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元朝秘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元朝秘史》 13世纪蒙古国官修史书。蒙文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作者佚名。书末有“鼠儿年七月”,“写毕”,对此学术界有不同解释,分别认为是1228年戊子、1240年庚子、1252年任子和1264年甲子。书中从成吉思汗22代祖先写起,记载了许多蒙古氏族和部落的起源,突出描述了成吉思汗早年的艰难经历和他在战乱中壮大自己,建立蒙古汗国的过程,并记载了蒙古国征金、西夏,收服畏兀儿,进兵中亚、远征欧洲的情况。包含了12、13世纪蒙古社会状况的丰富资料,涉及了蒙古社会组织、政治军事制度、部落战争、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等各方面的情况,是一部重要的蒙古史典籍。书中记载了窝阔台汗统治时期的历史,有些涉及了窝阔台汗以后的史实。元代的《圣武亲征录》,伊利汗国拉施都丁的《史集》、还有《金册》与此书内容相同,可以比较、互相印证。该书除了珍贵的史料价值外,还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书中收入蒙古族的传说故事,有许多韵文和文学描写、语言形象富有草原民族特色,是公认的第一部蒙古民族文学经典。书中保存着当时的蒙古语的词汇、语法是研究古代蒙古语的重要资料,在历史语言学上的研究价值很高。现存的文本是明四夷馆的汉字音写本。明初翰林译员出于教学蒙语的需要,用汉字音写蒙古语原文,逐词傍注汉译,并分段作了节译,题名《元朝秘史》。共282节。明初刻本分正集12卷和续集2卷,《永乐大典》收录本则分15卷。1936年出版的《四部丛刊》三编本是目前最好的版本。《元朝秘史》从19世纪就流传到国外,现在日、法、德、前苏联、英、美、匈牙利、捷克、蒙古、芬兰、澳大利亚、波兰、土耳其等许多国家都有研究《元朝秘史》的学者。它被全部或部分被译成日、德、俄、匈牙利、英、法等国文字。 元朝秘史书名。原名《蒙古秘史》。蒙古语为《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译称《元朝秘史》,亦称《元秘史》。撰者不详。全书共二百八十二节,有十二卷和十五卷两种分法。约成书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为我国蒙古族最早用蒙古语写成的历史文献和文学巨著。元朝藏于国史院,成为蒙古皇室的秘籍。明洪武年间奉勅译成汉文,后收入《永乐大典》中。现仅存明初的汉字标音本(每词附有汉文直译,每节附有汉文意译)。内容以编年体例记述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事迹以及蒙古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为研究蒙古族早期的历史、社会、文学、语言提供了宝贵资料。与《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并称为有关蒙古民族的三大历史著作。有连筠簃刻本、皇朝藩属舆地丛书本、叶德辉刊本、四部丛刊本等多种版本。国内对此书的研究已有二百余年历史, 写出许多有价值的考证和注释。国外的研究也有近百年历史,现有日、俄、德、法、英、捷、匈、土等文译本,关于该书的汉字、拉丁字标音亦有研究,已编出词汇字典等。 元朝秘史书影 《元朝秘史》古代蒙古文重要的历史著作。原名《蒙古秘史》,译名《元朝秘史》,撰者不详。成书约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全书共282节,有12卷和15卷2种分法。书中记述了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大约500年左右的历史发展过程,是研究12~13世纪上半叶蒙古族社会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的重要参考文献。 元朝秘史 元朝秘史书名。原名《蒙古秘史》。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原文为蒙古文,不存。现仅存明初的汉字标音本,逐词旁注汉译,分段节译。内容以编年体例记述蒙古族的起源、元太祖生平事迹与元太宗时事。与《圣武亲征录》、《史集》等书互有异同,可资参证,史料价值很高。书中保存有大量古蒙古语词语、语法、韵文和文学描写,历史语文学和文学价值也很高。与《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并称为有关蒙古民族的三大历史著作。 ☚ 西使记 圣武亲征录 ☛ 元朝秘史 元朝秘史书名。原名《蒙古秘史》。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原文为蒙古文,不存。现仅存明初的汉字标音本,逐词旁注汉译,分段节译。内容以编年体例记述蒙古族的起源、元太祖生平事迹与元太宗时事。与《圣武亲征录》、《史集》等书互有异同,可资参证,史料价值很高。书中保存有大量古蒙古语词语、语法、韵文和文学描写,历史语文学和文学价值也很高。与《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并称为有关蒙古民族的三大历史著作。 ☚ 西使记 圣武亲征录 ☛ 元朝秘史 198 元朝秘史原名《蒙古秘史》,13世纪成书,用畏兀儿体蒙古文写成,作者佚名。原著早已失传,现仅有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四夷馆用汉字音译加逐词意译和摘要总译的版本传世。有10卷本、12卷本和15卷本三种不同版本,是用诗歌韵文体裁写成的历史和文学著作。书中记载了蒙古族各部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祖先的谱系、生平事迹以及窝阔台一朝的历史。有法、德、俄、英、匈、捷、土、日等多种译本刊行于世,与《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齐名,为蒙古文“三大历史著作”之一。 ☚ 突厥语大词典 红史 ☛ 元朝秘史又名《元秘史》,原名《蒙古秘史》。撰者不详。成书于13世纪,有十五卷本和十二卷本两种。是最早用蒙文写成的蒙古族历史、文学著作。现存明初汉字标音本(附汉文翻译)。内容记述蒙古族起源、成吉思汗及窝阔台时期的史事。 元朝秘史原名 《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蒙古秘史),作者佚名。十三世纪蒙古官修史书。主要依据宫廷所藏“脱卜赤颜”(蒙古语“历史”)撰修,原文为畏兀儿体蒙古文。明初,四夷馆以它作为学习蒙文的教材,用汉字音写蒙古语原文,逐词旁译,并附有总译,定名为《元朝秘史》。畏兀儿体蒙古文本已散佚,而汉字音写本却流传下来。是书记载了成吉思汗祖先的谱系、蒙古各氏族部落的源流、成吉思汗生平及窝阔台统治前期的活动,是研究13世纪蒙古社会历史最重要的资料。钱大昕《跋 〈元秘史〉》云:“元太祖创业之主也,而史述其事迹最疏舛,惟 《秘史》叙次颇得其实,而其文俚鄙,未经词人译润,故知之者少,良可惜也。”经钱大昕的宣扬,人们开始认识到此书的价值。同时,《秘史》也是当时蒙古语难得的语言文献,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有 《四部丛刊》本 (十二卷,即顾广圻本),较善。另有《连筠簃丛书》本 (十五卷) 等。清末李文田的《元朝秘史注》、日本学者村上正二的《蒙古秘史·成吉思汗传》以及那珂通世的 《成吉思汗实录》等均为研究《秘史》的重要著作,可资参考。方龄贵编辑的《元朝秘史通检》为我们利用《秘史》提供了方便。 元朝秘史书名。原名《蒙古秘史》,蒙古语为《忙豁仓·纽察·脱卜察安》。不著撰人姓氏。明刻本12卷。《永乐大典》收录本15卷。原为蒙古皇室秘籍,藏国史院。元亡,明人得之,分段用汉字音写蒙古语原文及旁译、总译,共282节,题《元朝秘史》,用作四夷馆生员学习蒙古语的教材。后世学者多按节编号引用。蒙古文本已散失,今仅存明人译本。书末称鼠儿年写毕,经考定约为蒙古窝阔台汗十二年(1240,庚子),但亦有戊子(1228)、壬子(1252)、甲子(1264)诸说。书中记载蒙古各氏族部落源流,成吉思汗先世谱系和本人生平功业,及窝阔台汗统治前期的部分活动。与《圣武亲征录》、《史集》等书互有异同,可资参证。是研究蒙古国建立前后社会组织、政治军事制度、经济生活、部落战争等方面最重要的史料。此书还是13世纪蒙古语的典范文献,书中保存有大量古蒙古语语词,语法,有很多韵文和文学描写手法,历史语文学,文学价值亦甚高。通行有《四部丛刊三编》本,影印顾广圻监抄本,并配有明刻本残叶,为最佳的12卷本。国内对此书的研究逾2百年,国外研究亦近百年,均作有不少考证和注释,蔚成一种专门的学问。现有日、俄、德、法、英、捷、匈、土等文种的译本。 元朝秘史书名,亦称《蒙古秘史》。原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作者佚名,成书年代众说不一。原为畏兀儿蒙古原文,明初四夷馆用它作为教材,用汉字音写蒙古语原文,逐词旁注汉译,并将原书划分为二百八十二节,定名为《元朝秘史》。畏兀儿体蒙古原文本已散失,汉字标音本现存两种,内容则无区别。该书记载了成吉思汁祖先谱系、蒙古各氏族部落的源流、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迹及窝阔台汁统治前期的活动,是研究十二到十三世纪上半期蒙古族社会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