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伦理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伦理学lún lǐ xué

研究道德的起源、发展、人的行为准则和人与人之间义务的学说。1899年梁启超《变法通议》:“外国伦理学之书其不可不读明矣。”1899年丁鸿臣《游历日本视察兵制学制日记》上卷:“其教之宗旨,则以伦理学端其心志,体操学练其胆力。”1903年关庚麟《日本学校图论》:“教科用书目表: ……伦理类: ……《伦理学教科书》,井上哲次郎。”

伦理学

伦理学

关于道德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从总体上系统地研究各种道德现象,并从哲学的高度去揭示道德的本质、职能及其各方面规律的理论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伦理学,是以善恶、义务、行为准则、人生目的和价值等范畴、概念体系来反映、表现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人类用来改造和完善自身的科学之一。伦理学着重研究人们的心灵、行为品性和相互关系的更新和发展,即人们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相互关系的改善。研究的主要问题:
❶道德的本源和发展变化;
❷道德的最高原则;
❸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
❹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
❺人生观和道德理想;
❻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的本质和最高原则问题,即道德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伦理学的发展中,从体系结构的特征和研究方法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记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理论伦理学。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从奴隶社会开始形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建立了伦理学理论体系,划分出人的德行的学说。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相继成书的《论语》、《孟子》等书,它是具有东方文化特点的系统的伦理学著作。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封建时代产生了宗教伦理学,在资本主义时代形成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哲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创立,标志着伦理学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妇女劳动保护   妇女伦理学 ☛

伦理学

(一)亦称道德哲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学说,是道德思想、道德观点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在西方,这门学科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创造了“Ethika”一词用于指称关于道德品性的学问。这个词在英文中就演变为“Ethics”。日本人在翻译英语“Ethics”一词时,借用中文译成“伦理学”。在中文中,“伦”字有类别、辈份、秩序、等级等意思;“理”则是“治玉”,引申为条理清晰、有条有理的意思。“伦”和“理”合用,便有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关系应遵循不同的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的含义,这和亚里士多德创立的“Ethika”一词所指的含义基本相同。所以,从清代末年开始,我国学者研究关于道德的学问就一直沿用了日本人翻译时使用的“伦理学”这个词。人类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从整个伦理思想史看,主要有四种不同的发展形式:1.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思想传统,大体上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主要内容,重视个人品德修养,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2.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西方的伦理思想,形成了以强调个人幸福即人的至善为特点的伦理思想传统;3.古代埃及和印度的伦理思想,它以探讨人生意义和人的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并往往与宗教相结合,得到宗教势力的有力支持;4.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普列汉诺夫、列宁等加以发展的,在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运用唯物史观揭示道德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阶级性,强调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无产阶级的道德理论,是为推翻旧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服务的。上述各种伦理学说自身的演变和相互间的吸取与排斥,一般会涉及下列问题:道德的起源、本质、结构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道德人格的培养等。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必然牵涉到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一般认为,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或核心问题。伦理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早期是哲学的一个部分,之后成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最后脱离哲学而相对独立。哲学是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一定的世界观、历史观对一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学说有着直接的制约和指导作用。伦理学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也有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伦理学研究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全部道德现象,而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只涉及道德现象的一部分,而且它们着眼的角度也不同,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是品德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某些客观规律;社会学关注的是社会道德风貌、风俗习惯以及婚姻、家庭中的许多道德问题;心理学研究人们产生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问题;美学涉及的则是人的行为和心灵的崇高。20世纪以来,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科学技术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伦理学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首先形式主义盛行。像直觉主义、新实证主义等被称之为“元伦理学”的学派,在把事实与价值、科学知识与道德绝对对立的前提下,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道德语言,即对道德概念的意义和进行道德判断的方法作逻辑分析,排斥实际的道德内容,从而使伦理学陷入形式主义。其次,非理性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为存在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实用主义等伦理学流派所具有。它们否定理性认识道德的能力,否认道德的普遍规律和评价行为的客观标准,推崇直觉、意志、无意识、个人心理体验等非理性的心理活动,把这些非理性的心理活动看作道德的基础,看成判断和理解道德现象的方式、方法。第三,相对主义潮流。相对主义者从道德现象的差异性出发,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统一的道德标准,一切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每个人只能从他自己的实际处境和内心意愿着眼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和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因而否认建立道德规范体系的任何可能性。感情主义、存在主义、基督教“境遇伦理学”等,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相对主义的色彩。但自70年代以来,它们的影响相对减弱,尤其元伦理学的影响急剧下降,人们对这种不能指导行动的空洞理论日益不满。近年来西方伦理学界广泛讨论和研究了平等和正义、个人道德责任、社会政治、外交政策、战争、经济与生态等方面的道德理论问题;也有大量文章、书籍讨论医疗、流产、性道德以及其他应用伦理学方面的问题。伦理学是一门有着广阔前途的学科。伦理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出现如下特点:1.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在分化和综合、对立和融通中更加成熟与科学化。2.伦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不断丰富。3.伦理学的社会价值不断提高,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广泛的实用性。整个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伦理学在总的趋势上必然向着统一、综合的方向发展。社会的进步,无疑会促进个人的进步,人们在体力和智力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将产生在道德上发展自身的需要。科学的伦理学,正是在引导和帮助人们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崇高的道德境界,造就完善的道德人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书名。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著。全名为《用几何学方法作论证的伦理学》。该书是用几何学的方法论述的,即先提出定义和公理,然后加以证明,继而作出进一步演绎。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神”,阐述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认为自然或神是唯一的实体,思维和广延是它的两个属性,一切物理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实体属性表现出的样式。第二部分“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主要阐明唯理论的认识论。它把知识分为“意见或哲学”、“理性”和“直观知识”等三种成份。第三部分“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第四部分“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论述了人的情感的产生和性质。它把情感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并认为被动的情感是与“意见或想象”相联系的,人在被动情感的支配下,就处于一种被奴役的状态;主动的情感就是对上帝或神的爱,是与“理性”与“直观知识”相联系的,它可以克服被动情感,使人摆脱受奴役的状态。第五部分“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集中地论述了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特别是伦理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其途径,这就是在理性指导下认识事物的必然和规律,认识人的本质,通过理智克制被动情感对人的奴役,达到至善和自由。《伦理学》是一部阐述斯宾诺莎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著作,包含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在西方伦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中译本由贺麟翻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9月出版。
(三)书名。日本近代著名伦理学家和辻哲郎的主要代表作。初版时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在后来的《和辻哲郎全集》中被归纳为上、下两卷)。上卷1937年出版,中卷1942年出版,下卷1949年出版。和辻在1934年7月发表的《作为人学的伦理学》论文中已经体现出本书的基本构想。本书从日常的经验世界出发,运用西洋哲学范畴,把由日本和中国伦理的主要成份所组成的传统的东方伦理逻辑化,从而在基于人与人、人与家族、人与社会的本质关系方面,形成了一个日本近代伦理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日本伦理体系。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日本近代伦理思想发展到了最高的顶点。此书上卷包括“序言”、第一章“人存在的基本结构”和第二章“人存在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可称为“原理论”。此卷首先论述了和辻伦理学的出发点是日常事实。认为人在日常生活中被种种人际关系赋予各种“角色”,人不能达到存在哲学所说的那种超越经验世界的现存在的本然应有状态,人的真正的应有样态不能在纯粹个人中寻求。因而,伦理学只能建立在日常事实的基础上。接着对人存在的基本结构展开了论述。认为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既不是纯粹的个体,也不只是社会。人具有双重属性,即个体性和全体性。个体性和全体性处于相互否定的关系中,全体性优于个体性。在此基础上,进而阐明了人存在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从现象形态上看,时间性意味着“历史性”,空间性意味着“风土性”。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信赖和诚实。中卷即第三章:人伦组织。作者深受黑格尔《法哲学》中关于“人伦体系”的考察方法的影响,认为人伦组织经过一个从家庭、亲戚这样的边缘共同体到地缘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直至国家的发展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从个人的、封闭的关系逐渐地提高到公共的关系。在国家这一人伦组织中,公共关系达到了顶点。国家是“人伦组织的人伦组织”,是包容一切人际关系的最大的最高层次的全体性即绝对的全体性。下卷包括第四章“人存在的历史性和风土性结构”和第五章“国民‘应当’的问题”。主要论述了世界史上诸国民的业绩。书中把世界史分为三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世界上只有埃及和米索不达米亚两大文明,其他地区尚处于未开化状态;第二个时期指世界宗教和高度文明在欧亚大陆出现的时代;第三个时期是指从伊斯兰教世界的出现到现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书中还把在世界史上建立了业绩的人们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以印度人和中国人为代表的“季节风人”,具有受容性和忍从性;以阿拉伯人和非洲人为代表的“沙漠人”,具有能动性和战斗性;以希腊人和欧洲人为代表的“牧场人”,具有自发性和合理性;日本人属于特殊的“季节风人”,既有受容性和忍从性,又有激情和战斗性;“开拓者的人”,不但有沙漠人所具有战斗的能动性,又有季节风人所具有的受容性;“草原的人”则把战斗性和忍从性融于一身。书中认为,历史新阶段的开辟,只能依靠沙漠人或具备沙漠人的战斗能动性的民族。书中还论述了现代的日本在世界史上的地位以及国民的应当行为。认为,在现代,无论是伊斯兰教,还是近代的基督教,都丧失了人伦的活力。把世界诸国民从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统治体制下解放出来,恢复各民族国家的绝对性这一历史使命,落在了日本国家的“肩上”。因为近代日本国家是实现、完成了“人伦理法”的神圣国家。所以日本国民应当很好认识自身的性格,充分地发挥其独自的个性,同时还应大胆地吸取沙漠人的能动性和牧场人的合理性,积极参与世界史的形成。
(四)书名。罗国杰主编。1989年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1982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重写本。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面对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后的中国社会道德领域的新情况,本书在充分吸收当代伦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在体系上,本书注重伦理学理论部分与规范部分的结合。认为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伦理学的目的即在更广泛、更全面的意义上完善自我、完善他人、完善社会。在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上,强调对个人正当利益的保护,揭露和批判束缚个人、压抑个性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社会上的种种表现。本书还对八十年代中国伦理学界的重要争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伦理学

伦理学lnlixue

关于道德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称道德学、道德哲学或道德科学。是从总体上系统地研究各种道德现象,并从哲学的高度去揭示道德的本质、职能及其各方面规律的理论学科。“伦理”一词,在西方源于古希腊语ε′θos,在中国最早见于《礼记·乐记篇》。在词源意义上,“伦理”和道德既相通,又有不同。道德侧重指人们实际的道德行为和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伦理则侧重指这种行为和关系的道德和理论。作为社会科学的伦理学,是以善恶、义务、行为准则、人生目的和价值等范畴、概念体系,来反映、表现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目的。伦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道德的本源和发展变化,道德的最高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人生观和道德理想,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问题。在伦理学的发展中,从体系结构的特征和研究方法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记述(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理论伦理学或分析伦理学。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从奴隶社会开始形成。在封建时代产生了宗教伦理学,在资本主义时代形成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哲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创立,标志着伦理学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物理学革命   道德哲学 ☛
伦理学

伦理学Lunlixue

关于道德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称道德学、道德哲学或道德科学。它是从总体上系统地研究各种道德现象,并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去揭示道德的本质、功能及其各方面规律的理论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伦理学, 是以善恶、义务、行为准则、人生目的和价值等范畴、概念体系,来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目的。伦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道德的本源和发展变化,道德的最高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人生观和道德理想,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问题。在伦理学的发展中,从体系结构的特征和研究方法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记述(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理论伦理学或分析伦理学。
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从奴隶社会开始形成。在西方,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献中就表达了某些朴素的伦理思想, 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则是最早一部比较完整的伦理学著作。在中国,早在夏商的文献和文物中就记载了不少伦理思想, 而春秋战国时代相继成书的《论语》、《孟子》等,则是一些较早具有某种程度和系统性的伦理学著作。伦理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名目繁多的形式。例如,在封建时代产生了宗教伦理学,在资本主义时代形成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哲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创立, 标志着伦理学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 思想品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

道德百科全书/简明伦理学辞典/伦理学大辞典/世界伦理道德辞典/中国伦理大辞典/社会公德手册/人生道德伦理手册/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中国道德名言选粹/中国道德百家/职工职业道德手册

☚ 逻辑学大全   道德百科全书 ☛

伦理学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著。写于1663—1675年,1677年出版,共5章。本书批判了唯心主义神学目的论,认为宇宙间唯一的存在就是无限的实体(自然界),无数运动变化的个别事物是实体的样式,实体自身即是自身的原因,超自然的上帝是不存在的,广延和思想是实体的可知的两种属性。普遍必然性认识来自“理智的直观”,理性知识是可靠的。反对禁欲主义,但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只有认识了必然,才能摆脱情欲的驱使,获得自由。


伦理学

以道德为对象,研究道德起源和发展、道德本质和社会作用、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规范体系等问题的理论。其体系形态形成于奴隶社会。西方最早的代表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尼可马克伦理学》;中国较早的著作是春秋战国时成书的《论语》、《孟子》等。马克思主义以前,各种伦理学派都或多或少地为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或引起人们有益的思考;由于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剥削阶级利益基础的局限,在总体上,尚不具备科学形态。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道德现象,揭示道德与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批判继承历史上各派伦理思想,创立了科学的伦理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标志人类伦理思想发展的崭新阶段。


伦理学

斯宾诺莎著。见“哲学”中的“伦理学”。


伦理学

伦理学

伦理学

关于道德的起源、发展,人的行为准则和人与人之间的义务的学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美德分为伦理美德和理智美德两种。而把研究伦理美德,研究哪种性格、哪种风尚是完美的那门科学称之为伦理学。在中国古代,秦汉之际,形成了“伦理”这一概念,又产生了包含系统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和德育方法的一些论述。我国伦理学的内容长期同哲学、政治、礼仪和修身教育结合在一起,直到近代才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学从总体上都未达到科学的程度。只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正确揭示了道德的起源、本质、特性以及发展演变的规律,成为科学形态的伦理学。

☚ 道德   道德关系 ☛

伦理学

亦称“道德学”、“道德哲学”。研究人类社会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伦理学

伦理学

关于道德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亦称道德学或道德哲学。从总体上系统地研究各种道德现象,并从哲学的高度揭示道德的本质、功能和各方面规律的理论科学。“伦理”一词,在西方源于古希腊语ε′θos,在中国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乐记》。中文中“伦”指人与人的关系,“理”指道理和规则,“伦理”就是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在语源意义上,“伦理”和“道德”是相通的。伦理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善恶、正义和非正义、义务、良心、荣誉和耻辱等范畴体系,来反映、表现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目的,改造和完善人类自身,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改善人们的相互关系。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最根本问题。伦理学在奴隶社会开始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尼可马克伦理学》是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体系;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相继成书的《论语》、《孟子》等,是具有东方文化特点的系统的伦理学著作。伦理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名目繁多的学派。马克思以前的伦理学说,离开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来考察道德原则和规范,把它们说成是由上帝和神的意志、抽象的理性决定的,或由人的主观经验、人的自然本性决定的,把道德看成是超历史、超阶级、永恒不变的东西,在总体上未能达到科学的形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创立,标志着伦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 自发的唯物主义   伦理社会主义 ☛

伦理学

ethics

伦理学

伦理学lún lǐ xuéEthics

爱 [ài] love
常识 [chánɡ shí] common sense
诚意 [chénɡ yì] sincerity
耻 [chǐ] feeling/sense of shame
道德 [dào dé] moral
道德怀疑论 [dào dé huái yí lùn] moral scepticism
道德教育 [dào dé jiào yù] moral education
道德判断 [dào dé pàn duàn] moral judgement
道德生活 [dào dé shēnɡ huó] virtuous life
道德援助 [dào dé yuán zhù] moral assistance
道德哲学 [dào dé zhé xué] moral philosophy
道德制裁 [dào dé zhì cái] moral sanction
道德准则 [dào dé zhǔn zé] moral criterion
道义 [dào yì] moral principles
德 [dé] moral virtue/virtues
德行 [dé xínɡ] moral action
德性 [dé xìnɡ] character
德育 [dé yù] moral culture/education
风俗 [fēnɡ sú] custom
刚毅 [ɡānɡ yì] fortitude
恭敬之心 [ɡōnɡ jìnɡ zhī xīn] faculty of reverence
公道 [ɡōnɡ dào] equity
好意 [hǎo yì] good will
和 [hé] harmony
基本道德 [jī běn dào dé] cardinal virtues
兼爱 [jiān ài] love without distinction
见义勇为 [jiàn yì yǒnɡ wéi] moral courage
禁欲主义 [jìn yù zhǔ yì] asceticism
绝对命令 [jué duì mìnɡ lìnɡ] universal imperative
克己 [kè jǐ] temperance
宽容 [kuān rónɡ] charity
理性 [lǐ xìnɡ] reason
理性仁爱 [lǐ xìnɡ rén ài] rational benevolence
礼 [lǐ] politeness; etiquette; ceremony
廉 [lián] honesty
良能 [liánɡ nénɡ] natural instinct/skill
良心 [liánɡ xīn] conscience
良知 [liánɡ zhī] good conscience
伦理教化 [lún lǐ jiào huà] ethical culture
伦理学 [lún lǐ xué] ethics
明德 [mínɡ dé] illustrious virtue
品格 [pǐn ɡé] moral tone
平 [pínɡ] peace
仁 [rén] benevolence
人道主义者 [rén dào zhǔ yì zhě] humanitarian
人生观 [rén shēnɡ ɡuān] philosophy of life; moral outlook
善意 [shàn yì] good will
舍身 [shě shēn] self-sacrifice
是非之心 [shì fēi zhī xīn] moral faculty
私利 [sī lì] self-interest
无上命令 [wú shànɡ mìnɡ lìnɡ] categorical imperative
希望 [xī wànɡ] hope
习惯行为 [xí ɡuàn xínɡ wéi] habitual conduct
习俗 [xí sú] usages
孝 [xiào] filial piety
信(心) [xìn (xīn)] faith
行为 [xínɡ wéi] actions
义 [yì] justice; righteousness
因缘与自由 [yīn yuán yǔ zì yóu] causality and freedom
勇 [yǒnɡ] valour
责任 [zé rèn] duty
正心 [zhènɡ xīn] condition the mind in the right way
致良知 [zhì liánɡ zhī] carry out in good conscience
智 [zhì] intelligence; wisdom
智虑明达 [zhì lǜ mínɡ dá] prudence
忠 [zhōnɡ] loyalty
自爱 [zì ài] self-love
自保 [zì bǎo] self-preservation
自我压抑 [zì wǒ yā yì] self-constraint
尊严 [zūn yán] dignity

☚ 逻辑学   哲学观 ☛
0000005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