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侨州郡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侨州郡县

中国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因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计有州郡至百,县至数百。大多分布在长江沿江南北荆、扬二州城区,以江东、江古、淮南、淮西、沔北、汉东居多。如:晋代永嘉年间,因战乱青、徐等州百姓过淮南迁,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管理。东晋末,刘裕北伐,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于原州、郡名前加“北”字,即北青州、北徐州等,与侨州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称南青州,南徐州等。东晋以后,实行土断之法,令北方流民就所居地作为土著,与南方土著同等待遇,流民与土著差别逐渐消失,侨州郡县被省所并,数目日减。

侨州郡县

137 侨州郡县

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当时政府用北方地名设置州、郡、县,称为侨州、郡、县,保持北方来人的原籍贯,至隋废。

☚ 都督府   镇 ☛

侨州郡县

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人民流徒他地,为表示不忘故乡,往往于流徙所在之地,以旧州郡名侨置。南北方均有设置,尤以南方为多,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置徐州。徐州侨置司州。江乘(今江苏句容)侨立琅邪郡与临沂县等。造成一名数地,一地数名,侨实相杂的紊乱现象。至隋才被废除。

侨州郡县

侨州郡县

东晋南朝政府在北方流寓江南的士庶侨居地, 按其原籍郡县地名另立的州郡县地方政府。自西晋永嘉(307—313)以来, 北方士民相继南渡, 大多聚族而居, 主要集中于荆、扬、梁诸州。东晋南朝统治者对南渡士民, 一面拉拢其中士族参加政权, 一面在长江南北和梁益通路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 保持其原来籍贯, 另立户籍, 给以优复特权, 不受当地政府管辖。最早的侨州郡县是司马睿为安置随其渡江的一千余户, 于太兴三年(320)在建康( 今江苏南京市)侨立的怀德县。侨州郡县的设立,保持了士族门阀的势力。琅邪王氏, 本是大族, 南迁后, 希望在侨居地立琅邪郡“使本壤族姓, 有所归依” ( 《南齐书·州郡志》 ), 成帝咸康元年(335)即在江乘(今江苏句容北)侨立琅邪郡, 宋初又在前面冠以 “南”字, 以与原郡相区别。其后, 又在京口界内侨立南徐州和南兖州(南兖州后又迁至江北广陵), 广陵界内侨立南豫州。幽州、冀州南渡人户较少, 不设州级, 只设郡级, 由南徐、南兖、南青三州分管。后来侨州郡县越来越多,仅常州一地就有十五、六个郡,六十多个县,并常常改属, “紊乱无纪,名实俱违”。“一郡分成四五,一县割成两三”, “昨属荆、豫,今隶司、兖”, “魏邦而有韩邑,齐县而有赵民”(《宋书·诸志总序》)。久之,版籍混乱。北来侨民近百万(或说九十万),已在当地安居生产,不思复归故土。国家为增加赋税收入和取得徭役、兵源,便取消优复,实行土断。东晋、南朝历次土断结果,裁撤、合并了一些侨州郡县,其余则和当地原有郡县混合编制,并往往把江南县邑划入侨州郡县管辖,甚至原有郡县消失,侨置郡县反而存在。侨州郡县直至隋统一全国后才废除。参见“土断”

☚ 土断   士家制度 ☛

侨州郡县

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诸朝遇有州、郡、县沦陷者,往往暂借别地重置,仍用旧名,所置称为侨置州、郡、县。如西晋置司州,原治洛阳,为前赵所占,元帝南渡,就在徐州侨置司州。《宋书·州郡志一》又记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徐、兖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东晋末,刘裕北伐,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于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以与侨州郡相区别。南朝宋建国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自东晋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以后,推行土断法,侨州、郡、县数目日减,至隋统一全国后废除。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