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改造的主要做法
安徽省在企业的技术改造中,注意搞好规划,引导资金投向,重点支持骨干企业的技改,加强技改的管理工作。
认真编制规划 在编制规划中,按照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原则,采取条块结合、行业先行、综合平衡、协调对应的办法。一是由各地、各部门先确定各自的改造重点,注重整体优势;二是搞好总体规划与行业规划的配套;三是按市场经济规律,搞好产品发展的规划编制。总体规划的重点是全省有优势的工业门类,大中型骨干企业,名特优新产品。总体规划与年度实施计划有机结合,逐年滚动。
引导资金投向重点技改企业 全省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共分3个层次:第一层次即重大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选择一批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且有安徽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品项目,争取进入国家队,成为行业排头兵。第二层次即省级重点项目。按照全省已确定的“八五”技术改造目标,抓好100个拳头产品、200个骨干企业和500个重点项目,形成一批产值或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利税千万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或集团。第三层次即县级重点项目。为加快县级经济发展,结合地方优势和工业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地重点扶持每个县一至几个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这些企业尽快上水平、上规模,形成一批县级经济骨干企业和支柱产品。
10多年来,全省已重点扶持了4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对这些企业的技术改造,一是政策倾斜,主要是对一些急需改造而自身实力较弱的企业给予减税让利,帮助其通过技术改造,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对国家多作贡献的能力;二是资金倾斜,积极帮助企业衔接技改资金,并千方百计争取增加国家的贷款指标,以保证资金供应;三是服务倾斜,采取现场办公等方式,及时协调解决大中型骨干企业技术改造中的问题。
重视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 近年来,根据省情省力,采取“大面积、小批量”的技术引进方针,逐步提高引进质量,从引进硬件为主转为引进软件和关键设备为主;引进方式从单纯现汇购买发展到租赁、补偿贸易、合资等多种形式。同时,组织力量对引进技术、设备和零件进行攻关,努力提高国产化水平,制定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管理办法,使一批重点引进项目的国产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加强节能降耗和“三废”治理的技术改造 全省一方面对高能耗行业、企业产品进行摸底排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改造,并逐步由配套性改造转为强制性限期改造;另一方面对新项目严格实行“三同时”,不允许制造新的污染源,凡没有治理污染方案或不安排治理资金的,不批准立项,不列入计划。为保证“三废”治理资金的落实,省政府还制定了有关政策措施,提高了“三废”治理项目的资金供给保证程度。
加强技术改造管理 近年来安徽省先后制定了《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办法》、《技术改造项目竣工验收暂行规定》、《关于鼓励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提前竣工投产、达产、超产的若干规定》,在抓好项目审批和项目前期工作的同时,注重抓好项目实施和竣工验收、投产、达产工作。为了健全和完善管理,1988年成立了省机电产品进口办公室,组建了招标公司,引进竞争机制,加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并组建了省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加强了机电产品的出口工作。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技改投入 1.省、地、市根据自己的财力,建立了技改滚动发展基金,吸引中央对重大项目的投资,引导外资和国内资金投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2.抓住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抓好利用外资对现有企业进行“嫁接”式改造,努力在利用外资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3.配合金融部门抓好项目的还贷,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增加投资。4.争取国家在资金上的更多支持。争取全省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的专项计划。5.利用国家技改投资债券。6.鼓励企业大力开发市场畅销产品,通过向用户集资和预付款的方式,解决技改资金问题。7.抓住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契机,搞好技改资金的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