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Yī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及东平、山西之太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朝鲜、锡伯、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 《姓氏考略》 据 《三辅旧事》 注云: “尧初生,依伊侯长孺,因以为氏。”郑樵亦云: “(伊),即伊祁氏之后也。” ❷ 《姓氏考略》 又据《姓谱》 注云: “有莘氏女采桑伊川,故伊尹以邑为氏。”望出陈留、河南、山阳。 ❸或为鲜卑姓所改。郑樵注云:“伊娄氏改为伊氏。” 《姓氏考略》 据 《魏书·官氏志》 亦注: “拓跋邻以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❹清代高丽族亦有伊姓。原籍无考。《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❺锡伯族、满族之伊姓,皆为伊拉哩氏所改。后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伊”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及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伊yī❶此。指示代詞。揚雄《河東賦》:“伊年暮春,將瘞后土。” ❷助詞。用于句首。司馬相如《長門賦》:“伊予志之慢愚兮,懷貞慤之懽心。”趙壹《刺世疾邪賦》:“伊五帝之不同禮,三王亦又不同樂。”用于句中。張衡《西京賦》:“豈伊不虔思于天衢,豈伊不懷歸于枌榆。” ❸姓。揚雄《甘泉賦》:“乃搜逑索耦皋、伊之徒,冠倫魁能。”伊,伊尹。 ❹伊水。洛河支流,在河南省西部。張衡《東京賦》:“泝洛背河,左伊右。”蔡邕《述行賦》:“實熊耳之泉液兮,總伊與澗瀨。” 伊yī第二人称之辞,犹云君或你,与普通用如他字者异。陈瓘《蝶恋花》词《嘲志全长髭》:“莫向细君容易说,恐他嫌你将~摘。”上云你,下云伊,伊即你也。《范张鸡黍》剧三:“早知你病在膏肓,我可便舍性命将~救。”《马陵道》剧三:“我这里吐胆倾心说与~,难道你不解其中意。”《倩女离魂》剧二:“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同走天涯。”又:“比及你远赴京华,薄命妾为~牵挂。”《幽闺记》四:“你这般所为,你这般所为,恨不得啖~血肉寝~皮。”《小孙屠》戏文:“贱人,你自为娼妓,哥哥把~提携。”《张协状元》戏文:“我当初闭门不留~,你及第应是无分。”又:“你记得要来京里,卖头发把钱与~。”巾箱本《琵琶记》二十二:“你艰辛万千,是我耽~误~。”又三十:“你不信我,教~休说破,到此如何。”《花草粹编》三韦庄《谒金门》词:“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四印斋覆刻宋本《花间集》伊作君;由上所列各证推之,则伊亦即君也。以上均为你与伊互文。 伊 伊第二人称,犹云君或你。《范张鸡黍》剧三:“早知你病在膏肓,我可便舍性命将伊救。” ☚ 休务 价 ☛ 伊 《说文》:“伊,殷圣人阿衡也。”阿衡即伊尹。按,伊字古多用作助词和代词。《诗·邶风·谷风》:“伊余来塈。”《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通“蛜” yi [例一] 《诗·豳风·东山》:“伊威在室,蟏蛸在户。”伊威,当作“蛜蝛”,俗称鼠妇。伊通“蛜”。 [例二] 《尔雅·释虫》:“伊威,委黍。”郭注:“旧说鼠妇别名。” 伊,影母、脂部;蛜,影母、脂部。影母双声,脂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伊 伊yī(1)第二人称代词。如云“你”或“您”。汪元量《卜算子·河南送妓移居河西》:“我向河南来,伊向河西去。客里相逢只片时,无计留伊住。”(5—3340)福建士子《卜算子》:“伊道不忘人,伊却都忘了。我若无情似你时,瞒不得、桥头柳。” (5—3540) (2)第三人称代称。如云“他”。周必大《点绛唇·赴池阳郡会,坐中见梅花赋》:“莫待冬深,雪压风欺后。君知否?却嫌伊瘦,仍怕伊僝僽。”(3—1608)晁端礼《木兰花》:“归期,况春未老,过南园、尚及牡丹时。拚却栏边醉到,共伊插满头归。”(1—426) ☚ 衣带渐宽 伊行 ☛ 伊 伊yī❶此,这。《邶风·雄雉》一章:“我之怀矣,自诒伊阻。”毛《传》: “诒,遗。阻,难也。”郑《笺》:“怀,安也。伊当作繄,繄,犹是也。言君之行如是,我安其朝而不去,今从军旅,久役不得归,此自遗以是患难。”是,此。《小雅·小明》三章:“心之忧矣,自诒伊戚。”毛《传》: “戚,忧也。”郑《笺》:“诒,遗也。我冒乱世而仕,自遗此忧。”《左传宣二年》引诗作“自诒繄戚。”《鲁颂·泮水》二章:“载色载笑,匪怒伊教。”毛《传》:“载色载笑,色温润也。”郑《笺》:“僖公之至泮宫,和颜色而笑语,非有所怒,于是有所教化也。” ❷相当于判断词 “是”。《曹风·鸤鸠》二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笺》:“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孔《疏》:“彼善人君子执义如一者,其带维是丝为之。”《小雅·小弁》一章:“何辜于天,我罪伊何。”王引之《经传释词》:“伊,是也。”《周颂·良耜》一章:“载筐及筥,其饷伊黍。”郑《笺》:“筐、筥,所以盛黍也。丰年之时,虽贱者犹食黍。” ❸维,用于句首或句中,语助词,无实义。《郑风·溱洧》一章:“维士与女,伊其相谑。”《尔雅·释诂》: “伊,维也。”朱熹《集传》:“于是士女相与戏谑。”《大雅·文王有声》四章:“王公伊濯,维丰之垣。”毛《传》:“濯,大。”郑《笺》:“公,事也。文王述行大王王季之王业,其事益大,作邑于丰城之既成,又垣之立宫室。”《韩诗》曰:“濯,美也。”《周颂·我将》一章:“伊嘏文王,既右飨之。”郑《笺》:“受福曰嘏。维受福于文王,文王既右而飨之,言受而福之。” ❹有。《小雅·頍弁》一章:“岂伊异人,兄弟匪他。”王引之《经传释词》: “伊,有也。”郑《笺》:“此言王当所与宴者,岂有异人疏远乎?皆兄弟与王。无他,言至亲。” ❺动词,为。《大雅·文王有声》三章:“筑城伊淢,作丰伊匹。”毛《传》:“淢,成沟也。匹,配也。”成沟,即城沟,护城河。马瑞辰《通释》:“成沟,当为城沟之伪。”裴学海《古今虚字集释》:“伊,犹为也。”《尔雅·释诂》:“造,为也。”郑《笺》:“文王受命而犹不自足,筑丰邑之城,大小适与成偶,大于诸侯,小于天子之制。” ☚ 伫立 伊人 ☛ 伊读音·i(-),为i韵目,属i—er韵部。於脂切,平,脂韵。 ❶他;她;彼。 ❷文言助词。如:下车伊始。 ❸这;此。 ❹于是。 ❺姓,商代有伊尹。 上一条: 陭 下一条: 洢 伊 伊他。例第四十九回:“从伊别后,相思病缠,昏昏如醉,汪汪泪涟。” ☚ 荏苒 王府门首磕了头——俺们不吃这井里水了 ☛ 伊i44[i]他,她。 伊《广韵》於脂·脂;yī‖yī他;它:我汝~gguǎ lǐ yī(我你他)。《字彙·人部》:“伊,又彼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王僧恩[禕之]輕林公[支遁],藍田[王述]曰:‘勿學汝兄,汝兄自不如伊。’”《南史·陈庆之传》:“吾見張時,伊已六十。”宋·朱淑真《牡丹》诗:“嬌嬈萬態逞殊芳,花品名中占得王,莫把傾城比顏色,從來家國為伊亡。”元·佚名《马陵道》第三折:“我這里吐膽傾心說與伊,難道你不解其中意。” 伊ㄧyī二2049①代他;她。⑴吴语。上海〖 〗。阿拉朋友不适意,侬帮~开几天病假。上海松江、川沙、嘉定。清光绪年间《嘉定县志》:「俗对人呼他人曰~。」江苏吴江盛泽、吴江黎里、太仓。1919年《太仓州志》:「指人曰其曰~。」安徽泾县。浙江嘉兴、绍兴、德清〖 〗、嵊县〖 〗、上虞〖 〗。◇ 元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五出:「我当初闭门不留~,你及第应是无分。」《拍案惊奇》卷二:「姚乙要完家讼,因言貌像~妹,商量做此一事。」越剧《碧玉簪》:「阿林从前亏待侬,难为~今朝赔罪来认错。」⑵客话。福建龙岩万安〖 〗。⑶闽语。福建福州〖 〗、福清〖 〗、福鼎、长乐、宁德、永春、永泰〖 〗、莆田〖 〗、仙游〖 〗、古田〖 〗、龙岩〖 〗、厦门〖 〗。广东潮州〖 〗、海康〖 〗、中山隆都〖 〗。海南琼山〖 〗。台湾〖 〗。◇ 庄群《吕叔寻宝》:「旧年邻乡阿老投,合~生理赚了一大坪。」◈ 《世说新语・品藻》:「王僧恩轻林公,蓝田曰:『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②代它(称人以外的事物)。⑴吴语。上海〖 〗。《杂格咙咚集》:「现在物事贵来西,去买~做啥?」1982年4月7日《新民晚报》:「『你凭啥要敲脱~?』『就是要敲,你们为啥把墙壁砌到我们的地方来?』」浙江绍兴。⑵粤语。广东中山隆都〖i55〗。⑶闽语。福建厦门〖i44〗。将~啉了把它喝完。③代那。吴语。上海〖 〗。~个‖~年子那一年‖~日那天。《沪语指南》:「侬后来要买啥货色,可以到~爿店里去买。」又:「现在~个药店还开拉否?」④代他,其他。闽语。福建厦门〖i44〗。留作~用。⑤代他(虚指,用在动词和补语之间)。闽语。福建厦门〖i44〗。食~一顿吃他一餐‖睏~一下爽睡他一个舒服。   伊yi❶这,那。陆机《豪士赋序》:“借使~人,颇览天道。”(颇览:很能观览。天道:自然规律。) ❷彼,他。柳永《定风波》词:“针线闲拈伴~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伊yī❶〈文〉用在词语或句子开头,加强语气或感情色彩 △ 新年~始。 ❷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五四”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专指女性)。 ❸姓。 伊❶彼;他;她:~人。 ❷助词,无义:~谁︱~于胡底︱下车~始。 ○~斯兰教(公元七世纪初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一种宗教)。 伊yī❶ 代词,称第三人称,相当于“他”或“她”。 【提示】在“五四”前后的文学作品中专指女性,后来改用“她”。 ❷ 姓。 伊(1次) 犹是。其罪~何《天》 伊yī用于句首或句中,语助词,无实义。《九思·悼乱》:“伊余兮念兹。”王逸注:“伊,惟也。”《天问》:“其罪伊何?” 伊yi伊妹儿1 伊人2 伊始 伊甸园 木乃伊 伊斯兰教 伊于胡底3 伊yī第二人称代词,你: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肆行无碍凭来去。(二二·498)
伊yī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查尤三姐原系贾珍妻妹,本意为~择配,因被逼索定礼,众人扬言秽乱,以致羞忿自尽。(一○七·1351)据~侄贾兰回称出场时迷失,现在各处寻访。(一一九·1504) 伊❶猶“是”。《詩經·邶風·雄雉》:“我之懷矣,自詒伊阻。” 鄭玄注:“伊,當作繄,繄猶是也。” 《詩經·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毛傳:“伊,維也。” 鄭玄注:“伊當作繄,繄猶是也。”《詩經·豳風·東山》:“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鄭玄箋:“伊當作繄 ,繄猶是也。”《詩經·小雅·白駒》:“所謂伊人,於焉逍遥。” 鄭玄箋:“伊當作繄,繄猶是也。”《詩經·小雅·正月》:“有皇上帝,伊誰云憎。” 鄭玄箋:“伊讀當爲繄,繄猶是也。”陸德明 《經典釋文》:“繄,烏兮反。” ❷因。《詩經·鄭風·溱洧》:“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赠之以勺藥。” 鄭玄箋:“伊,因也。” ❸辭。《詩經·小雅·都人士》:“匪伊垂之,帶則有餘。” 鄭玄箋:“伊,辭也。” ❹惟。《儀禮·士冠禮》:“再醮曰旨酒既湑,嘉薦伊脯。” 鄭玄注:“伊,惟也。” 伊yī❶明清以来江湖社会谓你。《新刻江湖切要·人事类》:“你曰伊。”又 《切口·星相》:“伊: 你也。” ❷明清线行谓数目二。《通俗编·识余·线行》:“二: 伊。” 伊yī〖助词〗 用于句首,使语句和谐匀称。不能译出(1)。《喜雨亭记》: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一场雨下了三天,是谁的力量?
伊yī〖名词〗 一、水名。即伊河。出河南卢乐县东南,入洛河(1)。《祭十二郎文》: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准备在伊河或颍水旁买几顷田地,来度过我的晚年。 二、人名。这里指商朝初期的大臣伊尹(尹是官名)。传说他是奴隶出身,汤任以国政,帮助汤攻灭夏桀,建立商朝(3)。《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挟伊、管之辩。——怀藏伊尹、管仲的才能。《梓人传》: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读书人有时谈殷、周两代的政绩,总是说伊尹、傅说和周公、召公,那许许多多的官吏的功劳却不能记载在史册上。《卖柑者言》: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他们]果真能建立伊尹、皋陶的功业吗? 伊yī❶ 指示代词。此,那。《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人,在水一方。”《左传·宣公二年》:“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慼”,其我之谓矣!’”(诒:给。慼:忧。) ❷ 句首、句中语气词。《诗经·郑风·溱洧》:“惟士与女,~其相谑。”又《小雅·都人士》:“匪~垂之,带则有馀。”(匪:非。带:束衣的带子。) ❸ 第三人称代词。他。《世说新语·汰侈》:“自杀~家人,何预卿事!”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消得人憔悴。” 伊 伊他。《隋书·废太子传》:“我为~索得元家女。”林则徐《与郑夫人》:“~前月尚有一信,由仲鸿处寄来。”张元济《与李廷燮》:“近得君九兄来信否?~京寓在何处?乞示。” ☚ 其 夫己氏 ☛ 伊*yiD2C1 ❶第三人称代词,他或她。“五四”运动前后多指女性。 ❷〈文〉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此”:所谓~人,在水一方(《诗经》)。 ❸〈文〉助词(用在词语的前面):下车~始/~于胡底/~谁之力? ❹伊朗国或伊拉克国的简称:两~战争。 ❺姓。 你 你你 汝 而(~父) 乃(~祖) 侬(阿~) 恁 伊(~家) 戎 倷伲 你,你的:尔 敬称你:您 恁 你的:若(~翁;~辈;~父) 乃(~父;~兄) 而 你们:戎 你等 尔等 汝辈 若曹 若辈 若属 ☚ 你、我、他 我 ☛
指代 指代一般指:或 某 有(~些;~的) 泛指 旁指:他 别(~人) 旁(~的;~证)另(~外) 异 有所指:射 暗指某人某事:影射 暗射 隐射 伪作此语影射他事:讹语影带 无所指:之 焉 厥 其 莫 无 靡 没有 泛指:漫指 表示近指:以 是 此(~若;~人) 斯(如~) 今(~次;~番) 底(~物) 所(~事) 伊 之 兹 然凭(~地) 这(~儿;~里;~么;~样) 作 这个:兹(~事;念~在~) 尔(~外) 者个 遮个 这种:此种 该种 指示或代替比较近的人或事物:这么些 表示远指:伊(~人;~年) 彼(由此及~) 那(~儿;~么;~样) 恁(~时;~大;~时节) 厥 夫 那个:彼(此起~伏) 尔(~日) 谁个 那一个 那东西 那事情 表示虚指:其(忘~所以)
另见:指出 指点 代替 ☚ 指代 如此 ☛
他 他他 彼 其(无出~右) 夫 渠 厥之 鄙称他人:犬(豚~) 小子 鼠辈 他的:其(~夫;~舰;~才) 乃 厥 他们:夫 渠辈 他人:人(人家;异人) 敬称他人:马前 他们的:其 女性的她:她 伊(~人) 他,她:渠侬 事物的它:它 佗 也 夫 之 渠 他,它:伊 ☚ 自己 人民 ☛ 〖伊〗 粵 ji1〔依〕普 yī ❶ 指示代詞,此。《詩經.秦風.蒹葭》:「所謂〜人,在水一方。」 ❷ 第三人稱代詞,指他、她等。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江家我顧〜,庾家〜顧我。」
伊yī❶他,她。 ❷文言,助词。如:伊始。 ❸姓。 伊 伊yi(一)代词。(A)指示代词,用于名词前,相当于“这”等。如:❶“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伊”句:“我的怀念,给自己带来这忧患”大概是说的我吧!) ❷伊年暮春,将瘗(yi)后土,礼神祇。(《汉书·扬雄传》“伊”句:这年暮春,将要祭祀地神,礼拜天神。)(B)第三人称代词,可作主语、宾语、名词修饰语,相当于“他”“他们”。如: ❸伊必能克蜀。(《世说新语·识鉴》“伊”句:他一定能攻克蜀地。) ❹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世说新语·品藻》“伊”句:不要学你哥哥,你哥哥本不如他。) ❺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公曰:“伊辈亦常以我度为胜。”(《世说新语·贤媛》“伊”句:山涛的妻子说:“你的才情完全不及他们,只应以见识器度与他们交友而已。”山涛说:“他们那些人也常以我的器度为优长。”)(二)助词。(A)用于句首,不必译出。如: ❻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汉书·董仲舒传》“伊”句:希望风化流布而政令推行,刑罚渐轻而奸邪归正。) (B)用于疑问代词前,不必译出。如: ❼王氏故问:“此伊谁?”家人进曰:“张屠之妻。” (《聊斋志异·马介甫》“伊”句:王氏故意问:“这是谁?”家人答说:“是张屠的妻子。”) ❽又顾问:“丽人伊谁?”(《聊斋志异·凤阳士人》 “伊”句:又回头问:“美人儿是谁?”) ❾伊何导物?贵在清身。(《南齐书·孔琇之传》“伊”句:什么可以主导种种事理?重要的在于使自身纯洁。) (C)与前边“匪”一起构成“匪……伊……”的格式,相当于“不是……而是……”“不是……就是……”。如: ❿今得臣举者,匪荣伊辱。(《资治通鉴·汉纪·顺帝永和三年》“伊”句:如今得到我推荐的人,不是得到荣誉,而是留下耻辱。) (11)灰尽粉灭,匪朝伊夕。(《资治通鉴·齐纪·明帝建武无年》“伊”句:粉身碎骨,灰飞烟灭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早晨就是晚上了。) ☚ 一 猗 ☛ 伊yīⅠ (他或她) he or she Ⅱ [书] (用于词语的前面): 下车 ~ 始 the moment one alights from the official carriage Ⅲ (姓氏) a surname: ~ 推 Yi Tui ◆伊比利亚 Iberia; 伊甸园 {基督教} the Garden of Eden; paradise; 伊拉克 Iraq; 伊朗 Iran;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 [英] Queen Elizabeth the Second; Queen Elizabeth Ⅱ (1952,2,6 即位); 伊人 [书] that person (usu. a female); 伊始 beginning; 伊斯兰 Islam; Moslem; Muslin; 伊斯兰教 Islam; Islamism; Mohammedanism 伊yī ❸ 匪朝伊夕|下车伊始
伊 甲骨文; 金文; 篆yī[亻(意符)+ 尹(意符)→ 伊(《説文》:“伊,殷聖人阿衡。尹治天下者。從人,從尹。”在古代伊與“醫”音近意通。後借爲人稱用語,表示他。“五四”後的文學作品中專指女性第三人稱“伊”,後改用“她”。伊川出土夏朝酒器,經碳十四測定爲公元前1840—前1880年,證明當時杜康在伊川創天下第一美酒——杜康酒的史實。)] 《詩經·邶風·谷風》:“不念昔者,伊餘來塈。”(前情你都忘懷,你我也曾有過恩愛。) 伊*yī(6画)
 【提示】 , 有插笔穿过时中间的横笔右端出头,不要错写成彐。 *伊yī6画 人部 (1) 〈书〉助词。用在词语前,加强语气或感情色彩: 下车~始|新年~始。 (2) 〈书〉这;那: 所谓~人,在水一方。 (3) 他或她。 伊 ☚ 仲 倩 ☛ 伊yī甲骨文以后的会意字。从亻(人),从尹。尹象手持杖,治人、管理人义。伊即管理人的人。甲骨文主要用于人名伊尹,是商代初期的人,官职相当于宰相。也见于古书。假借为代词,这,此义。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见《诗经》)。中古以后假借为第三人称,指彼,他,她。约“五四”时期前后多用指她。文言又假借为助词。如:下车伊始。 伊★常◎常
yī表意,从人从尹(一说形声,从人,尹声),尹有治理义,故本义表示能治理政事的称为“伊”的人,假借为助词(加强语气或感情色彩)、代词(用于处所,相当于“这”“那”;用于人,相当于“他”“她”)等。 【辨析】 以“伊”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yī:咿。伊 (yī)伊尹。尹,治天下。 伊 ☚ 夷 西 ☛ 伊〈代〉人称代词。他。 《金》四七: 监中提出陈三、翁八,审问情由,只是供称:“跟~家人苗青同谋。”又四九: 从~别后,相思病缠;昏昏如醉,汪汪泪涟。知他几时再得重相见! 《醒》二六: 在张仙庙读书,因托道人杨玄择并贼徒凌冲霄看守书房,供~饭食一年有余。 <方>今吴、闽方言有此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