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学辨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学辨业 哲学著作。四卷。清李塨撰。成书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撰者事迹参见“《颜李丛书》”条) 该书通过阐述《大学》旨义,而发挥颜元思想。《大学辨业序》中谈到李塨初入浙时,“忽解《大学》一书乃言学中之道在善明亲,而非言学习实事,如古人学礼乐之类也。”再次入浙时,又“忽解‘物’即《大学》中之‘物’,格即可如朱训至,即学也。”而这也是该书的论述宗旨。在进一步阐发这个意思时,撰者又说“然不曰学而曰格,何也?学有浅深,皆可谓学。格者,由浅及深,无所不到之谓也。”因此,“格”就是学习而到达“无所不到”的地步,而格物,也就是“学习其事”,将事学好。对于物,也很明显,撰者以《周礼·大司徒》中所说“三物”来解释《大学》中所说之“物”,具体说,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类,因其可达“善明亲”。 于致知与格物之关系,撰者以为格物在前而致知在后,即“致知在格物者,从来圣贤之道,行先以知,而知在于学。”因此,其逻辑顺序当是先学、再知、再行。反之,“以力行为格物,是行先于知矣,倒矣。”具体地讲,就是“非学无以诚正修齐治平,而不可谓学即完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故博文之后又须约礼,学问思辨之后又须笃行也。”但同时又说“学于平日为学,行于临事为行”,从另一方面确定了学与行的关系。进而,撰者批评了宋明诸儒,以为朱熹《孟子注》以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以存心养性为诚意、正心、修身,是想先“上达”而后“下学”,这显然是颠倒了知与学的关系,将知置于学前。陆九渊、王阳明派则又以为“上达”就等于“下学”,提倡心物合一,这又是不分知与学的前后。因此,两派看似不同,实际上都入于“佛氏之空幻”。当然两者的区别仍是存在的,程朱一派虽然没有洗净佛老的痕迹,但却“闲邪卫正,尚尔毅然”,至于王阳明“则居之不讳矣”。另外,撰者也不满朱熹等人对《大学》的增补删改,在第二卷中订正了《大学》原文一篇。 该书见于同治间《畿辅丛书》,又入王𤂖所辑《颜李遗书》与民国四存学会所辑《颜李丛书》。 大学辨业清初李塨著。凡4卷。分别收入《颜李遗书》和《颜李丛书》。该书阐述和辨析《大学》旨义,对其师颜元的学术思想作了发挥。认为《大学》所言“格物致知”即以六德、六行、六艺为基本内容;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之实功。故提出“非学无以诚正修齐治平”,而“学问思辨之后又须笃行”,强调躬行践履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但亦主张先知而后行,“致知在格物者,从来圣贤之道,行先以知,而知在于学。”(卷二)“以力行为格物,是行先于知矣,倒矣。”(卷三)并把“知”与“行”“明分为二事”,“学与行虽是一事,而实两事也”,又背离了颜元的道德教育上学不离行的主张。提出人性存在于日用伦常的现实生活中,体现在人的实事实物的事功中。“善本于性,而性即见于事物”。主张性本善,指出人心“动而善者,意之自然也;动而恶者,后起之引弊习染也”。该书为颜李学派重要的哲学伦理学著作。 大学辨业 大学辨业清代颜李学派的代表作。清李塨著。李塨(1659—1733),字刚主,号恕谷。保定蠡县(今属河北)人。少时师事颜元,专治礼、数、射、御、兵法、乐诸学,弃八股,与颜元同创“颜李学派”。三十二岁中举后出游,结交名士,研讨学术。晚年隐居家乡,讲学经农,著作除此书外,还有《小学稽业》、《圣经学规纂》、《论学》、《平书订》、《拟太平策》、《传注问》、《恕谷后集》。此书阐述《大学》旨义,发挥颜元之学。 ☚ 朱子语类评 原善 ☛ 大学辨业一卷。清李塨(1659—1733)撰。塨字刚主,号恕谷。直隶蠡县(今属河北)人。清思想家,师事颜元,为“颜李学派”奠基人之一。著有《小学稽业》、《大学辨业》、《平书订》、《恕谷文集》等。是书首有塨自序,又有塨的门人陈兆兴等的凡例。还有阎若璩、胡谓、朱敬、彭超、李维坤、王源、孔尚任的题辞和自识二则,书分四卷。卷一总论大学,辨后儒所论小学大学。论小学,辨后儒改易大学原本。卷二大学原文一篇。全篇解大学之道,至致知在格物解。卷三辨后儒格物解。其本乱至此谓知之至也解,申论格物。卷四所谓诚其意至末解。申解全篇,其大旨在辨程朱诸儒移易经文,妄分经传之不当。塨作此书,意在切实可行。故一切空泛迂腐之言,在所必斥。是书意所不尽者,具在塨所著《学规》及《论学》诸书中。又另著《小学稽业》,与此书相辅而行。该书有康熙间徐秉义刊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