阳向周围空间放射出的电磁波能量。射向地球的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通常把垂直于阳光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值,称为“太阳直接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被大气吸收、散射、反射而减弱。因此,到达地表面的直接太阳辐射强度因大气的物理状态和太阳光线通过大气路径的长短而有所不同。对多数地区来讲,一般在1.5卡/(厘米2·分)以下。中国青藏高原,海拔高度高,空气稀薄,其强度有时可达1.6—1.7卡/(厘米2·分)。

太阳辐射

太阳向周围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源,也是气候因子之一。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安徽太阳辐射年总量具有北多南少,平原丘陵多山地少的特点。皖南石台、黄山附近年辐射总量最少,不足460×107焦耳/米2左右;大别山西部和江南南部一带在470×107焦耳/米2;沿淮一带年辐射总量在500×107焦耳/米2左右;淮北北部大于520×107焦耳/米2,是本省年辐射总量最高值区。
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全省各地都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最少。夏季各月(6—8月)太阳辐射月总量在(48.6—62.2)×107焦耳/米2之间;冬季各月(12月—次年2月)太阳辐射月总量介于(24.3—31.8)×107焦耳/米2之间;春秋两季各月则基本介于两者之间。此外,由于受日照、湿度、云雾和降水的影响,大致江淮分水岭以北地区,其月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出现在6月份,而以南地区则出现在7月份。

☚ 日照时数   三 热量资源 ☛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指太阳以电磁辐射形式放出的能量。它供给地球光和热,是环境变化的基本动力源泉和生命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在大气上界为一常数,称太阳常数;通过大气时部分被灰尘、雾、水汽反射、散射和吸收,仅43~75%到达地面。各地辐射强度决定于其纬度、海拔、季节、天气和大气污染情况。

太阳辐射

solar radiati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