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团结
1950年2月15日,我第二野战军颁发进军西藏的政治动员令,以第二野战军为基础正式成立西南军区,贺龙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我国西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西南的国境线从西藏到云南、广西,有几千公里,情况非常复杂。当时,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我们政权的巩固,而且直接关系到西藏的最后解放和国防问题。
1950年7月21日邓小平在西南地区欢迎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的讲话中,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在对待和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患的 “急性病”,强调 “做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团结,这就叫正确的阶级立场” 这一观点。邓小平是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的:
(1) 历史上的统治者也宣布过好的政策,可是他们只说不做,是欺骗少数民族。我们共产党是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我们的政策是真的,不是假的,“因为这个政策符合他们的要求,符合民族团结的要求”。(《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3页)所以只要是确定了的,就必须真正实行。我们不能首先要求少数民族取消狭隘民族主义,要用抛弃大民族主义换得少数民族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自己首先要老老实实取消大民族主义。
(2) 西南民族问题复杂,我们对情况又了解得很少,因此强调要采取稳当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把民族关系搞好。这就要求不盲动。“不要轻率地跑去进行改革,不要轻率地提出主张,宣传民族政策也不要轻率。” “在实际行动中严格执行纪律,不侵犯他们一丝一毫的利益,包括征集公粮也要照顾他们的实际困难”,“不能由外面的力量去发动少数民族内部的所谓阶级斗争,不应由外部的力量去制造阶级斗争,不能由外力去搞什么改革。”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4页)改革是需要的,但少数民族内部的改革,都要由少数民族内部的力量来进行。
(3) 现在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只要不出乱子,能够开始消除隔阂,搞好团结,就是工作做得好,就是成绩。当前在少数民族问题上,一百个干部有九十九个做得好,有一个干部出乱子,也可以把事情搞坏。所以在别的事情上既不能患 “急性病” 又不能患“慢性病”这件事上不要怕患 “慢性病”,要稳步地做,摸准情况前进。“工作稳当,这就叫成绩。”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5页)
(4)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工作,都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同少数民族商量,他们赞成就做,赞成一部分就做一部分,赞成大部分就做大部分,全部赞成就全部做。一定要赞成,要大多数赞成,特别是上层分子赞成,上层分子不赞成就不做,上层分子赞成才算数。对上层分子的工作做好,推动他们进步了,同我们的合作搞好了,在他们的帮助下来推进工作,就要顺当很多。邓小平说: “有的同志思想有顾虑,以为这样做会丧失阶级立场,不懂得在那里阶级立场表现得不同。什么叫正确的阶级立场? 就是现在不要发动阶级斗争,做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团结,这就叫正确的阶级立场。”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