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卷下方。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药一钱半,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一钱。水煎服。功能补气,活血,通络。 治中风后, 半身不遂, 口眼㖞斜, 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者; 近代也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 归尾、川芎、赤芍活血和营; 桃仁、红花、地龙化瘀通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实验研究: 本方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液循环,对抗和改善脑缺氧; 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现临床有口服液制剂,名 “消栓口服液”。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卷下【组方药物】 黄氏120克(生) 归尾6克 赤芍4.5克 地龙(去土) 川芎 桃仁 红花各3克 【制剂用法】 上药7味,水煎服。 【主要功效】 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适应病证】 中风后遗症。正气亏虚,脉络瘀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苔白,脉缓。现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半身瘫痪、截瘫,属气虚血瘀者。 【注意事项】 中风正气未虚或阴虚阳亢,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加减应用】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4、5剂后去之;如已病2、3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临床验证】 1. 急性闭塞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以本方治疗脑血管梗塞240例,并以154例作对照。结果:本方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神经精神病杂志》1979,1:11)。另一报道将85例缺血性中风分为2组,一组56例。用本方针剂加灯盏花静脉点滴,结果基本治愈26例,显效25例,有效率为91%;另一组29例,用复方丹参静脉点滴,基本治愈10例,显效11例,有效率为72.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以本方为优(《上海中医药》1981,8:8)。2.脑血栓形成:以本方加穿山甲、鸡血藤治疗103例。连服2~3个月,结果基本恢复48例,显效40例,好转15例,无效仅4例,总有效率96.3%(《中医杂志》1984,9:45)。3.瘀血头痛:治26例。痊愈16例,好转9例,无效1例(《辽宁中医杂志》1985,2:14)。 【方义分析】 此为王清任经验方。亦是桃红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地龙而成。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实验研究】 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2.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中药通报》1987,2:51)。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陕西中医》1986,10:466)。4.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作用:豚鼠脊髓损伤实验表明,本方对损伤神经元有修复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8 : 491)。5. 其它:本方具有扩张脑血管作用、降低血脂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等功效。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方。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由黄芪120克当归尾6克赤芍6克地龙3克川芎3克红花3克桃仁3克组成。水煎服。有益气、活血、通络之功。主治中风后遗症,半身还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苔白脉缓者。本方为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之常用方剂。方中黄芪用量独大,是其特点,使用时当注意。 ☚ 复元活血汤 失笑散 ☛ 补阳还五汤bǔyánɡhuánwǔtānɡ《医林改错》方。黄芪四两, 当归尾二钱, 赤芍一钱五分, 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一钱。水煎服。功能补气活血通络。治中风后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语言謇涩, 口角流涎, 大便干燥, 小便频数, 遗尿不禁者。也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本方出自《医林改错》卷下。方由黄芪(生)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去土)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组成。水煎,分二次温服。功能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者。 本方所治证属中风后正气亏虚,脉络瘀阻,气血失畅,筋脉肌肉失养所致,故治从补气活血立法。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充血活,以起痿废;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瘀去则血行,血行则气自旺;地龙舒筋活络,《本草纲目》指出:“治足疾而通经络”。诸药同用,补气活血,气旺血行,络脉则能通利,痿废自能渐复。王清任认为,人体阳气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亏五成剩五成,十去其五则气亏,半身无气则半身不遂。故制补气活血之剂,使气充血行,瘀去络通而“还五”,气行周身则“十全”,故方名补阳还五汤。本方多用于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血瘀者。临床常以半身不遂,下肢痿废,言蹇语涩,口眼歪斜,脉缓弱为辨证要点。现临床上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半身瘫痪、截瘫等属气虚血瘀者。原书加减法:“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二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 助阳止痒汤(《医林改错》卷下) 黄芪二两,桃仁二钱,红花二钱,赤芍一钱,山甲(炒)一钱,皂刺一钱。水煎服。功能益气散瘀,通络止痒。主治痘出六、七日后,作痒不止,抓破无血,以及失音声哑者。 ☚ 身痛逐瘀汤 桃红四物汤 ☛ 00004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