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学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学问明王守仁的哲学、伦理学著作。系嘉靖三年(1524)他在浙江稽山书院讲授《大学》的记录,由门人钱德洪辑录。可视为王守仁哲学、伦理思想和政治见解的纲要。嘉庆六年(1572),浙江巡抚谢廷杰刊刻《王文成公全书》时,收入第26卷。其内容主要是以“致良知”说注解《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认为大学必须“自明其明德”。 “明德”即是“良知”;“明明德”即“致良知”;“亲民”即是将“吾之仁”推及到他人、天下乃至天地万物;“至善”则是“明德、亲民之极则”。主张在“修身”(即践履封建道德)的过程中,“格物”即是“去恶为善”;“致知”即是“致吾心之良知”。人们只有努力发掘“良知”,克除私欲,去恶为善,才能“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进入“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 大学问 大学问明代心学著作。明王守仁(生平见《传习录》条)著。为嘉靖三年(1524年)在稽山书院讲授《大学》时的记录,由门人钱德洪辑录,编入《王文成公全书》第二十六卷。为阳明心学的代表作之一。 ☚ 传习录 阴阳管见 ☛ 大学问明王守仁著。为其在嵇山书院讲授《大学》的记录。由门人钱德洪辑录。为其哲学与政治思想的纲要。提出“致良知”之说,认为人只要发掘良知,剔除私欲,推及天下,便可与天地为一体。编入《阳明全书》二十六卷。 大学问一卷。清毛奇龄撰。毛奇龄详《仲氏易》条。该书乃毛氏为答其门人邵廷采之问而作,据其所作《大学知本图说》敷衍之,大旨仍主王阳明“致良知”。 大学问无卷数。明王守仁(1472—1529)撰。王守仁字伯安,谥文成。因曾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余姚 (今属浙江)人,明弘治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学识渊博,开始研习词章,继而转承朱熹学说,又转入佛、老之学,最后专尚陆九渊学说,认为:“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王守仁学说以“心”为宗旨,提出 “心即理”的命题,倡导 “知行合一”,即 “知之真切笃实处处即是行,行之明察精觉处即是知”(《传习录》上),力求贯彻 “求理于吾心”的学术宗旨。他历官江右后,专宗“致良知”说,反对程、朱学派的“格物致知”学说,强调以内心体察天理,其思想集宋陆九渊以来心学之大成,世称“王学”,与陆学并称。著有《传习录》、《阳明先生乡约法》等书。《大学问》是王守仁的一部哲学语录,由其门人钱洪德辑录。此书成于嘉靖三年(1524),原是为解释有关《大学》中的几个问题而作。全书主要以“致良知”学说来阐述正心和格物的关系。认为物由心生,格物即是“正心。”认为“天地万物为一体”,要把个人的“良知”推及于天下,以至于万物,就要存天理,去私欲,即“明德”等项,这样才能做到“天地万物为一体”。此书收入《王文成公全书》。有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国学会出版《国粹丛书》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