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雀曲
元朝教坊大乐曲。世祖忽必烈在位时(1260—1294),命乐官石德闾(一称“硕德阊”)所制。白翎雀产于北方朔漠,善捕天鹅,颇受蒙古贵族珍爱,以名其曲。乐调始则雍容和缓,终则急躁繁促,且有怨悲孤嫠之意。盛行于元代,元末诗人张光弼作有 《白翎雀歌》 云: “……西河伶人火仉赤,能以丝声代禽臆。象牙指拨十三弦,宛转繁音哀且急。……变化春光指顾间,万蕊千花动弦索”。此处所指 “象牙指拨十三弦”,当即古筝。又有用于独奏者。杨维桢作 《白翎雀辞》,小序云:“朔客弹四弦,有 《白翎雀调》”。所指 “四弦”,当即琵琶或火不思之类的乐器。奏曲之时,又多伴有歌舞,“女真处子舞进觞,团衫鞶带分两傍。玉纤罗袖柘枝体,要与雀声相颉颃”。(张光弼诗) 十分优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