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七言绝句。共两首。苏曼殊著。作于1903年,后收入《曼殊全集》。当时作者准备离开日本回国,遂以诗画赠送友人。第一首写对清朝统治者的憎恨和对时局的忧思。作者以宁蹈东海而不帝秦的鲁仲连自比,表示反对清朝统治,并在诗画创作中倾注孤愤血泪与忧国忧民的感情。第二首以古代壮士荆轲自许,表达作者满怀战斗豪情和献身决心,即将离日归国,从事革命活动。全诗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强烈的爱国思想。诗句清丽隽永,用典自然,古今辉映,情景交融。

☚ 狱中答西狩   宝刀歌 ☛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苏曼殊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生

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注释】

①浮生:人生,人世。②鲛绡:鲛人所织的绡。《述异记》卷上:“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按:即鲛人)潜织,一名龙纱。”这儿用以指所赠绢本画作。

【评说】

本诗选自《苏曼殊文集》(花城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上册。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为其法号,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为旅日华裔,母亲是日本人。1888年随父归国,二十岁即出家为僧。后又数度回日本看望生母,在日本学过美术、政治,也参加了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光绪三十年(1904),南游暹罗、锡兰各地,学习梵文。1907年在日本与幸德秋水等组织亚洲和亲会,公开“反抗帝国主义”的主旨。能诗文,善绘画,又通英、法、日、梵诸文,曾任报刊翻译及教员,与章太炎、柳亚子善,并受其影响,后加入南社。辛亥革命失败后,情绪起伏不定,时僧时俗,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放浪不羁。著有《苏曼殊文集》。

汤国顿,不详,亦有人以为康有为弟子汤觉顿。此画及诗作于1903年,作者写画作诗,抒发了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恨。诗篇开头即用“鲁连蹈海”这一典故,以明心志。鲁仲连,战国齐人,亦称鲁连,高蹈不仕,喜为人排忧解难。周赧王五十七年(前258),秦兵围赵都邯郸,魏王使派辛垣衍劝赵王尊秦为帝,仲连力言不可,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事见《史记》卷八三《鲁仲连传》)鲁仲连有蹈东海之节,至死不屈秦,正是诗人心目中的楷模,如此,虽死犹荣,浮生一世便在茫茫烟水之中得以永生。诗作的第三句,就直接点明,与首句相呼应。面对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心中抑郁难当,孤愤万分,想到国运维艰,民不聊生,更难止住英雄热泪。不觉已是泪痕浥透鲛绡绢轴,诗画中织进了“我”无尽的伤心和愤慨,连同这一切,赠与故人,方今之世,知我者谁,唯冀能得到故知的理解和共鸣!


历代诗词精品之《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苏曼殊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著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这是现存曼殊诗中最早的作品。发表于1903年10月7日《国民日日报》的附张《黑暗世界》署名苏非非。1903年4月,沙俄向清政府提出长期控制东北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曼殊当时正在日本成城学校念书,激于爱国义愤,他参加了留日学生“拒俄义勇队”。为救亡奔走呼号,遭到表哥林紫坦不满,断绝了经济供给,迫使他辍学归国。归国后先在苏州逗留了一段时间,又转到了上海《国民日日报》社任翻译。这组诗是他临行时赠别汤国顿的,汤为广东人,康有为的学生。
 诗的前两句系追忆作者在日本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及归国后的一段经历和心情。“蹈海鲁连不帝秦”系用《史记》的著名故事,秦兵围赵都邯郸,魏王派辛垣衍劝说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往见辛垣衍,力陈大义,并言如秦统治天下“仲连则有蹈东海而死身,不忍为之民也”诗中用以比喻自己与沙俄等帝国主义列强势不两立的决心。“蹈海”一辞双关诗人当时身在岛国的日本,故用来贴切,倍有意味,“茫茫烟水著浮身”语义上承“蹈海”而来,却又自然地转入写渡海归国一事了。诗人是被迫辍学西归的,心情沉痛悲愤,身在远洋船上,大有前路茫茫,不知归程之感。“茫茫烟水”四字含有这种失意的情绪,绝不仅是写归途所见而已。“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原是贾谊《鹏鸟赋》慨叹人生无常的句子,“浮身”二字,便意味个人四海飘零,未得归宿,故前二句为全诗笼罩下一片悲凉的气氛,这是为国难当头的大气候所决定的。
 “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二句,紧扣题面写“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据《吴都赋》李注,南海有一种美人鱼叫鲛人,善纺织,曾出水寄寓主人家卖绡。临去,泣珠满盘以赠主人。诗用“鲛绡”一语,不仅借指绘画题诗所用的绢字,而且暗关上句“泪”字。诗中既然没有说明画的内容,但却巧妙地用“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作了有力暗示。所谓“国民孤愤”即指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丧权辱国的情绪,(《韩非子》有《孤愤》篇)。同时这‘国民”与“英雄”已含有作者自命的意味,具有极强的廉耻心和责任感。由此可知画的内容是有所寓托的。诗不言绘画,而说成倾洒孤愤之泪;不言以画赠别,而说成以此孤愤之泪洒上绫绡以赠故人。则大有风义相期的意味。“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伐木》),诗中不仅抒发了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对时局的忧念,同时也激发着“故人”和读者的爱国心和正义感。正因为有这样一笔,全诗才悲凉而不消沉,显得慷慨激昂,忠义奋发,充分表现了一个热血青年的锐气和雄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