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仰韶文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仰韶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由于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距今六七千年。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渔猎和家畜饲养业。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尚有一定数量的打制石器,骨器相当精致。属母系氏族制的繁荣时期。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褐陶为主。在细泥红陶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又称彩陶文化。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盆上还发现刻有几十种符号,学者们认为可能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字。 仰韶文化yǎng sháo wén huà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50年《新编新知识辞典》:“【仰韶文化】彩陶文化。1920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掘得石器、骨器、陶器多种,石器有刀、斧、杵等,骨器有缝纫用的针,陶器有红、白、黑两彩三彩的花纹。” 仰韶文化 012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目前所知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种文化。距今约6000多年前,在黄河中游一带,包括陕西关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地区,仰韶文化的居民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使用经过加工和磨制的石器。饲养着猪和狗等家畜。狩猎和捕鱼也很重要。在衣着方面,用石轮纺线织布,当时人除穿兽皮外还穿这种粗布作的衣服。陶器是当时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现今发现的属仰韶文化的遗址达1000多处,西安半坡遗址、宝鸡北首岭、安阳后岗等是重点发掘比较有名的遗址。仰韶文化以制作精美的彩陶著称,故又称作彩陶文化。仰韶文化中晚期已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 ☛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Yangshaowenhua又叫彩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其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当时已有多种磨制农具,居民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出土的陶器有些是容器、食器、炊器、汲水器,也有一些是工具或饰物。制陶的方法是用泥条盘成器形,再用手将器壁拍平进行烧造,烧造的温度约950℃。在某些陶器上还施以黑色、赭红色或白色的彩绘,画出几何纹、涡纹、方格纹,也有绘人面形图案或动物图案的,这就是所谓彩陶。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繁盛时期,西安半坡遗址反映出仰韶文化的村落居住情况。 ☚ 石器时代 尧舜禅让 ☛ 仰韶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曾称“彩陶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分布中心。已见同类遗址1000多处,经大规模发掘的10余处。碳-14测定时代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可划分为半坡、庙底沟、后岗、大司空等不同类型。共同特征为: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常见刀、斧、锛、凿等,也存在少量打制石器;骨器精致。主要日用器为陶器,以细泥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细泥陶上常见彩绘图案,多为几何纹、鱼蛙纹、人面纹等,特征明显。房屋以半地穴式为主,有一定排列方式。有共同的氏族墓葬区,成人墓为长方竖穴土坑,儿童实行瓮棺葬。农业经济为主,辅以渔猎,饲养猪、狗等家畜。早、中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晚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先由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省蝇池县仰韶村发现以彩陶为主要形态的文化遗物,故名“仰韶文化”,又叫“彩陶文化”。此后被沿用指称距今约五至七千年间黄河中游一带含有彩陶的若干种遗存。它包含了许多种不同的类型、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故此名已渐被舍弃,各类型文化自取名称,如半坡文化、秦王寨文化、庙底沟文化、大司空文化等。仰韶文化已渐成为指代黄河流域含有彩陶的一个文化时期。该时期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打制石器也大量存在、骨器已相当精致。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细泥红陶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图案或动物形花纹。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渔猎及猪、狗等家畜饲养。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荣期。据碳——14法测定,此种文化类型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 ☚ 竹林七贤 后工业社会 ☛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河南省渑池县城东北仰韶村遗址而得名。1921年第一次发掘,发现以彩陶为显著特征并与磨制石器共存的文化遗存。初统称为“彩陶文化”,后以此地命名。同一时期的文化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平原和陕、晋、豫交界地区,东至郑州、开封一带.西与甘肃、青海接壤地带,北抵长城沿线,南达鄂西北。其年代约为前5000年~前3000年,前后延续达2000年之久,为中国新石器文化的一支主干。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书名。中华书局1964年出版。介绍了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由来及村落和建筑、生产活动、手工业的发展、文化艺术、墓葬习俗等情况。作者安志敏,历史学家、考古学家,1924年生于烟台。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研究部考古组。先后在裴文中、梁思永和夏鼐指导下进行考古研究。50年代以来,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等职,编辑《考古学报》和《考古》等杂志。近四十年来,曾先后参与各田野队的领导工作。其田野工作以新石器时代为中心,亦涉及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此同时,还为考古人才的培养,做了大量工作。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曾到埃及、叙利亚、阿尔巴尼亚、埃塞俄比亚、伊朗、罗马尼亚、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国考察、访问及讲学。主要著作有《中国史前考古学书目》(燕京大学1951年出版)、《洛阳中州路》(《考古学专刊》丁种四号,合著,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庙底沟与三里桥》(《考古学专刊》丁种九号,合著,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合著,《考古学专刊》甲种六号,文物出版社1962年出版)等。论文一百五六十篇,散见于《考古学报》、《考古》、《历史教学》、《文物集刊》等刊物。此外,还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考古新发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石器时代的中国》、《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等书的编写工作。 ☚ 任观城纪略 后汉林 ☛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 故名。几十年来、尤其解放后发现了许多重要遗址, 其分布以关中、豫西、晋南一带为中心, 东至河南东部和河北, 南达汉江中下游, 北到河套地区, 西及渭河上游以至洮河流域。包括半坡、史家、庙底沟、西王村、后岗、大司空、大河村等代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类型。遗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的台地上。约距今7000—5000年 ( 公元前5000—3000年)。常见面积数万至数十万平方米, 由房址、窖穴、围沟、陶窑、公共墓地等组成的布局严整的大型村落遗址。经济生活以种植业为主, 兼营畜牧、采集、渔猎。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粟, 另有黍和大麻, 晚期有稻, 并发现了蔬菜种籽遗存。农业工具有石斧、木耒、骨铲、石铲、石锄、石刀、陶刀、石杵、石磨盘等。饲养猪、狗等牲畜, 出现了牲畜栏圈和夜宿场。渔猎工具和采猎遗物亦多所发现。石器以磨制为主。骨器制作精致。原始制陶业已臻成熟, 出土大量带有彩绘图案、制作精美的陶器, 故曾被称为彩陶文化。陶、石纺轮和陶器上的麻布印纹的发现, 表明纺织业已有一定发展。居住于土木结构的房子, 初期多为半地穴式, 晚期多平地起建。其社会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期, 也有人认为已进入父系制社会, 私有制已逐步产生。 ☚ 老官台文化 半坡遗址 ☛ 仰韶文化yang shao wen hua【考古】Yangshao Culture 仰韶文化yang shao wen huaYangshao Culture (referring to the prehistoric culture appeared in the Yellow River area of China during5000~3000 B. C.) 仰韶文化Yangshao Culture 仰韶文化Yangshao culture 仰韶文化Yangshao culture—a culture of the Neolithic period,relics of which were first unearthed in Yangshao Village,Mianchi (渑池)County,Henan Province,in 1921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1921年,因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分布范围以河南、陕西、晋南为中心,西达甘肃的河西走廊,东至鲁西,北抵河北的中部和内蒙古河套一带,南至湖北汉水流域。早期遗存距今七千来年,晚期距今五千年以下,绵延二千多年。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等,骨器相当精致。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器形主要有圜底钵、曲腰盆、红顶碗、小口尖底瓶等。细泥红陶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并饲养猪、狗等家畜。随着农业定居的需要,各氏族都建立了村落。由于幅员辽阔,随着地区、时代或部族的不同,又可分为半坡、庙底沟、后冈、大司空村、西王村、大河村、马家窑等多种文化。各有特点,又有共性,形成了庞大的仰韶文化,是中国远古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参考图21-23)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