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护理
胎盘娩出后的六个星期称为产褥期。在此期间子宫和其他生殖器官以及全身各系统都发生复旧变化。
分娩后产妇多感疲劳,应静卧休息1~2小时。鼓励正常分娩后的产妇早期活动。坐起有助于恶露的排出,减少尿潴留及便秘的发生。第二、三天可以下地。分娩后排泄功能旺盛,尿量增加、排汗较多,要注意预防感冒。乳汁、恶露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闷热而不流通的空气为细菌繁殖创造了条件。因此要保持皮肤与内衣的清洁,温度适宜时,室内要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预防产后出血。正常分娩出血量约50~150ml。在胎儿娩出后的24小时内失血400ml或更多时称为产后出血,占产妇死亡率的16~33%。其中70~75%是由于子宫乏力造成。观察产后出血重点应放在产后2小时内。不可低估少量持续出血的严重性。由于出血缓慢,机体对失血的代偿功能使血压、脉搏及一般情况无突出表现而易被忽略。据有关统计分娩与死亡之间的平均时间为5小时20分,因此注意观察及预防产后出血非常重要。分娩后24小时内要准确测知出血量。一些医院规定分娩后保留24小时会阴垫并较正确地将床垫、内裤的沾血量估计在内。由于分娩期间胎儿先露压迫膀胱的时间较长,引起膀胱粘膜水肿、充血,缺乏张力,导致排尿不畅甚至潴留。会阴缝合及肿痛使尿道括约肌反射性痉挛,造成排尿困难。充盈的膀胱可影响子宫收缩,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产后6小时内必须鼓励并协助产妇排尿。虚弱、难产及产程长的产妇因产后宫缩无力,血窦不闭导致出血,应协助按揉腹部,促使子宫收缩逐渐由软变硬。
预防产后感染。会阴护理极为重要。分娩后宫腔内有胎盘剥脱后的大创面,会阴部常有产伤或切口。每天应用生理盐水、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1:1000新洁尔灭早晚各擦洗一次。切口处敷以75%酒精纱布。如有水肿应用50%硫酸镁热敷,每日2次,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恶臭,如有腐臭味是胎膜遗留或产后感染的表现。应取半坐卧位,使恶露易于排出,保留会阴垫供医师察看,以便处理。
乳房的护理应从产前开始,除保持清洁外,扁平或内陷的乳头要用手指轻轻向外牵拉。哺乳前后应清洁乳头。哺乳时间自第一日起逐渐增加,要防止初乳分泌少,婴儿吸吮时间长,使乳头破裂引起乳腺感染。一般第一、二日每乳吸吮时间以3~5分钟为宜。产后第三日乳房充血,乳汁排出困难,可协助按摩乳房,限制液体入量、热敷,也可服散结通乳的中药,并避免乳部受压。
婴儿的吸吮动作可引起反射性子宫收缩,加速子宫复旧。应鼓励产妇用人乳喂养至少4~6个月。人乳较牛乳或乳制品有以下优点: 人乳中含有某些抗体和多种因子,如淋巴因子、双歧因子和乳过氧化酶等,尤以初乳内含量较多,可以增加新生儿、婴儿的抗感染能力。人乳内总蛋白含量低,但乳白蛋白含量高,酪蛋白含量低。乳内的脂肪为不饱和脂肪酸,脂肪滴小,易消化,因而营养价值相对为高。人乳内钙、钠、钾和磷等矿物质含量低,因此渗透负荷低,不易引起高渗状态。母乳哺喂期间各种药物如麻醉药、酒精类、磺胺类、汞类、奎宁等都可以从乳汁排出,因此使用药物时要慎重。
产后适当的运动使腹肌与骨盆底肌肉的张力恢复,增加骨盆血液循环,有助于子宫复旧。运动可以增进食欲,减少排尿及排便的困难。产后运动有腿、臂、腹、腰、肛门等多种,但要求运动过多则产妇不易坚持。现将几种简易的运动说明于下:
❶深呼吸。立、坐或卧的姿势均可进行。可兼做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
❷仰卧起坐或直立收腹,上身前屈而保持腰部不前弯。
❸缩肛运动。对盆底肌肉及肛门括约肌的恢复很重要。
每周定时向产妇作宣传教育两次。讲解有关的卫生知识,使每个产妇出院后对自身保健及婴儿的护理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产后应注意避孕,尤其对剖腹产者应阐明短期内怀孕有引起子宫破裂的可能。产后短期内做人工流产发生创伤的机会也明显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