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装诗歌中调换主语和谓语位置或把宾语提前以突出某一事物、强调某种感情的一种艺术方法。倒装的目的是出于侧重的需要。如杜甫《秋兴八首》之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按理应是“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不仅不符合平仄要求,而且成了简单的叙述句。意思虽好懂,却不符合诗人要突出京郊景物、物产令人神往、常常忆起的创作意图,于是采用倒装方法。突出了香稻、碧梧。运用倒装方法,应以不引起读者误解为前提。 倒装修辞格之一。故意颠倒句子成分或分句的次序。如“终于过去了,中国最后一个黑暗王朝的统治。”这是“中国最后一个黑暗王朝的统治,终于过去了。”的倒装。运用倒装,能达到加强语势,协调音节,句法错综等修辞效果。可分为以下4类:(a)主语和谓语倒装。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突出谓语“起来”。(b)宾语前置倒装。一是主谓语和宾语倒装。如“死——、谁还怕吗?”宾语“死”倒置在主语“谁”和谓语“怕”之前,以突出宾语“死”。二是动词或宾语倒装。如“这人楞头楞脑的,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没有人敢惹他。”把宾语“天”、 “地”、“神”、“鬼”前置于动词“怕”之前,达到了突出、强调的效果。(c)修饰语和中心词倒装。一是定语后置倒装。如“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定语“蓊蓊郁郁”倒置在中心词“树”之后,突出了树的茂盛。二是状语后置倒装。如“我和同志们也常在这绿荫蔽空的山林之中游玩,领受着大自然的美的赐予,或者在红日初升的早晨,或者在夕阳将下的彩霞一片的黄昏时分。”状语“或者在红日初升的早晨,或者在夕阳将下的彩霞一片的黄昏时分”倒置于中心词“领受”之后,突出了在山林中游玩的时间。(d)分句倒装。如“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是转折关系的倒装。倒装部分的分句比正常顺序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此外,也有的把倒装分为“随语倒装”和“变言倒装”两类,或者分为“随语倒装”、“变言倒装”和“旋造”3类等。 倒装dǎo zhuāngперев лка;перегрýзка倒装 倒装诗歌创作中调换主语和谓语位置或把宾语提前以突出某一事物、强调某种感情的一种艺术方法。倒装的目的是出于侧重的需要。如杜甫《秋兴八首》之八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按理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碧梧凤凰栖老枝”,或“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第一种排法虽然符合平仄要求,但却是描写句。第二种排法不仅不符合平仄要求,而且成了简单的叙述句。这都不符合诗人要强调京城景物美好、使人常常忆起的创作意图。于是便采用倒装的方式,突出了香稻、碧梧。除侧重目的外,倒装有时还用来调节语言平仄以适应格律。应用时以不引起读者误解为前提。 ☚ 复迭错综 互文 ☛ 倒装 ☚ 倒置 跳脱 ☛ 倒装 倒装daozhuang修辞学术语。故意颠倒词句的次序,以达到加强语势、调和音节或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 倒装包括句子成分的倒装和复句中分句的倒装。1.句子成分的倒装。例如: ❶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❷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茅盾《春蚕》) ❸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鲁迅《故乡》) ❹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 ❺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例❶是主谓倒装。例 ❷是宾语前置。例 ❸是定语与中心词的倒装。例 ❹是状语与中心词的倒装。例 ❺是句子里面主谓结构的倒装。2.复句中分句的倒装。指的是偏正复句中偏句的后置。例如: ❻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❼总之,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❽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和欢乐。(峻青《秋色赋》)例 ❻是转折复句的倒装。例 ❼是条件复句的倒装。例 ❽是因果复句的倒装。 倒装是一种经常使用的修辞方法。它的修辞作用是:1.加强语势,对于改变位置的句子成分或复句中的偏句,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如例 ❸是突出说明这种“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有本质的区别。2.能使文势贯通,便于和上下文衔接。如例 ❻恰当地运用了偏句后置的句式,因为这样便于使“今晚”和上文“没有月光的晚上”意思上衔接起来,让文气直贯下来,使该语段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如何;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又如何)更为显豁。如果选用偏句在前,正句在后的句式,作“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却很好”,则主旨隐晦,文气阻塞了。3.有的是为了避免修饰语或偏句过长,不便听读,而作的一些调整。如例 ❹如果状语不后置,虽未增一词,而句子却比原来显得冗长,并且失去了原有的节奏和韵味。4.在古诗词中运用倒装,更为熟见习闻;散文所不能容许的,诗词可以容许。在律诗和词里运用倒装,不仅出于修辞上的需要,而且还限于格律上的要求。如例 ❺如果不倒装,作“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虽然意思分明了,可是诗味却所余不多了,而且也不符合律诗的格律。 ☚ 反复 婉转 ☛ 倒装 倒装Daozhuang修辞学术语。故意颠倒词句语法或逻辑顺序的修辞方法、叫做倒装。倒装可以分为随语倒装和变言倒装两类。1.随语倒装。为了强调某一局部意义或满足叙述、感叹等不同语气的需要,颠倒语句的普通顺序,这一类倒装不涉及逻辑条理问题。例如: ❶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按照语言习惯,正常语序应是“可与日月争光也。”采用倒装后行文一顿,加强了“可也”的判断力量,更突出了屈原的伟大和作者的赞赏之情。 ❷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正常语序应是“我要为子君、为自己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采用倒装后突出了行为的对象,并且加强了抒情的语气。2.变言倒装。为了强调侧重点、突出某一意境或满足诗词格律的要求,颠倒语句的普通顺序,这一类倒装往往涉及逻辑条理问题,常用于诗歌的修辞。例如: ❶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这两句诗说的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倒装突出了竹喧、莲动,寓静于动,相得益彰。 ❷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杜甫《放船》)这一例先突出了色彩,再加以说明,给人以挺拔、鲜明的感觉。倒装的修辞作用是加强语势、调和音节、错综句法,但古人运用变言倒装,有时一味求新求奇,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今人用得更多的是随语倒装。 ☚ 层递 倒反 ☛ 倒装 倒装辞格之一,也称 “颠倒” “倒文”。特意颠倒语法或逻辑的正常顺序。倒装是对正常语序而言,运用倒装,有强调倒装部分、调节音律的作用。倒装的分类分歧很大,单句的倒装主要有三类: (1)主谓倒装。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欧仁·鲍狄埃 《国际歌》)谓语 “起来” 分别放在主语“饥寒交迫的奴隶”和 “全世界受苦的人”的前面,强调了谓语,起宣传鼓动作用。(2)定语后置。如:“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朱自清 《荷塘月色》正常语序是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该例不说“长着许多蓊蓊郁郁的树”,而说 “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起到强调后置定语的作用。(3)状语后置。如:“他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玫瑰花,他反而取得成绩,而现在呢?应有所警惕了,当美丽的玫瑰花微笑时。”(徐迟《歌德巴赫猜想》)例中“当美丽的玫瑰花微笑时”这个表示时间的状语,放到了中心语“应有所警惕了”的后面,强调了这一时间的重要。复句的倒装,主要是分句间的变序。如:“‘吃大户’ 是和平的手段,照惯例是不能拒绝的,虽然被吃的人家不乐意。”(朱自清《论吃饭》)例中的前两个分句话题贯串,所以将 “虽然……” 分句后移,既有补充说明的意味,又使语句连贯流畅。此外,倒装还有 “倒字” “旋造” 等类别。关于倒装的归属,有人认为是语法现象,有人认为是修辞现象,传统的观点,把它归入辞格。 ☚ 排比 回环 ☛ 倒装修辞格的一种。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颠倒词句安排的正常顺序,以收到加强语势、调和音节或错综句法等效果。如“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就是“风,鼓动吧!雷,咆哮吧!电,闪耀吧!”的倒装。再如“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后一个分句本应在前,但为了强调故意移后。 倒装 倒装将主语置于谓语之后或将定语、状语置于中心语之后等的修辞方法。一般正常情况下,句子是按照主、谓、宾的顺序组合的。如“你哥哥来了吗?”因说话人急于知道“哥哥”是否“来了”,就脱口说道:“来了吗,你哥哥?”就变成了倒装句。倒装句多见于口语。此外,诗歌为了押韵和对偶也常用倒装的句式。如唐诗《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眼睛要望尽千里以外的天地,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上句原义为“目欲穷千里”,因为要和“更上一层楼”句相对,语序就倒装了。 ☚ 反语 叙述 ☛ 倒装invers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