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体外反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体外反搏 体外反搏体外反搏装置(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是继主动脉内气囊反搏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机械辅助循环方法。在人体下半身进行与心脏的“时相”相反的加压,使下半身的血液在舒张期反搏回主动脉,在动脉系统中产生一系列的舒张期搏动。其压力与流量比正常脉搏强,从而增加心肌、脑、肾及其他器官的供血以促进缺血区的侧支循环。 体外反搏装置示意图 面排列着若干尼龙搭扣,供囊套裹在肢体上时紧固之用。囊套共五个,分别套在两小腿、两大腿及臀部(图中B1、B2、B3),囊套中的气囊通过管道与配气箱联接。 气源系统包括专用的空压机 (低压、大流量无油膜片泵)、贮气缸和配气箱。运行时空压机所产生的压缩空气在贮气缸内经调压阀调节,保持0.3~0.4kg/cm2的压力向配气箱供气。配气箱内有三组电磁阀,每组阀由一个充气阀(Vi)和一个排气阀(Vd)并联而成。有一共通的管道通向相应的一组气囊。因此,三组阀分别支配两小腿、两大腿和两臀部囊的充气与排气。 电子系统由心电、脉搏讯号放大电路、主电路(单板机)、序贯控制电路、电源及电磁阀驱动电路和双踪显示器等组成。工作时从病人胸前检出心电图的R波,经微处理机运算求出随心率快慢而变化的舒张期开始时间(充气开始时间),在心脏进入舒张期时,由控制电路发出序贯时差为50ms的三级序贯充气指令,分别送至三组电磁阀中的充气阀,使之序贯地开启。于是小腿、大腿、臀部的气囊一个接一个地充气,下半身的血液一段一段地向上驱返至主动脉。此外,由于各段气囊大小有别,而充气时间一律为100ms,因此,容积最小的小腿气囊压力最高,容积最大的臀部气囊压力最低。这种由下而上的压力分段递减和上述序贯式的充气的设计,目的是使血液经下半身有效地反搏回主动脉,使主动脉在舒张期出现一个比收缩期脉波还大的搏动;当心脏进入收缩期,电子控制系统向三组电磁阈发出同步的排气指令,全部气囊同时排空,肢体压力迅速解除,其内血管压力骤降,收纳主动脉流出的血液,主动脉收缩压得以降低。 体外反搏的血流动力学 体外反搏实际上是把人体下半身当作一个大血泵,每一次加压约有60~80ml血液在舒张期反搏回流入主动脉,其作用是: ❶在主动脉内产生一系列的舒张期额外搏动,其振幅可明显地比收缩压高,从而增加心、脑、肾及其他器官的血液灌注。尤其是心肌,因为冠状动脉的血液灌注75%是在舒张期,因此舒张期一系列的额外搏动使冠状动脉的血液灌注量增加,比其他器官更为显著; ❷器官灌注压的提高,可促使血液从缺血区外围的正常动脉,通过动脉间的交通支和吻合支进入血管内压下降的缺血区,从而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❸心脏收缩期,下半身气囊压力迅速解除,使主动脉收缩压下降,左心室射血阻抗减低,心肌耗氧量亦随之减少,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心输出量; ❹静脉系统受压,回心血量增加,可提高心输出量。但对左心衰竭的患者,这种前负荷的加重,如果不能通过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收缩力予以补偿,有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的加剧。 体外反搏的临床应用 作为机械辅助循环,体外反搏可用于各类型低心输出量的休克(除出血性休克外),以增加主要器官的血液灌注,改善微循环。此外,由于它能提高器官灌注压,促进侧支循环,已广泛地应用于心、脑、肾等器官的缺血性疾病: ❶冠心病,包括隐性冠心病,各类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后者早期应用,可能抢救缺血损伤心肌,限制坏死区扩展; ❷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及其他脑神经缺血性疾病; ❸休克肾及其他肾缺血疾病。 ❹视网膜动脉栓塞,突发性耳聋等眼、耳科缺血性疾病; ❺多发性大动脉炎。 体外反搏禁忌症有以下四个方面。 ❶显著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❷全身性出血倾向,脑、胃肠道或其他器官的出血; ❸心瓣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疾病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增加心脏前负荷时可导致心力衰竭加剧者; ❹肢体有感染病灶或血栓性静脉炎,该患肢不宜用于反搏; ❺血压过高 〔>15.3kPa(170/110mmHg)〕,心率过快(>100次/分),早搏频发(>8次/分)等,宜先用药物控制后再行反搏。 ☚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医用材料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