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伏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伏日 伏日此指三伏天中举行祭祀的节日。我国古代历法,以三伏为每年最热之时。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亦称终伏)。《汉书·郊祀志》:“秦德公作伏词。”注:“孟康曰:‘六月,伏日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师古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古代在三伏要举行一次祭祀,颇受重视。汉杨恽《报孙会宗书》云:“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其中“伏”即指伏祭。但伏日祭祀的具体时间已不可知,或云在初伏。古代伏日,贵家有饮酒、避署、敲冰取凉之风俗。欧阳修《渔家傲》词有云:“畏日亭亭残蕙炷,傍帘乳燕双飞去。碧盌敲冰倾玉处,朝与暮,故人风快凉轻度。”陈亮也有《水调歌头·和吴允成游灵洞韵》词云:“不论三伏,小住便觉凛生秋。” ☚ 端午 七夕 ☛ 伏日(一) 也叫“伏天”或“三伏”。三伏的总称,一年中最热的时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夏季 夏季夏(夏天;夏日;夏时;~序;夏月;夏令;夏节;夏景;~中;时~;九~;朱~;槐夏;长~;大~;阳~;纁~) 朱明 朱阳 朱律 朱火 热天 火天 炎天 炎节 炎月 槐序 火序 午季 暑天 暑月 长嬴 长赢 另见:热 炎热 ☚ 春季 秋季 ☛ 伏日 伏日中国传统节名。时间在农历六月初伏的第一天。后世亦有将夏至三伏 (初伏、中伏、末伏)通称为伏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宋代,人们称伏日为 “三伏节”。明代宫廷伏日,有戴蓖麻叶、吃长命菜 (马齿苋) 等习俗。 ☚ 端午 七夕 ☛ 伏日❶古代在三伏中行祭祀的一日。《汉书·东方朔传》:“伏日、诏赐从官肉。” 伏日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 (末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入伏时,东北民间有吃黄面饼和米面的习俗,并有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里头吃鸡蛋” 之说。一般所谓伏日,大约指的是初伏。杨恽 《报孙会宗书》: “田家作苦,岁时优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 ☚ 夏至 立秋 ☛ 伏日 伏日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艺文类聚》引《历忌释》:“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水,故至庚日必伏。庚者, 金故也。”《初学记》 引 《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 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伏日风俗,《四民月令》记有“初伏荐麦瓜于祖祢”;《荆楚岁时记》则载“伏日进汤饼, 名为辟恶”。 ☚ 伏 五祀 ☛ 伏日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 (末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入伏时,东北民间有吃黄面饼和米面的习俗,并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里头吃鸡蛋”之说。一般所谓伏日,大约指的是初伏。杨恽 《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优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 ☚ 夏至 立秋 ☛ 伏日 伏日亦称“伏天”。初伏(头伏)、中伏(二伏)与末伏(三伏)的总称。参见“三伏”条。 ☚ 尘卷风 自动气象站 ☛ 伏日也作“伏天”、“三伏”。《汉书》卷65《东方朔传》:“伏曰,诏赐从官肉”。又《郊祀志》上:“作伏祠”注云:“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伏日祭祀,也是古代一大节日,与腊日祭祀并称“伏腊”。《汉书·杨恽传》载汉时农家劳作辛苦。在一年中的“伏日”与“腊日”进行祭祀:“烹羊炰羔,斗酒自劳”。伏日祭祀,今已鲜见,作为一年中最热时期之代称,仍常用。其时上自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初伏,中经第四个庚日入中伏,下至立秋后第一个庚作末伏,统称“三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