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佛教生命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佛教生命观关于生命和生命伦理的一种观点。依照佛教“依正不二”的原理,“依正”包括“依报” (全部环境)和“正报” (生命主体);“依正不二”是指生命主体与环境的统一,佛教生命观主张“十界论”。它把生命分为10种范畴(或十个层次)来表示生命的状态。即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根据自己的道德心理等条件,表现出生命的十界状态,它从痛苦最大的一头开始,依次是:(一)“地狱”,即受生命原来就有的魔性冲动支配的状态;(二)“饿鬼”,是受欲望支配的状态;(三)“畜性”,是在比自己强大的东西面前恐怖和战栗的状态;(四)“修罗”,是为斗争欲望和竞争心所驱使的骄傲的状态(上述四种状态称为“四恶趣”,是指不幸的状态);(五)“人”,是人类社会常见的平静状态;(六)“天”,是欲望得到满足而完满欢乐的状态。以上六种状态合称为“六道”。在一般生命中“六道”都会出现,因而称为“六道轮回”。(七)“闻声”,是学习先哲的教导,认识了人生真理的状态;(八)“缘觉”,是通过认识自然现象而自己醒悟并感到喜悦的状态;(九)“菩萨”,是对利人和拯救他人而感到的喜悦;(十)“佛”,是最高境界,是菩萨修行的结果而达到的,它醒悟到生命的永恒性,因而是绝对的幸福境界。佛教认为,所有生命本来就包含全部十界,都潜藏着“佛”的这种可能性,因而所有生命都是宝贵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同“十界论”相联系,佛教用“十如是说”和“三世间说”进一步阐述它的生命观。认为在生命十界的每一界中,生命及其与外界的联系都处于运动状态。“十如是”是指关于生命动态的运动法则。这就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前三者是生命实体,后三者是生命与外界交流,最后融合起来成为一体,达到“依正不二”的统一,这就是“本末究竟等”。同时,佛教用“三世间”表示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人对自己的关系中产生的多样性是“五阴世间”;人对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中产生的复杂性是“众生世间”;人对自然的关系中产生的复杂性是“国土世间”。这里,“世间”是指差别性和多样性。为了使三者关系正常,必须实施“依正不二”的原则。依据上述生命观,佛教宣扬“普渡众生”和“拯救众生”的思想,并在实践上制订和实行“不杀生”为首的森严的戒律。当然,佛教徒也得吃饭穿衣,严格的“不杀生”是做不到的;而且,佛教有其世界观方面的难以超越的困难;因而佛教生命观,虽然在主张尊重生命这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能认为是科学的生命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