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傅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傅山1607—1684

明清之际学者。著名妇科医生。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别字公它,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一说忻州(今山西忻县)人。明末诸生。崇祯十三年(1636年),约集全省诸生赴京营救被阉党诬陷下狱的山西提学袁继咸,名闻乡里。明亡后,居土穴,穿朱衣,侍养老母,以示隐逸不出,号朱衣道人,又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别名。清朝开博学鸿词科,强召其入京应试,他以死拒赴试场,被特授中书舍人,仍以老病辞归,清贫而终。其学识广博,通经史诸子、佛道、医学,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尤精音韵之学。在哲学上,公开以“异端”自命,用佛学解释《庄子》,用训诂诠注《墨子》和《公孙龙子》等,不拘古说,时常阐发新义;他还提倡“经子不分”,打破儒家正统之见,主张把诸子和六经并列,开清代子学研究之风。在医学方面,冲破封建道德罗网,对妇科医学理论研究颇深,针对妇女生理特点,用培补气血和脾胃为主的方法治疗妇科疾病,效果甚佳;著《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扼要论述妇科、男科病症,流传甚广,亦有人疑为后人托名之作。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

傅山/十六格言

☚ 座箴   傅山 ☛

傅山

傅山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号石道人,山西阳曲人。明清之际思想家、书法家、画家,又精医学。明末为诸生,受知于学使袁继咸。袁继咸被诬下狱,傅山出万金,会集通省诸生诣阙代白,卒脱继咸狱。明亡,衣朱衣,居土穴中,养母,号朱衣道人。清康熙中,征举博学宏词科,以死拒不应试。特授中书舍人,仍托老病辞归。有《霜红庵集》、《荀子评注》等。

☚ 傅山   十六格言 ☛
傅山

傅山1606—1684

字青主,初名鼎臣,字青竹,号啬庐、松侨、公之它、石道人、老蘖禅、五峰道人、朱衣道人等。山西阳曲(今属太原)人。十五岁中秀才。少年有志于用世,明崇祯九年(1636),山西提学佥事袁继咸为阉党诬陷下狱,他约集通省诸生百馀赴京营救。十五年(1642),在三立书院讲学。明亡后,流浪山谷间,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道号真山。清顺治十一年(1654),被控反叛入狱。释后曾南游江淮。与顾炎武交往最密。康熙十七年(1678)被推应博学鸿词科,至京称病未试而归。晚年徜徉于山水,世人皆推其高节。他博通经史、诸子、佛道,尤精医学、书画,亦工诗文、词曲,以音韵见长。作传奇有《红罗镜》和杂剧《齐人乞食》和《八仙庆寿》。其他著述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及《啬庵杂著》等。全祖望为作《事略》,并有前人所作年谱多种,今人郝树侯作有《傅山传》。

☚ 沈永隆   卓人月 ☛
傅山

傅山1607—1684

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竹,后改青主,一字仁仲,号啬庐,别署公之佗、公他、石道人、丹崖子、青羊庵主、浊堂老人、不夜庵老人、侨山、侨黄老人、朱衣道人、老蘖禅、真山、五峰道人、龙池道人、观花翁、大笑下士、随厉、六持等。山西阳曲人。明诸生。崇祯九年(1636)伏阙上书,为提学道袁继咸讼冤得直,义声震海内。明亡,着道士装,隐居青羊山土室,即所谓霜红龛。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叛案牵连入狱,遭严刑拷打,龚鼎孳宽宥得脱。康熙十七年(1678)荐举博学鸿词试,以老病辞,州官敦迫就道,傅山卧板床,由其子及二孙肩之以行,拒不入京城。诏免试,加内阁中书以宠之。至家,冬夏着一布衣,自称曰“民”。《清史稿》有传。光绪间,张廷鉴编有《傅青主先生年谱略》,宣统三年(1911)丁宝铨编有《傅青主先生年谱》。傅山博学多通,诗词书画均有名于时,尤精岐黄术,常卖药四方,与子傅眉共挽一车。所著调经、保产诸书,至今奉为千金要方。后人称其文不如诗,诗不如字,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其为人所仰慕如此。康熙间刻有《霜红龛集》,词作一卷附。

☚ 贺贻孙   王庭 ☛
傅山

傅山1606—1684

初名鼎臣,字青竹,更名山,又名真山,字青主,又字仁仲、侨山、公他等,别号极多,凡三十馀,常用者有公之它、石道人、朱衣道人、啬庐等。祖籍忻州(山西忻县),寓居太原,隶籍阳曲(山西太原北郊)。明诸生,以举子业不足习,遂读十三经、诸子史及方外之书,受知于学政袁继咸。袁为阉党张孙振所陷系狱,山联合诸生伏阙上书,纠孙振赃私,名震一时。好行侠仗义,急人之难。入清不仕。为人所卖,下太原郡狱,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后得到纪映钟、龚鼎孳的援救,得以开释。五十以后游江南,与顾炎武等爱国志士从事秘密反清活动。晚年以黄冠卖药市中为生,而名闻天下。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开博学鸿词科,山拒不应试。康熙十八年,逼迫其上道,辞以疾。有司令役夫舁其床,至京师,死不入城,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启蒙学者,一生坚持进步的社会理想和坚定的民族信念,其高尚人格也体现于诗中。在生死荣辱面前,他不动摇,不改变其理论与信念。其《山寺病中望村侨作》云:“病还山寺可,生出狱门羞。便见从今日,知能度几秋? 有头朝老母,无面对神州。冉冉真将老,残篇靦再抽。”傅诗原编中有“甲申”一集,皆收甲申、乙酉北京沦陷和清兵大举入侵两年之作。这些作品大多反映其悲愤心情与不屈不挠的反侵略精神。其诗中还有许多描写作者行医卖药、服务于乡里农村的作品,如《儿辈卖药城市诽谐杜工部诗五字起得十有二章》等诗中表现出“为人储得药,如我病差安”的高尚医德和诗人与乡里人民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山长于律体,尤工五律,学杜工部,但较杜艰涩,多用隐喻,言此意彼。今人邓之诚言其“诗文外若真率,实则劲气内敛,蕴蓄无穷,世人莫能测之。至于心伤故国,虽开怀笑语,而沉痛即隐寓其中,读之令人凄怆”(《清诗纪事初编》)。山博通经史及各种杂学,公开以“异端”自命,主张经、子合流,打破儒家对正统垄断,把诸子提到与六经同等的地位,实开清代评诂诸子之风气。又工书画,精医术,人皆谓其“文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见《清诗纪事初编》)。著有《霜红龛集》及戏曲《红罗镜》、《齐人乞食》、《八仙庆寿》、《两汉书姓名韵》、《傅氏男科》、《女科仙方》等。清末丁宝铨撰有《傅青主先生年谱》一卷,附于《霜红龛集》后,全祖望为其作事略。《清史稿》卷五○一、《清史列传》卷七一有传。

☚ 阎尔梅   朱鹤龄 ☛

傅山1607~1684

明末清初文人兼医家。原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山西阳曲(太原)人。博通经史百家,工诗文书画,兼精医药。明亡后,隐居不仕。博览医书,医术高明。世传陈士铎撰述的《辨证录》、《石室秘录》、《洞天奥旨》等书,其原作者即为傅氏。因反清斗争之需,均隐作者姓。后人从上述各书中,抽取部分内容,辑出《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具作者真名。在医理上,注重气血,主张攻补并用,长于妇、内科杂证,并重视民间单方、验方。其书流传较广。

傅山1607—1684

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明贡生。曾约会百余名诸生赴京上书反对山西巡抚张孙振诬陷提学袁继咸,获胜。明亡后持节不仕,加入道教隐居山中从事反清复明活动。1654年被人劾其与南朝赧帝通而下狱一年,得门人相救始获自由。1659年南游归来后,致力于“餐采”百家之说,自立学术。为学强调学必实用,思以济世,行以用世,反对空谈无用之学。在伦理思想上,提倡平等思想。认为真正的王侯用不着别人捧场,人们也不应捧场而应与之平等。“王侯皆真正崇高圣贤,不事乃为高尚。其余所谓王侯者,非王侯,而不事之,正平等耳,何高尚之有?苟图衣食之人,看其所事者为王侯,自命为攀龙附凤之人,故便以高尚无用之名遗人,其实以用世之才自命耳。”(《霜红龛集》)进而提出“市民贱夫”懂理、会理财,能以财聚人,亦“足以平天下”(同上)。认为为王者应“爱众”“利天下”。所谓“爱众”“利天下”即要兴利有功,“兴利之事,须有实功,不得徒以志为有利于人也”(同上);且其行必有益于百姓,而“不得背公而为私也”(同上)。指出天子之利人应该是“取诸民者有定,不横征以病之”(同上)。力主扫荡奴性,恢复人性。“天地有腹疾,奴物在其中。神医须武圣,报荡奏奇功。”(同上)强调依傍苟合、屈膝无节、苟图富贵的奴性性格,是“天地”之“腹疾”,只有全部“打扫干净”,社会才有出路。认为“质不可为”,“惟知彼自然”,主张人应按其本来面目存在,任其本性自然发展,反对封建道德的束缚。其伦理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具有早期民主启蒙的意义。著作有《霜红龛集》等。

傅山(1607~1684)

明末清初人,原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山西阳曲(太原)人。明亡,隐居不出,与明末遗民顾炎武等颇有往来。因有反清思想,所以经常易名,如叫公之它、朱衣道人等。傅氏是当时的名医。此外,尚工诗文和书画。医学著作有《辨证录》、《石室秘录》、《洞天奥旨》等。关于《傅青主女科》,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反清斗争的关系,从上述隐名著作中抽出部分内容组成了《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一说是后人从陈士铎《辨证录》中辑出,略加润饰,以托作者之名。持前说者否定《辨证录》是陈氏的作品。

傅山

121 傅山1607—1684

清初学者。初名鼎臣,字青主,别字公它。山西阳曲人。号朱衣道人,又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别名。曾讲学于三立书院。明亡后,隐居。康熙征举博学鸿词,以死拒不应试,特授中书舍人,仍托老病辞归,坚持抗清节操。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医学。公开以异端自命,其言皆反常之论。不满宋明儒学,“老夫学老庄者也,于世间诸仁义事实薄道之”(《霜红龛集》卷十七)。认为理学“一味版拗”,“明王道,辟异端,是道学家门面,却自己只作得义(沿)袭工夫”(《杂证一》),提出理亦有善恶,与性之有善恶同的观念。开清代子学研究之风,将诸子与《六经》并列,不拘旧说,敢于创新,提倡经子不分,打破儒家正统之见,指摘道学家为奴儒,提倡看书洒脱一番,长进一番,强调“君子学问,不时变化,如蝉脱壳,若得少自锢,岂能长进”(《杂证三》)。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淮南子评注》等。传世之《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医著,疑系后人假托。

☚ 李贽   顾炎武 ☛

傅山

068 傅山

明清之际思想家。著《读子》若干卷,系统研究和评注百家之学,开清代研究子学、名学先风。受因明论证和名理思想的影响而著《〈墨子·大取〉释》,首开《墨子》训诂先河。认为“实在,斯名在”,名是对实的反映,强调名、实对应,判断恰当,“如山之非丘,室之非庙,不得曰丘即山,庙即室也”,实如发生变化,名亦应随之而变。将名分为“以形貌命者”和“不可以形貌命者”两类,前者指具体概念,“必知是物为某物”,后者指抽象概念,“知之不真,不能确知是物为某物”,只能产生理性的想象。认为公孙龙的《白马论》“似无用之言”,指出“白马非马”的命题关键是“无去取”的“浑指”与“有去取”的“偏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其“坚白论”是一种 “非离” 的理论。

☚ 顾炎武   王夫之 ☛

傅山1607—1684

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别字公它。又有真山、浊翁、石山等别名。山西阳曲人。曾讲学于三立书院。明亡后,隐居山中,坚持抗清节操。自称“学老庄”,言“反常之论”,非难“理学”。主张气在理先,认为理亦有善恶。提倡学问不时变化,反对做“故纸蠹鱼”。认为经子不分,开清代子学研究之风。精通经史诸子之学,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医学。著作有《霜红龛集》、《庄子批注》等。佚著近年又有发现。

霜红龛集

☚ 梅村家藏稿   霜红龛集 ☛

傅山

傅山1607—1684

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一字仁仲,又字啬庐,别号甚多,有朱衣道人、石道人、丹崖子、酒肉道人、观化翁等等,太原(今属山西)人。以气节自持,明亡,隐居不仕,康熙十八年(1679)举应博学鸿儒,固辞不就,免试授内阁中书,放还山。博通经史诸子、释老及医学,兼工诗文书画金石,他的散文思路开阔,语文洒脱,文如其人。著有《霜红龛集》。

☚ 黄淳耀   陈子龙 ☛

力抵宋后文

☚ 剪字读书法   力抵宋后文 ☛

傅山1607~1684

明末清初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它、啬庐等。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曾讲学于三立书院。入清后穴居不仕,衣色朱,号 “朱衣道人” 。清顺治十年(1654年)因宋谦反清案入狱,一年后得门人相救出狱。康熙年间,被迫赴京应博学鸿词科,坚卧城西古寺不与试,特授内阁中书舍人,仍托老病辞归。与顾炎武相交,坚持抗清节操。学术上有否定儒家正统思想倾向。自称其言论“皆反常之论” ,不满宋明儒学,认为 “理学家法,一味版拗” 。在哲学上主张 “气在理先” ,认为 “气蒸成者始有理” ,“若云理在气先,但好听耳,实无着落。认为“理”亦有善恶,理有善有恶,犹乎性之有善有恶” 。治学反对宋明学者注经的态度和方法,“只在注脚中讨分晓,此只谓钻故纸,此只谓蠹鱼” 。提倡 “看书洒脱一番,长进一番” ,强调 “君子学问,不时变化,如蝉脱壳,若得少自锢,岂能长进” 。系统地研究和评注百家之学,把诸子和六经并列,提倡“经子不分” ,实开清代子学研究的风气。批注公孙龙 《白马论》 、《指物论》 、《通变论》等,多有独到见解。所作 《墨子大取篇释》 为清代最早注解墨子的文章。知识渊博,精通经史诸子之学,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医学。著作存世的有 《霜红龛集》 。另曾著《性史》 、《十三经字区》 、《周易音释》 、《周礼音辨》等,均佚。近年,陆续发现其佚著手稿与录本,有《庄子批注》 、《荀子评注》 、《荀子批点》 、《淮南子评注》 、《老学庵笔记批点》等。医学上传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流行颇广,疑系后人托名之作。

傅山(1607—1684 )fùshān

明末清初人。原字青竹, 后改字青主。山西阳曲(太原)人。博通经史百家, 工诗文书画, 精于医药。明亡后, 隐居不仕。在医学方面, 或有认为《辨证录》《石室秘录》等书为傅氏手著, 经陈士铎整理补订而成。后人复从上述著作中抽取部分内容, 单独刊行, 即世传《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 署傅氏本名。在医理上注重气血, 主张攻补并行,长于妇科、内科杂病, 并重视民间单方、验方。

傅山

傅山

傅山

傅山(1607~1684年),明末清初文人、画家兼医学家。初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号公之它、石道人、朱衣道人等,山西阳曲(今太原)人。少年聪敏善记忆,性任侠,重气节,提学袁继咸被人诬害,他联络同学诣阙上书,终使袁冤得伸,从此名闻天下。明亡以后,绝意仕途,隐于医、道,周游大江南北。清廷开博学宏词科,坚不应致。工书善画,精医术,通脉理,且以儒家义理用于医学研究,家有禁方,常资以活人。今存傅氏医著有《大小诸症方论》(抄本),顾炎武于康熙12年所写的序中说: “予友傅青主先生手著《女科》一卷,《小儿科》一卷,《男科杂症》一卷,诚医林不可不有之书”。又《医学手稿》经鉴定为傅山遗墨。后世刊刻的傅氏医书有 《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有人认为 《傅青主女科》系录自陈士铎《辨证录》,也有人考得该书与《医学手稿》基本相同,与《辨证录》不同。《傅青主女科》之后所附《产后编》有人说是将倪枝维《产宝》误收混编而成。

☚ 赵献可   方以智 ☛

傅山1607~1684Fu Shan

poet,scholar,litterateur and calligrapher of the Qing Dynasty,also called Fu Qingzhu. Works: Cures of Male Diseases from Fu Qingzhu,etc.

傅山1607—1684

清初思想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别号公之它、啬庐等。太原(今属山西)人。明亡后,隐居山中,自称居士或道人。康熙中征举博学鸿词,被强迫舁至都下,仍以死拒,授中书舍人,托老病辞归。博通经史诸子,兼工诗文、书画、金石篆刻;又精医学, 资以自活。他以“异端”自命。用佛学释《庄子》,用训诂诠注《墨子》和《公孙龙子》。提倡“经子不分”,打破儒学正统之见,开清代子学研究之风。著有《霜红龛集》。另有医学著作《辨证录》、《石室秘录》、《洞天奥旨》,均隐姓名。后人取部分内容刊行《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

傅山1607—1684

清初学者。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别署公之它、公他、朱衣道人等。山西阳曲人,明朝诸生。博通经史、诸子、佛道、医学,对诗赋、书画、音韵、训诂等均有精深造诣。清入关后,坚持抗清斗争,与顾炎武、阎古古等友善。顺治十一年(1654),因宋谦反清案被牵连下狱,虽被严刑拷打,仍坚韧不屈,终以证据不确获释。康熙十七年(1678),被荐举应博学鸿词,坚持不就。清廷为笼络人心,特免试授他中书舍人。但仍僻居乡村,自称为民。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反君主专制、反理学、提倡人格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性质。在治学上提倡“经史不分”,开有清一代子学研究的先河。著有《霜红龛集》、《红罗镜》、《两汉书姓名韵》等。(参考图611)

傅山


傅山論詩語軸 (局部)


(明·萬曆三十三年—清·康熙二十九年 1605~1690)山西太原人,一作曲陽人。原名鼎臣,字青主,尋名山,一名仁仲,號石道人,亦號隨萬,别署公之佗、嗇廬、六持、丹崖翁、濁堂老人、青羊庵主、不夜庵老人、僑黄山、大笑下士、觀花翁、五峰道人、酒道人、酒肉老人、老檗禪、白石道人、九峰、土堂、傅道士、朱衣道人、西北之西北老人、松僑、樂饑齋、青竹、虹窠、真山、猶人、僑黄之人、龍池道人、龍池聞道下士、觀花翁。少有异禀,過目成誦。及長,博學洽聞,讀《十三經》,諸子史,如宿通者,雅不喜歐公以後文。與孫奇逢、黄宗羲、顧炎武、陸世儀等碩學駢驅,為河北大師數十年。明季天下將亂,諸撍紳先生氣習腐惡,山獨堅苦持氣節。家素饒,鼎革後(1644)居土穴養母,仰視天俯畫地者二十載。天下大定,始以黄冠自放,受道法於龍池還陽真人。稍稍出土穴與客接,然不事生産,家計中落,幸資醫術以自治,有祖傳禁方。康熙十八年(1678),徵舉鴻博,稱疾固辭,全其志節。平生喜茶、酒,兼善詩、書、畫,藏蓄金石宏富,精於鑒别,判真贗百無一失。現祀於太原傅公祠,并陳列其秘薦古碑。其書自篆、隸、正、草,無不精。弱冠學晉、唐人楷法皆不能效,及得松雪(趙孟頫)、香光(董其昌)墨迹,愛其圓轉流麗,稍臨之遂亂真,於是復學顔(真卿)。嘗與人學書之法:“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清趙彦偁云:“青主書,筆力雄奇宕逸,咄咄逼人。余嘗謂順、康間 (1644—1722) 名書,以王孟津 (鐸) 為第一。今覽青主書,庶可為配,且欲過之。”今人評價益高。著有《霜葉紅龕集》。後人輯成《傅山書畫選集》一册。有子眉承其家學。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