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均观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人均观念 人均观念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十分重视中国的人口与发展问题,在他的战略思想中渗透出强烈的人口意识和人均观念。邓小平在阐述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时,不仅提出了总的国力要求,而且对人均指标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他在 《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 一文中指出: “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目标不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6页)在他的文章和讲话中,还多处提到人均粮食、人均土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及煤、钢等许多按人均占有量计算的数据和指标,如在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一文中,他说: “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例如煤产量,一九七八年,美国商品煤五亿九千九百多万吨,苏联原煤七亿二千四百万吨。我们去年的原煤也达到六亿三千多万吨,似乎不算少。但是,按每人平均占有量计算,我们就少多了。又如钢,日本差不多一个人一吨钢,美国和苏联是两个人一吨钢。现在欧洲的许多国家,比如法国、英国、西德,大体上也是两个人一吨钢。如果我们要达到两个人一吨钢,到本世纪末,就算只有十二亿至十三亿人口,也要六亿吨钢。这不可能,也不必要。如果我们达到一亿或两亿吨钢,那我们也是十二个人或六个人一吨钢。”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0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人均观念,必须认识到人均指标的重要实际意义。我国不少工农业主要产品的总产量在世界上已经居于前列,甚至第一位、第二位,但是按人口平均就排到后面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但表现在生产总量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均产量上。我国的人均自然资源也是很低的。如人均草原、耕地、水资源、林地分别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0%、33%、27%、11.3%,人口众多与人均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这些现实情况也正是我国规划设计蓝图的出发点,我们只有树立了人均观念,才能正确而深刻地认识到人口过多带来的种种困难,才能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重大差距。为了提高人均水平,就必须一方面把经济搞上去,一方面把人口降下来既抓分子又抓分母。 ☚ 人口意识 重视人口素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