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儒家学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孔子创建了儒家学说,阐发了儒家学派的基本特征。大抵是: 以《诗》、《书》、《礼》、《乐》、《春秋》的思想为育人的内容,崇仁厉义序人伦为儒家的思想中心; 培养君子人格,成为贤人圣人是儒家育人的最高理想;把仁的思想扩大到政治上,实行德治,重民生,行教化,旨在于维护以等级制度和纲常秩序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社会。在中国文化史上,开创私人讲学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当首推孔子。儒家学说虽说有其共同的特征,但是,儒家学派在传授过程中,也没能保持内部的完全一致,儒家思想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孔子之后,儒家逐渐分为八个流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孟子发展了儒家的学说,提出了以性善论为内容的心性说,开辟了儒学心性思想发展的道路,它对宋明理学和心学有直接的影响。他大胆提出了民贵君轻、易君诛君的民本思想,制定的“制民之产”和轻徭薄赋的仁政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进步的政治路线的范本。荀子儒学是对先秦儒学以及道、墨、名、法诸子之学的批判总结。荀子思想的主要特征是礼治。他认定礼是 “人道之极”,“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荀子·礼论》),他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完备的礼治理论。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以天人感应目的论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思想体系,宣扬阳尊阴卑的伦理观,他宣扬王权天授,王承“天意”明教化民,主张屈民伸君,在三纲中强调君权的绝对性。董仲舒的儒学,第一次被汉武帝钦定为官方的统治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织构成。各个时期的儒家学说,为适合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而有所不同。两汉有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和谶纬之学;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唐代有韩愈为排佛而倡导的“道统”说;宋明兼取佛道思想的程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理学又称新儒学,它与先秦两汉儒学的区别是: 认定“理”是最高的范畴,建立了从宇宙观、认识论、道德论、人性论到历史观诸方面的庞大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哲学范畴; 它以孔孟儒学为主兼容佛老的唯心主义建立理学体系,理学的中心思想是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借以维系封建纲常秩序,巩固封建制度。理学的出现,确立了儒学发展的最终形态,虽然清代前期出现了汉学、宋学,中叶以后又有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却再也不能改变它的基本趋向。“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逐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但由于它统治中国学术思想两千余年,它的经典曾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信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哲学上两条路线的斗争,即使在儒家内部也有着曲折的反映。从先秦荀子对孟子的斗争,直至清代王夫之、颜元、戴震等反宋明道学的斗争,都是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斗争。 ☚ 孔学 儒家八派 ☛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仁学的学派,列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其学说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提倡“仁义”、“礼乐”、“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力主“德治”、“仁政”、“王道”; 伦理上重视道德教化和自我修养。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为适应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各时期内容有所不同。汉儒以董仲舒、刘歆等的今古文经学和 谶纬之学为代表; 魏晋以王弼、 何晏的玄学为代表; 唐代以韩愈为排佛而倡导的“道德”说为代表; 宋明以程、朱、陆、王的理学为代表; 清代前有汉学、宋学,后有今、古文经学。至近代势渐衰,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失去正统思想地现当代又有贺麟、熊十力等提倡的新儒学。 ☚ 儒学 辨证逻辑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