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学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学问

明王守仁的哲学、伦理学著作。系嘉靖三年(1524)他在浙江稽山书院讲授《大学》的记录,由门人钱德洪辑录。可视为王守仁哲学、伦理思想和政治见解的纲要。嘉庆六年(1572),浙江巡抚谢廷杰刊刻《王文成公全书》时,收入第26卷。其内容主要是以“致良知”说注解《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认为大学必须“自明其明德”。 “明德”即是“良知”;“明明德”即“致良知”;“亲民”即是将“吾之仁”推及到他人、天下乃至天地万物;“至善”则是“明德、亲民之极则”。主张在“修身”(即践履封建道德)的过程中,“格物”即是“去恶为善”;“致知”即是“致吾心之良知”。人们只有努力发掘“良知”,克除私欲,去恶为善,才能“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进入“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

大学问

大学问

明代心学著作。明王守仁(生平见《传习录》条)著。为嘉靖三年(1524年)在稽山书院讲授《大学》时的记录,由门人钱德洪辑录,编入《王文成公全书》第二十六卷。为阳明心学的代表作之一。
《大学问》以“致良知”解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把“格物致知”理解为以心之“良知天理”贯彻到事物中去,使事事物物与我心的“良知”相符合。因为事物是由意念所生,事物的善与不善决定于意念的善与不善。因此,“致知格物”就是克服意念中的不善,保存意念中的善。“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这实际上是把格物变成了格意、格心。这就成了排斥实践的自我参悟的方法。但另一方面这又强调了格物致知与主体内在心理活动的一致性,有合理因素。
把《大学》的“明德”、“明明德”、“亲民”分别解释为“良知”、“致良知”、“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由此提出将天赋之仁推广到天下每一个人,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而天下平。”这实际上是要求个人在履行封建伦理道德过程中,自觉地顺从封建专制统治。
强调“良知”具有自知善恶的能动性。“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他人者。”意念即行为的动机。对动机之善恶的判定,并不取决于他人的外在意见,而主要依靠主体的自我评判。这就把评判意念看作是主体依据内在良知而自知善恶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道德评价的特点。但内在的良知是天赋的,“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这就把主体评判善恶的能动性导向先验论。
从立志的角度,对意志的性质及作用作了考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今学者旷废隳情,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认为立志就是确定具体的目标,它如舟之舵,赋予整个活动以方向性。志不立则意味着茫无所从,其结果是一事无成。这里指出了意志具有定向的功能。同时,又说:“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于外求,则志有定向,而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矣。”认为一旦认识到心中至善的天赋良知,即能使志归于专一而端正。这里,天赋良知是确立端正的志向的前提,实际上是指出了知对志的规范作用。这是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讲理智与意志的统一。
肯定主体具有至善的本体,而意之所发有善有恶。“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而正之。”所谓意念,是指一时偶发的意向和在应接事物中形成的各种具体观念;在后天活动中形成的“意念”与至善之本体一致或偏离就是“正”或“不正”。既然不正(恶)是由意念偏离本无不善的心体(良知)引起的,那么,德性培养就归结为修养以诚意。《大学问》被认为是王阳明哲学思想和政治见解的纲要,是研究王学的重要资料。
版本情况与《传习录》同。

☚ 传习录   阴阳管见 ☛

大学问

明王守仁著。为其在嵇山书院讲授《大学》的记录。由门人钱德洪辑录。为其哲学与政治思想的纲要。提出“致良知”之说,认为人只要发掘良知,剔除私欲,推及天下,便可与天地为一体。编入《阳明全书》二十六卷。

大学问

一卷。清毛奇龄撰。毛奇龄详《仲氏易》条。该书乃毛氏为答其门人邵廷采之问而作,据其所作《大学知本图说》敷衍之,大旨仍主王阳明“致良知”。


大学问

无卷数。明王守仁(1472—1529)撰。王守仁字伯安,谥文成。因曾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余姚 (今属浙江)人,明弘治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学识渊博,开始研习词章,继而转承朱熹学说,又转入佛、老之学,最后专尚陆九渊学说,认为:“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王守仁学说以“心”为宗旨,提出 “心即理”的命题,倡导 “知行合一”,即 “知之真切笃实处处即是行,行之明察精觉处即是知”(《传习录》上),力求贯彻 “求理于吾心”的学术宗旨。他历官江右后,专宗“致良知”说,反对程、朱学派的“格物致知”学说,强调以内心体察天理,其思想集宋陆九渊以来心学之大成,世称“王学”,与陆学并称。著有《传习录》、《阳明先生乡约法》等书。《大学问》是王守仁的一部哲学语录,由其门人钱洪德辑录。此书成于嘉靖三年(1524),原是为解释有关《大学》中的几个问题而作。全书主要以“致良知”学说来阐述正心和格物的关系。认为物由心生,格物即是“正心。”认为“天地万物为一体”,要把个人的“良知”推及于天下,以至于万物,就要存天理,去私欲,即“明德”等项,这样才能做到“天地万物为一体”。此书收入《王文成公全书》。有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国学会出版《国粹丛书》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