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伯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伯兮

伯兮

《诗经·卫风》篇名。思妇怀人之诗。《诗序》谓:“《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郑笺》谓为卫宣公时作品,其时蔡人、卫人、陈人从周王伐郑,诗即为此事而作。可参考。全诗四章,反复描写思妇深切怀念征人,感情真切,比喻生动,一唱三叹,凄婉动人。

☚ 河广   木瓜 ☛
伯兮

伯兮

《诗经·卫风》篇名。《毛诗序》云:“《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郑笺》亦云:“卫宣公之时,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伯也,为王前驱久,故家人思之。”西周后期至春秋时代,卫国战事一直不断,将士们常年离家征战。《伯兮》便是通过妇女在家思念出征丈夫的描写,反映了这一社会问题,委婉地表达广大人民的怨愤情绪。全诗四章,章四句。一章写妻子以自豪的口气赞美自己的丈夫是杰出的武士、爱国英雄。二章写妻子在丈夫出征后的愁闷心绪,短短四句,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百无聊赖的生活情状。这两章的表现手法是赋。三、四章进一步揭示女主人公思念之情的深度。“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的起兴,新颖别致,并兼有比的作用,把女主人公极为失望的心情作了有力的烘托和渲染。“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也是奇特的写法,使之如痴似狂的刻骨相思和伤心神态跃然纸上。四章的表现手法同三章相似,但在感情的表达上较为平易朴实,令人倍感真切。此篇对后世“闺怨”诗的写作,有重大影响。

☚ 河广   有狐 ☛

伯兮

 

诗经·卫风


 伯兮朅兮,邦之杰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这是一首闺怨诗。一章用赋法,以女主人公夸耀的口吻写其夫出征的情景。“伯”是女主人公对爱人的称呼,可能他是老大吧。若要知道他如何英雄,只要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就行了——他是先锋、打头阵的,那可是经过严格选拔来的。想想他手执丈二长殳,走在队列最前头的帅劲!当初她一定为此非常骄傲,非常喜悦,她可能曾经想过,凭他那身本事,闹个立功封侯并不是什么难事吧。这一章洋溢着兴奋愉悦的情绪,与以下三章形成对照。
 二章自伯之东,是全诗一大转关。自从男人东征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由于战争旷日持久,男人一去不归,女主人公满腔的热情和兴奋,渐渐化着悬心挂肠的思念,通信的不便,更加重了思念的程度。她的情绪较之当初,可说是一落千丈,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头都懒得梳理,还有什么心思化妆!这里用比法,以蓬草喻女子散乱的头发,十分生动形象,使其愁苦憔悴的形容,跃然纸上。
 三章用兴起,兴而兼比,即以大旱之望云霓,喻女子与丈夫久别而盼重逢,更进一层。女子日日盼望丈夫归来,却一天天落空,就象盼雨却盼来了毒日头一样。这种折磨人的愁思,使她平添了头痛的毛病。那就别盼吧,丢开也许病就好了。但她却不能丢开,也不愿丢开,所以是“甘心首疾”了。这个话中的“甘心”和宋词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的“不悔”,意思差不多。表情是曲折、执着而强烈的。
 到四章,这位心病沉重的女子,希望通过草药来治她的心病。据说萱草别名忘忧草,就有这种作用,这种草怎么用,不大清楚。女主人公希望能在北堂种上它,到时也许熬水喝吧。灵验不灵验,也不大清楚,只知道有这样一句俗话:“心病还须心药医”。诗只写到“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这位闺中少妇的心病治好没有?她的丈夫日后真的能衣锦还乡么?会不会喋血沙场、抛骨异乡呢?诗的结尾不了了之,有余音袅袅之致。
 由于此诗写闺怨的生动真切,所以历来为人传诵。据《艺苑卮言》记载,明代大学者杨升庵谪戍滇中,其妻黄峨在新都老家写了一首七律《寄外》,其中第三联是:“曰归曰归已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分别采用诗经《小雅·采薇》中“曰归曰归,岁亦暮止”和本诗中的“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的成句点化,写出了征人思妇双方的不得团圆的怨苦,传为佳话。

古代民歌《伯兮》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不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这是一首以女子的口吻倾诉对远征丈夫深切思念的思妇诗。全诗四章,每章四句。
 第一章,写思妇盛夸丈夫之美。大意是说,我的丈夫真英武,是国家杰出的人才。他手执殳杖,做君王的开路先锋。古人的审美观,从形貌来说,以高大健壮为美;从气质来说,以勇敢英武为美;从行为来说,以果敢善战为美。而这些,妇人的丈夫都是具备的,不失为 “邦之桀”。妇人越是把征夫夸耀得众美加身,无以伦比,越能表现出她引以自豪,越能显示出她爱之深和思之切。虽然妇人深切思念远征的丈夫,但从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两句看,固然是盛赞丈夫的英武,但同时又可在这一片赞扬声中,意识到这次出征乃是正义之举。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盛赞丈夫的同时,又讴歌了正义征伐,从而不仅大大增强了对丈夫为正义事业冲锋陷阵的精神作了充分肯定,由外貌美、行为美升华到心灵美,使之形象更加高大完美,而且也展示了妇人的美好思想境界。
 第二章,写妇人思念远征丈夫,无心梳洗打扮。大意是说:自从丈夫到东方出征,头发像飞蓬一样散乱。难道是没有润发膏油吗?我又为了谁去修饰打扮呢?古代有一句 “女为悦己者容(打扮)”的老话。妇人的丈夫远离她东征,由于思念之深,什么兴趣也没有了,“首如飞蓬”,任其蓬首垢面,披头散发,懒得梳洗打扮。因为打扮也是徒劳,丈夫不在跟前,取悦于谁,叫谁去欣赏呢?越是写她慵懒无绪,越说明对丈夫思念之深,越说明她爱情的专一和忠贞。从而展现了思妇的美好心灵和美好品德。
 第三章,写思念丈夫之切,而痛心疾首。这两句是说,希望天下雨,偏偏出了红太阳。说明事与愿违。她盼望丈夫回来,像久旱盼雨一样,心情十分急切。而天却放晴,丈夫老是不归还。思念之深,可以想见。末二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中的愿言,如同说睠然,即念念不忘之意。这两句是说,一直思念丈夫,即使想得头痛,也甘心情愿。又见其思念之深。
 第四章,写欲以解脱,而又难解脱,乃至思而成疾。这章大意是说,从哪里能弄到忘忧草,把它栽在北堂而忘忧。可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还是老想着丈夫,以至忧思成病。
 从全诗四章来看,妇人抒发思夫之情是逐步加深的。开头以夸夫抒发幽思,继而无心为容,继而首疾,继而排解,最后落到心痗作结。这种不可言状的深沉思念,充分表达了妇人对丈夫的爱,爱之深方能思之深,这是合乎情理的。
 抒情直率自然,刚健清新,是本诗的最大特色。特别是第二章“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对思妇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得真切感人,为后世相思之作所仿效。诸如徐干《情诗》:“君行殊不返,我饰为谁荣!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嘉肴既忘御,旨酒亦常停, 顾瞻空寂寂, 惟闻燕雀声。”阮籍《詠怀诗》: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刘铄《代行行重行行》:“卧看明灯晦,坐见轻纨缁。泪容旷不饰,幽镜难复治。”晋乐府《清商曲辞·攀杨枝》:“自从别君来,不复著绫罗,画眉不注口,施朱当奈何!”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其意蕴相通,可见《伯兮》在写作手法上影响之深且广。

诗词《伯兮》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注释】 ①伯:在兄弟姐妹当中,以年长者为伯,此处系指丈夫。朅(qie窃):威武之貌。桀:通“杰”。②殳(shu殊):棍棒之类的兵器,长约丈二,无刃。③蓬:一种野生植物,枯萎后常常在近根处折断,遇风飞旋,故称飞蓬。④膏沐:面膏、发油之类的东西。适(di敌):毛传解为“主”之意,马瑞辰释为“悦”之意。容:容饰。⑤其:维,杲(gao稿)杲:太阳出来明亮的样子。⑥愿(yin印):损伤。言:我。首疾,为协韵而成的倒文。甘:疾,痛。⑦焉得:安得。谖(xuan宣)草:即萱草,古人认为此草可令人忘忧,故又叫忘忧草。树:种。背:北堂,后庭。⑧痗(mei妹):病。
 
 【译文】 我的哥儿呀,多么英勇,你是国家的大英雄。我的哥儿呀,手持殳杖,为咱王爷当前锋。自从哥哥你去东方,我的发儿乱成蓬草样。不是缺膏无香脂,我再修容饰貌为哪桩。天天盼雨盼下雨,天天却是彤红一个大太阳。想哥想得伤身心,即使头痛身疾又何妨。到哪儿去寻忘忧草,我愿把它种到北堂。想哥想得伤身心,化成心病仍旧悲伤。
 
 【集评】 《毛诗序》:“《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三)
 唐·孔颖达: “此言过时者,谓三月一时。……此叙夫人所思之由。”(《毛诗正义》卷三)
 宋·朱熹:“妇人以夫久从征役而作是诗,言其君子之才之美如是,今方执殳而为王前驱也。……是以治世之诗则言其君上闵恤之情,乱世之诗则录其室家怨思之苦。”(《诗集传》卷三)
 明·徐祯卿:“《雄雉》、《伯兮》之思怀,……皆曲尽情思,婉变气词,哲匠纵横,毕由斯阈也。”(《谈艺录》卷一)
 明·王世贞:“‘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诗旨有极含蓄者、隐恻者、紧切者;法有极婉曲者、清畅者、峻洁者、奇诡者、玄妙者。《骚》赋古选乐府歌行,千变万化,不能出其境界。”(《艺苑卮言》卷二)
 清·崔述:“故诵此诗有三益焉:一则为人上者,知夫妇离别之苦,而兵非不得已而不用;一则为丈夫者,念闺中有甘心首疾之人,而路柳墙花不以介意;一则为妇人者,知膏沐本为夫容,而不可学时世梳妆以悦观者之目。此庶乎其为不徒诵此诗也已!正不必取《春秋》中事以附会之也。”(《读风偶识》,见《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清·方玉润:“此次不特为妇人思夫之词,且寄远作也。观次章辞意可见。……宛然闺阁中语,汉魏诗多袭此调。”(《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
 近·闻一多:“日为夫象,故见日而思伯。”(《风诗类钞》,见《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总案】 忠贞的女人往往喜爱夸夫,用夸示丈夫(“伯兮”)的英俊与威武来暗示自己思夫的深情,这是本诗较突出的特点之一。如此写来还觉不够表达她的思夫之情,也不足以表达爱夫之深切,于是夸张说自己思夫至苦,以致于不再梳妆打扮。更有甚者,寄情于日月,可是天公偏不作美,反其道而行,致使她思夫之情热烈到甘愿得病。在这首诗中,欲抑先扬,欲擒故纵,语炼情纯,辞浅意浓,维妙维肖地写出了这位妇女思夫时细腻、微妙的内心世界,为后世思妇题材的文学创作开了历史先河。

《诗经》篇文之《伯兮》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杰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11),言树之背(12)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13)


 

 【注释】①朅(jié):勇武貌。② 殳(shū):似矛的兵器。③王:指国君。前驱:先锋。④之:往。⑤首:代指头发。⑥膏:油脂。此指润发油。沐:洗头。⑦适:语助词。谁适为,即“为谁”的倒序。容:修饰打扮。⑧杲杲(gǎo):明亮貌。⑨愿:每。⑩首疾:头痛。(11)焉得:怎么得到。谖 (xuān)草:又名萱草。忘忧草。(12)树:栽种。背:北堂。(13)痗(mèi):病。
 【鉴赏】这是妇人思念征夫之诗。
 据史书记载,周平王死后,其孙即位,是为桓王。由于周王室疏远郑国而亲近虢国,故引起郑庄公极度不满。为此,周桓王派遣蔡国、卫国、陈国、虢国的军队去讨伐郑国,结果联军大败,郑军获胜。此诗之“伯”很可能参加了这次战役,而且担当先锋,是死是活不得而知。因此,其妻在家日思夜想,盼夫早归。
 全诗四章。一章写丈夫奉命出征。妇人的丈夫非常勇武,而且是卫国的俊杰。出发那天,他手持武器,威风凛凛,站在队伍的前列,为国君担当先锋。二章写妻子刻骨思念。自从丈夫出征东方,她的头发乱如飞蓬。难道是没有发油洗头?是因为丈夫不在身边,为谁而修饰打扮?三章写妻子盼夫早归。下雨吧,下雨吧,可是偏偏升起一轮红日。诗以此兴比妇人原本盼夫早归,然而至今杳无音讯。每当她思念丈夫,便觉得心苦而头痛。四章写妻子忧思难除。哪里可得到忘忧草?把它种在北堂上。每当她思念丈夫,就使她心头疼痛。
 此诗在艺术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取材典型。诗中写妇人无心修容的细节,就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二是比喻新奇。诗以“飞蓬”比喻妇人头发纷乱,以“其雨”而“出日”比喻妇人盼夫而不归,就很生动而贴切。
 《诗序》说:“刺时也。”此说含混,因为诗中毫无讽刺的意味。此外,对诗中个别词语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王前驱”之“王”,《郑笺》说:“卫宣公之时,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准此,“王”指周天子。其实当时诸侯在国内也可称王,如《北门》“王事适我”之“王”即是。“甘心首疾”之“甘心”,余冠英《诗经选》训作“心甘情愿”似欠确切。陈奂《传疏》说:“快意谓之甘心,忧念之思,满足于心,亦谓之甘心。”此训正确。“甘心首疾”即“甘心疾首”,意谓“使心苦,使头痛”。
 


《伯兮》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伯兮》

 伯兮朅兮,我的哥啊多英勇,


邦之桀兮。在咱卫国数英雄。


伯也执殳,我哥手上拿殳杖,


为王前驱。为王打仗做先锋。


自伯之东,打从我哥东方去,


首如飞蓬。我的头发乱蓬蓬。


岂无膏沐,香油、香膏哪缺少,


谁适为容! 叫我为谁来美容!


其雨其雨,好像天天盼下雨,


杲杲出日。天天太阳像火盆。


愿言思伯,一心只把哥来想,


甘心首疾。哪怕想得脑袋疼。


焉得谖草? 哪儿去找忘忧草?


言树之背。为我移到北堂栽。


愿言思伯,一心只把哥来想,


使我心痗。病到心头化不开。


(采用余冠英译诗)



[注释] ①朅(qie):健壮威武的样子。②殳(shu):古代兵器,长一丈二尺,竹质或木质。③蓬:草名。枝叶易折,随风飞旋,故称“飞蓬”。④膏沐:润头发的油膏。⑤适(di):悦,乐意。⑥杲(gao)杲:明亮的样子。⑦愿言:愿然,沉思的样子。⑧痗(mei):病。



[赏析] “伯兮!”这是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呼唤。年轻的女主人公依恋英俊而又勇武的丈夫,不愿离开他。可是他却走了,一去就是那么长的时间,怎不叫人日夜思念哩! 诗歌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述思夫的情怀,其中还有“刺时”的命意。《毛传》说:“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孔颖达的《正义》说得更为具体:“卫宣公之时,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伯也。为王前驱久,故家人思之。”这话是可信的。无情的战争使多少年轻的夫妇分离,甚至永远不能再聚,这是历史上绵延不绝的悲剧。“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岂只发生在一时一处!


但这首诗的格调并不低沉。首章表现的就是一种昂扬的自豪情绪:“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伯,或者就是女主人公丈夫的名字。她一边呼唤,一边通过想象在心里描绘丈夫出征时的身姿:手里拿着丈二长殳,走在队伍的前面,那样的神情和气度,简直无与伦比。这是女主人公引以自豪的,也是她思念殷切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钦佩他,势必更加爱他,对他爱得深,思念之情也就不能暂已。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描述思念之情质朴而又深沉。无论是语言还是它所显示的形象都不超出常人知识的范围,但又饶有层次,引导你去探索、去品味其中包含着的情意美。例如开头的“自”字就有着丰富的蕴涵:打从丈夫东征那天起,多情的少妇就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如今离别已久,痛苦自然更加深重。这里包含时间推移和痛苦日增的过程。“多少事,欲说还休。”不说出来,反而比全说出来的深厚,有嚼头。“留有余地”无疑是文学、尤其是诗歌的一大特征。但是文学还有另一特征,就是“显示”,借助形象来表情达意。离怀别绪是一种内心活动,尽管它是人之常情,却各有各的体验,各有各的特色,不示以形象,别人就不可能有具体的、亲切的感受。“首如飞蓬”就是绝妙的形象。“女为悦己者容”,而今“悦己者”已经离去,哪有心思去梳妆打扮哩! 这样日复一日,头发就像蓬草一样的杂乱。“飞”字是动态的示现,乱发临风,愈见其乱。说实在的,“首如飞蓬”本身并不美,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只有联系上句,才构成美的意象,因为它表达的是执著深沉的爱,这在夫妇之间是最可宝贵的。“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是补充笔墨,它有双重作用:一者与前章“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相呼应,说明这个家庭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地位; 一者借以烘托女主人公思念之殷切。她正值爱美年华,有膏沐而不施,心境是何等恶劣! 这些不直接陈述,而用反问句表达出来,有效地显示了人物情绪的激动,突出其空虚索寞的境况和追思不已的情怀。这段描述表现力极强,因而对后世影响深远。李清照的词作名篇《凤凰台上忆吹箫》开头就采用类似的手法表述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陈设极为富丽,但奈何“离怀别苦”,所以被也懒得铺,头也懒得梳,宝奁(梳妆匣)也懒得去拂拭,更无心去施用里面的膏沐了。它重复渲染,以丰赡示深沉,与这篇的以质朴示深沉相比,难度似乎要小一些,当然,日趋细腻乃是文学发展之必然,亦无可规避。


别离固然痛苦,重聚的希望迟迟不能实现尤其使人难堪,第三章诉说的就是这样的心态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仍然寓情思于物象之中。首句用复沓的方式突出期望的殷切。独守空闺,孤寂难奈,又怕丈夫遭逢不测,因而时常伫立门前,搜寻他的身影,就像久旱望云霾那样。可总是事与愿违,天上没有云霾,更加没有甘霖,只有炎炎烈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如五雷轰顶,使人头痛欲裂。“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直抒胸臆,进一步表明女主人公爱情的坚贞。


末章继续抒发思念之苦,但故作缓和语。从表达的方法看,它是先纵后收,高潮出现之后逐渐低落的波浪;而从表达的效果看,这种回旋的态势,越发显出涵蕴的深厚,同时呈现优美的韵律,诱使人深入体味那悠悠不尽的情思。“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萱)草又名忘忧草,把它种植在房屋的北面,朝夕相对(古时主妇住在朝北的房子里),或者可以排解忧伤。但这不过是幻想而已,“焉”字就透露了个中的消息。真正能使人忘忧的谖草是无法得到的,因而由思念引发的忧伤没完没了,“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二句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无法摆脱的境况。


这首诗描述坚贞的爱情带有普遍性,它使人联想起许许多多有关“望夫山”、“望夫石”的传说,听到它们,或者望见那山那石,便会肃然起敬,同时引发深沉的感慨。“征骨化为尘,柔肌化为石。高山共苍苍,流水望脉脉。青云卷为发,缺月低照额。千古遗恨深,终不见车轭。”宋代诗人梅尧臣笔下的《望夫石》简直就是这首诗的续篇。坚贞的爱情是永存的,就像青山不老,碧水长流。


因爱夫而夸夫,这样的感情表现方式也带有普遍性。汉代诗歌如《陌上桑》中的女主人公罗敷面对太守的调戏,从容诉说丈夫的才能和相貌如何出众。唐代诗人张籍的《节妇吟》也有类似的描述。这类诗篇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柔而刚。夸夫,反复表现自己对丈夫忠贞不移,这是刚;而抒发感情如蚕之吐丝,缠绵不绝,显得委婉深沉,这是柔。以柔示刚,刚柔兼济的好处是多层次多变化,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这首诗的四章构成四个大的层次,层层递进,杂以起落变化,其间又有小的层次,小的起落变化(如“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赋比兴的手法穿插运用,于错综中见整饬,结构的匠心和表达的功力都相当高妙,在古今情诗中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学习它,研讨它,或许有助于把当代言情诗歌的创作引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古代爱情诗词《》伯兮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伯兮

 

诗经·卫风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 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中国诗歌史上,以丈夫征战、妇女思念为题材的诗词名篇,数以千计,源远流长,《伯兮》则可视为发端,它对汉魏以后的思妇诗产生过重要影响。
 诗分四章,全是思妇发自内心的吟唱。首章思妇满怀自豪感,赞美丈夫身材雄壮,气概非凡,英武善战,是邦国之猛士,军旅之先锋,正披坚执锐,远征异乡,为王爷建功立业。低吟声中,洋溢着热烈的情爱和浪漫的幻想色彩。这里,“伯”指思妇之夫,“朅”为威武之貌,“桀”是英杰之意,“殳”泛指兵器。此章着力描摹丈夫形象,而其形象愈高大英勇,就愈会在思妇心中引起强烈的思念之情,便愈能弯弓蓄势,为下三章所倾诉的忧愁、苦闷、痛苦作铺垫。
 第二章情感顿转,思妇通过独白,吐露出蕴藏心底的苦闷和怨愁:自从你到了东方,我早已懒得洗梳、打扮,纷乱的头发如同野地蓬草,不堪入目;是缺少洗发、护发的膏脂吗?不,是因为离开你,我再也无心思来修饰自己。这是一种被战争扭曲的特殊情态。战争无情,分离的痛苦更是多方面的,但诗歌并未过多铺陈,只是选取了“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这一极为生动、形象的细节,展示了思妇扭曲、苦恼的心态和“女为悦己者容”的爱情忠贞观。读到此处,无不感受到摇撼心神的悲伤。这一细节选取得如此典型、传神,以至千古传响,后世诗人也从中脱化出许多诗句,如“自从别君来,不复著绫罗。画眉不注口,施朱当奈何”(晋乐府诗《清商曲辞·攀杨枝》),“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杜甫《新婚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等。当然,这些诗词已完全文人化,显得纤丽、委婉。
 第三章采用比兴手法,将思妇胸中郁积的痛苦、压抑的烦闷,一泻而出:老天爷,你为什么和我做对,渴望下雨,却偏偏照耀着明亮的太阳;为什么一切都与愿违,日夜思念心上人,却偏偏总是音讯渺茫,我怎能不心烦意乱、头痛欲裂?但不论怎样痛苦,也要把你刻骨铭心地思念。这里,情感形成高潮,思妇坦诚、热烈的爱情已达到不顾一切的程度。“其雨其雨,杲杲出日”两句,比喻巧妙,将思妇焦急、烦躁的心情形象地表现出来。朱熹评曰:“冀其将雨,而杲然日出,以比望其君子之归而不归也。”(《诗集传》)非常确切。
 末章进一步深化了思妇的思念之情,并转换了表现角度:哪里去寻找忘忧的萱草? 把它种植在北堂阶下,寄托自己的思情。可忘忧草无处可寻,痛苦的思念强压胸间,成了无法化解的心病。这里,“谖”同“萱”音,指忘忧草;“背”即为“北”;“”,毛亨考证为“病也”。此刻,思妇那种一泻无遗的情感波涛力图寻找一种寄托,平息下来,排遣开去,但这只是可怜的幻想。忘忧草不可能找到,只要战争不停止,丈夫兵役仍将继续下去,非但无法归来团聚,而且性命难全“使我心𤸚”一句,分量难以掂量,里面不仅仅是分离的悲伤和痛苦,还蕴含着隐隐的担忧和对战争、兵役的怨恨。悲哀之中透出一丝难以觉察的、无可奈何的绝望。
 这首诗言浅意深,语直情真,其结构方式是层层深入,各章句式富于变化,有异于《诗经》大部分民歌那种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结构特点。不过作为思妇诗的发端,《伯兮》给后世的最大启发乃是善于运用托物寄情手法,将无形的、抽象的情感,寓于具体事件、细节的刻画之中,化为可睹可触的形象,以引起读者强烈的审美感受,如“首如飞蓬”、“焉得谖草”等都达到了这样的艺术效果,后人受益匪浅。

《诗经》之《伯兮》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伯兮

 〔原文〕
 伯兮朅兮,(韩朅作偈。)
 邦之桀兮。(韩桀作杰。)
 伯也执殳,
 为王前驱。
 (朅、桀,祭部; 殳、驱,侯部。)
 自伯之东,
 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
 (东、蓬、容,东部。)
 其雨其雨,
 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
 甘心首疾。
 (日、疾,脂部。)
 焉得谖草?(韩谖亦作谊。)
 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
 使我心痗。
 (背、痗,脂部。)
 〔译文〕
 哥啊好英武,国中最杰出。手里拿着殳,为王做前驱。
 自哥去东征,无心梳头乱蓬蓬。不是没有脂和粉,为谁打扮为谁美容。
 盼哥好像久旱盼下雨,可总是遇上大晴天。心里想念哥,想得头痛也情愿。
 忘忧谖草哪里有?找来种在堂屋后。心里想念哥,痛在头上苦在心。
 〔评介〕
 《伯兮》四章,章四句。这是一篇抒情诗。丈夫久役不归,妻子怀念所唱。《诗序》:“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又郑《笺》说是卫宣公时的作品,当时蔡人、卫人、陈人从周王伐郑,诗即为此事而作。诗中写的是一个王侯武士。全诗四章。首章夸夫。说她丈夫身材高大,手执丈二长矛,担任着先锋官,相貌堂堂,地位显赫。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夸奖其丈夫地位高,人品好时曰:“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正是师从于此诗。二章写怀念甚苦。“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以无心打扮而写思念之深,为历代作家所效法。晋豫让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杜甫《新婚别》:“罗襦不复施,对镜洗红妆。”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章说:“宛然闺阁中语,汉魏诗多袭此调。”三章写思伯难忘而痛苦。宁可为思念丈夫到头痛的地步。二、三章中重叠“愿言思伯”一句,起了加深情感的作用。“其雨其雨,杲杲出日”二句,朱熹《诗集传》卷三:“其者,冀其将然之辞,冀其将雨,而杲然日出,以此望其君子之归而不归也。”真所谓:“为情日憔悴,为情甘苦辛。”末章言思伯而难忘,想以谖草解忧。可哪里有这种忘忧草呢!其实这也是不能忘忧的一种曲折表达方法。何焯《义门读书记》:“谖,忘也。借以托意,非此草果能忘忧也。”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章曰: “奇想。”
 这篇《伯兮》,其内容积极,艺术手法高明,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对后世的闺怨、宫怨诗的创作更有着深远的影响。今人袁梅《诗经译注》评此诗时说: “本诗四章,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女子思夫之切。首章夸夫,设下伏笔;二章写思夫情苦而不容饰;三章又进一层,写出疾首苦况;末章达到高潮,写出她本想借谖草以忘忧,可是又不忍忘,不能忘。于是便断然唱出:“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从不容饰、想得头疼再到想得成了心病,步步深化,层层递进,委曲动人,感人至深。

《诗经》-《伯兮》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 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 使我心痗!

 这首诗以一个居家妇女的口吻,吐诉了对出征未归丈夫深切的思念,写得语直情浓,辞浅意美,可以说是我国思妇诗之发端。
 这首诗撼人的艺术力量来源于深刻而逼真地写出了思妇细腻而微妙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对丈夫深厚而忠贞的感情。
 以丈夫形象之美,显示自己思念之深。诗的首章思妇夸赞丈夫:“伯兮朅兮, 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 为王前驱。”她的丈夫身材魁梧, 相貌堂堂,武艺高强,地位显赫。这一方而反映了当时人的审美观念,就外形言,以壮硕、高大为美; 就气质言,以勇武、刚强为美; 就性格言,以能征、善斗为美。《郑风·叔于田》:“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这里猎人兼武士,是既勇敢又漂亮。《齐风·卢令令》:“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通拳,喻勇壮)”;“卢重, 其人美且偲 (谓才智)”。 把美的外形和美的素质联系在一起。《周南·兔罝》之“赳赳武夫”可为“公侯干城”。《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美。公孙硕肤,赤鸟几几。”竟以大腹长胡的肥狼来“美”公孙。《伯兮》中的征夫,身高力大,手执丈二长矛,担任着先锋官,这正是伟男子的形象,也无怪乎他的妻子要苦苦思念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夫妇情深。由于妻子对丈夫相爱情深,分别时久,会面不易,因而思念也就焦灼,在她心目中浮现出的丈夫形象,也就伟岸光采。她的夸夫,不同于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夸耀丈夫地位高、人品好,那是一种对付使君的手段; 也不同于唐代张籍《节妇吟》 中对“良人执戟明光里”的颂扬,那是拒绝军阀李师道聘用的巧妙方法。《伯兮》中的夸夫,相当于杜甫的《月夜》中对妻子形象的描绘。杜甫被安史之乱的叛军掳至长安,他寄居在鄜州的妻子儿女的状况是“妻子衣百结”、“垢腻脚不袜”(《北征》)。可是杜甫想象妻子的形象却是“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这正是“语丽情悲” (王嗣奭: 《杜臆》)。 想象丈夫愈美,愈显得夫妻情笃,也愈显得自己孤栖。
 以自己形象之“丑”,显示自己思念之苦。“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蓬首垢面并不是美妙的外形,可是作者接叙其原:“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不事修饰是无心修饰; 无心修饰,是无人赏识。俗云“女为悦己者容”,正因为一心思念着丈夫,茶不思饭不想,也就无心梳妆; 既然丈夫不能回来,又为谁打扮呢! 她的情态越是慵懒,说明她的心思越是专一,爱情越是忠贞。《自兮》中思妇的这种心情带有普遍性,因而后世思妇之作,常踵其祖武,采用其法。魏的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情诗》:“君行殊不返,我饰为谁荣。”晋乐府诗《清商曲辞·攀杨枝》:“自从别君来,不复著绫罗。画眉不注口,施朱当奈何。”刘宋孝武帝《拟徐干》:“自君之出矣,金翠暗无精。思君如日月,回还昼夜生。”鲍令晖 《题书后寄行人》:“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砧杵夜不发,高门昼常关。”唐代雍裕之《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相传唐代郎大家宋氏的《长相思》也写道:“长相思,久离别。关山阻,风烟绝。台上镜文销,袖中书字灭。不见君形影,何曾有欢悦。”而太原女子的《寄欧阳瞻》则变化方式,意念实一:“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识旧来云髻样,为奴开取金缕箱。”正由于《伯兮》中思妇的情怀具有典型性,加之在文学史上出现得最早,影响又大,也就为后世之作所袭用。
 以想象境界之好,显示自己思念之坚。诗的第三、四两章,表示自己怀念丈夫,矢志不移。“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朱熹说:“其者,冀其将然之辞。冀其将雨,而杲然日出,以比望其君子之归而不归也。”(《诗集传》卷三) 满怀希望,而事与愿违,使她失望。事与愿的差距愈大,则她的失望也愈大。“杲杲出日”为明丽景象,和思妇黯然神伤相对照,益发显得她焦虑难忍。在极化她思念痛苦的基础上,诗人没有发生怨言,也未自宽自解,而是以苦为乐,以忧为快,“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宁可为思念丈夫到头痛的地步,也不愿改变自己的心志。诗的末章又从另一个角度表现这种意思。希望有能使人忘忧的谖草,种植在北堂之前,可是又哪儿来这种忘忧草呢! 既然无法解忧,那为了思念丈夫,就是想出了心病,也是心甘情愿的。第三章与第四章的共同之点,在于她希望改变夫妻分离的状态,但客观上却不得相会。既不能相会,就不改变初衷。都是先从愿望说,再以现实言,最后归结到执着的思念。文情擒纵自如,腾挪有致。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三章寄希望于丈夫归来而解忧,第四章则想自我解脱,而两者的结果都是失望,丈夫不得回来,自己也无法疗忧,于是感情便步步递进:“甘心首疾”到“使我心痗”。“其雨其雨, 杲杲出日”表现了主观愿望与现实的矛盾, 是渴望丈夫回来的心情的反映。“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则是明知丈夫不得回还,想以物疗忧,这也是不能忘忧的一种曲折表达方法。杜甫诗“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大麦行》)、“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蚕谷行》),白居易“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新制布裘》) 即与此法相类。“焉得” (或“安得”) 的一种愿望和“无得”的实际对照,欲抑先扬,欲擒故纵,比平铺直叙的渲染或夸饰,感人力量更为强烈。
 综上述可见,《伯兮》中的思妇是个不大不小的武官的妻子。她的丈夫担任着“为王前驱”的职务,她平时有着“膏沐”的条件,居处有着“北堂”(“背”) 的房舍。因而它和那些完全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思念服役的丈夫的作品就有所不同。《王风·君子于役》中的妇女,她的生活内容与思想感情另具风味:“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如之何勿思?”她的丈夫是个普通的役夫,她见鸡安栖于埘,羊牛晚归,触动了丈夫“胡不归”的情思,自然质朴,诚挚感人。但是,《伯兮》产生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社会的每一个人和农业生产关系比较密切,因而《伯兮》中的思妇和后世的贵族妇女的生活状态、思想情趣还是有区别的,《伯兮》刚健清新的风味仍然闪耀着民歌的光采。和《伯兮》的题材、主旨相似的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就有着明显的差异。《伯兮》率直而李词委婉。《伯兮》中迳言“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李词则“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
 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情隐而辞微。《伯兮》简约而李词绵密。《伯兮》叙愁怀思绪,只以“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一语概之,李词则层层铺叙:“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狮形铜炉中的香早巳燃尽,仍无心添加; 锦被乱摊,仍不想理好; 起身了,也懒得梳头,无心修饰,任镜台、奁合上积满灰尘。《伯兮》清新而李词纤绣。《伯兮》中所写“杲日”、“谖草”等全系生活中的自然物,喷吐着自然的气息,而李词中所写的陈设很是典雅,所用的物品很是豪华,所过的生活很是悠闲,流露着富贵景象。由此可见,李清照的词虽然源出《伯兮》,但因其身份、生活、情境与《伯兮》中的思妇有别,其辞也就异味别趣。但由此亦可窥见,《伯兮》作为我国见诸文字的最早的闺怨诗,其积极的思想内容,高妙的艺术手段,对后世的闺怨、宫怨诗创作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今天的读者说来,仍有其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伯兮

伯兮

〔原文〕
伯兮朅兮,(韩朅作偈。)
邦之桀兮。(韩桀作杰。)
伯也执殳,
为王前驱。
(朅、桀,祭部; 殳、驱,侯部。)
自伯之东,
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
(东、蓬、容,东部。)
其雨其雨,
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
甘心首疾。
(日、疾,脂部。)
焉得谖草?(韩谖亦作谊。)
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
使我心痗。
(背、痗,脂部。)
〔译文〕
哥啊好英武,国中最杰出。手里拿着殳,为王做前驱。
自哥去东征,无心梳头乱蓬蓬。不是没有脂和粉,为谁打扮为谁美容。
盼哥好像久旱盼下雨,可总是遇上大晴天。心里想念哥,想得头痛也情愿。
忘忧谖草哪里有?找来种在堂屋后。心里想念哥,痛在头上苦在心。
〔评介〕
《伯兮》四章,章四句。这是一篇抒情诗。丈夫久役不归,妻子怀念所唱。《诗序》:“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又郑《笺》说是卫宣公时的作品,当时蔡人、卫人、陈人从周王伐郑,诗即为此事而作。诗中写的是一个王侯武士。全诗四章。首章夸夫。说她丈夫身材高大,手执丈二长矛,担任着先锋官,相貌堂堂,地位显赫。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夸奖其丈夫地位高,人品好时曰:“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正是师从于此诗。二章写怀念甚苦。“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以无心打扮而写思念之深,为历代作家所效法。晋豫让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杜甫《新婚别》:“罗襦不复施,对镜洗红妆。”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章说:“宛然闺阁中语,汉魏诗多袭此调。”三章写思伯难忘而痛苦。宁可为思念丈夫到头痛的地步。二、三章中重叠“愿言思伯”一句,起了加深情感的作用。“其雨其雨,杲杲出日”二句,朱熹《诗集传》卷三:“其者,冀其将然之辞,冀其将雨,而杲然日出,以此望其君子之归而不归也。”真所谓:“为情日憔悴,为情甘苦辛。”末章言思伯而难忘,想以谖草解忧。可哪里有这种忘忧草呢!其实这也是不能忘忧的一种曲折表达方法。何焯《义门读书记》:“谖,忘也。借以托意,非此草果能忘忧也。”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章曰: “奇想。”
这篇《伯兮》,其内容积极,艺术手法高明,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对后世的闺怨、宫怨诗的创作更有着深远的影响。今人袁梅《诗经译注》评此诗时说: “本诗四章,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女子思夫之切。首章夸夫,设下伏笔;二章写思夫情苦而不容饰;三章又进一层,写出疾首苦况;末章达到高潮,写出她本想借谖草以忘忧,可是又不忍忘,不能忘。于是便断然唱出:“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从不容饰、想得头疼再到想得成了心病,步步深化,层层递进,委曲动人,感人至深。

☚ 河广   有狐 ☛

伯兮

《诗·卫风》篇名。写女子怀念远征的丈夫。《诗序》称为讽刺时政之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