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何思敬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何思敬1896—1968浙江余杭人 何思敬1896—1968浙江余杭人。1927年开始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活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到延安,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军委编译处研究员,延安大学法学院院长、延安新哲学会负责人。1946年任中共代表团法律顾问,随同毛泽东和周恩来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办公厅法律组副组长、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等职。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系主任,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外交部专门委员,政法学会常务理事。翻译出版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哲学的贫困》、《经济学——哲学手稿》、《论综合技术教育》和恩格斯的《国民经济批判大纲》等著作。还编译出版了法国军事学家克劳赛维茨的《战争论》、黑格尔的《法律哲学批判》和《大逻辑》等。 何思敬
何思敬
何思敬1896——1968原名瀏生,曾用名何畏,浙江餘杭人,1896年 (清光緒二十二年)生。早年在書店當學徒。1916年留學日本,攻讀法學和哲學。1926年獲東京帝國大學學士學位。1927年回國後,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和法科副主任。三十年代參加反帝大同盟、社會科學工作者聯盟、創造社等。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上海參加文化反日大同盟,巴比塞反戰同盟和國民禦侮自救會。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在香港主持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華南總部工作。1938年抵延安後,歷任抗日軍政大學教授,延安大學法學院法律系主任,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員、政策研究室負責人。1945年任中共代表團法律顧問,参加國共談判。1946年後,任中共中央辦公廳法律組副组長,中共中央法律委員會委員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大學法律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法律系主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届全體會議代表,中央法律委員會委員,外交部專門委員,中国政治法律系學會常務理事。1968年4月 14日逝世。終年72歲。譯作有《哥達綱領批判》、《哲學的貧困》、《經濟學——哲學手稿》、《論綜合技術教育》、《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戰争論》、《法律哲學批判》、《大邏輯》等。著有《論言論自由問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等。 何思敬1896~1968中国当代法理学和国际法学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名翻译家、宣传家。原名何洌生,曾用名何畏。浙江余杭人。1916年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预科,在日本留学10余年,攻读哲学和法学,1926年获东京帝国大学学士学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受日本知识界新思潮影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1927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法科副主任,讲授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课程,并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活动。30年代初,在上海参加反帝大同盟、社会科学工作者联盟、创作社等进步团体,主办进步刊物《世界大势》。宣传马列主义和抗日主张。“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积极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团的活动。主持全国抗日救国总会华商总部的工作,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8年到延安,历任抗大教授、延大法学院院长、新哲学会负责人之一和中央政策研究室负责成员,讲授哲学、政治经济学、战略学和战时经济及社会发展史等课程。抗战期间,还任“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理事。1945年,任中共代表团法律顾问,参加国共谈判。建国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并在外交、政法部门兼职。历任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政法研究》第一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系主任、教授,哲学系系主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教授,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外交部专门委员、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常务理事。一生进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和教育宣传活动。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对马克思著作及黑格尔的法哲学和精神现象学作过研究与翻译。抗战期间,合译马克思《歌达纲领批判》,独自翻译了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编辑出版了军事名著《战争论》,还撰写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资本论自修》等。建国前后,曾参加起草和修改《共同纲领》。主要译著有《哥达纲领批判》(延安解放社,1939年版)、《哲学的贫困》(延安解放社,1949版)、《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人民出版社,1951版)、《价值形态》(《资本论》第1卷第1版附录,1956年7月发表)、《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主要著述有《<资本论>自修》(《新中华报》,1939年)、《宪法谜语分析》、《论言论自由问题》(《新华日报》, 1945年)、《介绍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新华日报,1945年)、《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1953年3月),《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纪念恩格斯诞辰135周年,1955年11月)、《黑格尔的逻辑学》(《哲学研究》,1981年第3期)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