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肥市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城市,经过40多年的建设,城市规模已由5.2平方公里发展到7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人发展到百万人口以上,工业产值由不足千万元发展到百亿元以上。1992年,合肥市国民生产总值71.3亿元,国民收入58.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61.1亿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2.37倍、2.02倍和3.17倍;其中,市区国民生产总值46.9亿元,国民收入36.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13.3亿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2.63倍、2.13倍和3.54倍。1992年合肥市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之列。 工业 现有轻工、机械、冶金、电子、电力、化工、纺织等31个行业,1900多家企业,30.6万名职工。有大中型企业84家。工业产品有电冰箱、洗衣机、自行车、手表、钢铁、轮胎等3000多种。其中WY60A和WY80型全液压挖掘机等5种产品获国优金奖,美菱一阿里斯顿185升双门冰箱等19种产品获国优银奖,243种产品获部优称号,741种产品获省优称号,优质产品率达39.1%。1992年工业总产值136.78亿元,分别比1952年和1980年增长396.9倍和4.14倍。 农业 以产稻谷为主,兼种小麦、油菜、棉花及其他经济作物。市辖3县均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正常年景粮食总产165万吨左右。建有渔、猪、奶牛、家禽、蔬菜、西瓜、蚕桑等10多个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1992年,农业总产值24.32亿元,分别比1952年和1980年增长2.59倍和1.02倍;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62.16亿元,比1980年增长36.7倍。 内外贸易 199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1.03亿元,其中消费品零售额37.03亿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4.37倍和4.82倍。全年对省内外提供出口供货总额8.38亿元,比1980年增长8.72倍。 教育与科技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拥有各类学校2254所,在校学生68万多人。其中有中国科技大学等12所全日制高等院校,25所成人高等学校和48所中等专业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和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科研机构200多个,各类专业学会、协会和科研咨询机构201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万多人,其中自然科学7.8万人。市区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1077人,在同类城市中居前列。 文化 1992年,有艺术表演团体10多个;影剧院35个,座席数33196个;电影放映队122个;县以上群艺馆、文化馆(站)8个;图书馆6个,藏书247.4万册。合肥市人民广播电台发射功率为10千瓦。合肥电视台有9频道和13频道。农村广播网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合肥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经常上演的剧种有庐剧、黄梅戏、徽剧、京剧、话剧以及曲艺杂技、音乐舞蹈晚会、卡拉OK晚会等。其中,庐剧是合肥地方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安徽省大剧种之一。 医疗卫生 1992年,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28个,其中医院185个。医疗卫生病床10987张,其中医院病床10371张。卫生技术人员2.11万人,其中医生0.76万人。千人拥有病床数2.82张。 体育 1992年,全市有少年儿童业余体校4所,在校学生860人。全市专、兼职教练70人,等级运动员(二级以上)35人,等级裁判员73人。体育场、馆9个。城市适龄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86.1%,农村达标率75.1%。1991年在全国第二届城市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32.5分,在参加决赛的89个城市中名列第36位。1992年,全省七运会获得奖牌180枚,占奖牌总数15.6%,其中金牌73枚,占金牌总数的42.7%。 人民生活 1992年,全年职工工资总额15.63亿元,职工年均货币工资2488元。城市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收入1789元,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596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3.47倍和3.45倍。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7.5平方米。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28.65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24.29亿元,农村居民储蓄4.36亿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27.89倍、26.72倍和36.72倍。 ☚ 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蚌埠市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农业旱涝灾害频仍,抗灾能力差,十年九荒。工业十分落后,基本以手工业为主。市区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商业萧条,民不聊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已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社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1992年,全市社会总产值(以下均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达109.5亿元,比1985年增长56.9%;国民收入41亿元,比1985年增长34.05%;工农业总产值91.29亿元,比1980年增长199.37%,财政收入达到6.82亿元,比1980年增长141.05%。 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199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2.21亿元,比1980年增长175.05%;工业总产值达到69.08亿元,增长55.22亿元,年均增长10.40%;乡镇企业产值达28.6亿元。199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43.57万吨,比1980年增长65.48万吨;棉花产量10421吨,增长8021吨;油料10.87万吨,增长7.32万吨;烟叶总产12487吨,增长近10000吨;水果总产7205吨,增长2265吨;水产品产量21468吨,增长17584吨;平板玻璃产量达124.7万重箱,增长71.21万重箱;卷烟60.12万箱,增长22.56万箱;饮料酒9.66万吨,增长8.15万吨;发电量达到2.43亿千瓦时,1980年还是空白的供热和炼钢,1992年分别达到了120万百万大卡和2.3万吨。 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经过1991年抗洪救灾,到1992年末,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18.5万亩,其中旱涝保收农田147.2万亩。为帮助灾区修复水利工程,赈济灾民,仅1992年就使用国家安排的以工代赈投资10619万元。国家总投资12亿元的重点工程——怀洪新河,一期工程已如期完成,二期工程进展顺利。黄淮海一期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6533.4万元,实施了水利、林业、良种、水产、畜牧等10大类开发项目,治理改造中低产田44.1万亩,改良土壤34.8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43万亩,新建和改造精养鱼塘2500多亩。引进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完成投资3718万元,建成电灌站23座,各种桥涵2003座,治理中低产田23.7万亩。 在工业方面,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1980年至1992年末累计实现24.02亿元。到1992年底,固定资产原值为26.50亿元,净值为18.10亿元。近年来,相继建成了平板玻璃厂浮法生产线、热电厂、10万吨瓶罐厂、3万吨啤酒工程、卷烟厂新厂、金光钢厂轮辋钢工程、万吨果糖厂、万吨冷库、7.5万吨糖库及纺织厂、第二棉纺织厂和第二毛纺织厂扩建工程。在技改方面,仅“七五”期间全市就完成技改项目373项,完成投资9.18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增产值20.9亿元,新增利税6.5亿元。到1992年底,全市已形成了以食品、轻纺、机械为主,冶金、化工、医药、建材、电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共有1231个工业企业。其中,大型企业6个,中型企业55个。在1992年全国工业企业500强中,蚌埠卷烟厂榜上有名。另有一大批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日渐提高,先后取得国优产品19项,部优128项,省优476项;有20多种产品在国际产品博览会上获得大奖。随着工业技术装备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及交通、邮电、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实力大大增强。 内外贸易不断扩大 199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1.9亿元,比1980年增加3.35倍。外贸出口收购总额达3.33亿元,增长1.76倍。1992年,全市利用外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新批准成立三资企业32个,注册资金3080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600万美元。三资企业和外商投资金额分别为1991年底以前累计数的2.1倍和4.8倍。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1992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91个,除驻蚌埠的国家机电工业部、建材总局所属的5个科研院所外,另有省市所属19个专业科研院所,44个厂办科研所和23个民间科研单位。共有科研人员8万多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5万余人。从1980年以来,全市有近千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及市科技成果奖,其中有140多项发明获国家专利。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40%,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全市有各类学校1845所,其中有高等专科院校4所,军事院校4所,中等专科学校24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总数已突破50万人。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市辖3县和郊区均已通过基本扫除文盲县的验收工作。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也有一定发展,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在农村,乡乡通公路。76%的农户盖了瓦房,不少农民搬进了楼房。1992年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大灾之后的第二年便达到534.3元。比1980年增长7.12倍。职工平均工资2074元,增加1.95倍。市区居民人均住房达6.1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2.1平方米。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为16.98亿元,增加25.14倍。人均储蓄存款554.7元,增加19.58倍。空调、彩电、冰箱、录放机等各种中高档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文化娱乐设施发展迅速。全市人民生活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 ☚ 四 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经过40多年的努力,如今,芜湖再度崛起于长江之滨,成为沿江对外开放的中等城市之一,并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在安徽和沿江地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38.36亿元,国民收入32.73亿元(当年价)。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品结构不断完善,工业总产值76.25亿元。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农业总产值12.29亿元。市场销售稳中有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48亿元。对外贸易活跃,外贸出口供货总值4.53亿元。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30.8%。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在迅速稳步发展。 工业已具相当规模 拥有轻工、纺织、电子、冶金、建材、化工、医药、船舶等门类比较齐全、轻重工业比较协调的综合工业体系。工业门类31个,主要行业40多个,工业的装备、技术和管理技术较高。其中大中型企业52家,一批骨干企业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各类工业产品2000多种,主要产品512种。不少工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有100多种产品远销欧美、日本、港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轻纺、机械工业在国内和省内具有一定的优势。船舶工业的技术和规模在省内名列榜首,并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199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9%和10.2%。 农村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乡镇企业发展较快 已形成蔬菜、丰产林、优质米、瘦肉型猪、奶牛、蚕桑、烟草、家禽、水产品、水果等生产基地。1992年粮食产量71.87万吨,油料总产突破4万吨,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蚕茧、水果获大丰收,烤烟产量创历史新的记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1.2%。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8.8亿元。总收入达26.98亿元,纯利润达1.6亿元。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近几年全市先后建成了朱家桥外贸码头、火车新客站、长途汽车新客站、3.4万门程控电话、芜南路面工程、4座公铁立交桥、延安路、解放路、文化南路袁泽桥及二环路、发电厂扩建工程和四水厂等一批重点工程,改造了裕溪口煤码头。完成了一批城乡公用设施、县乡道路、农村水利和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以及科教卫等建设项目。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1992年全市共有全日制高等院校5所,中专7所,普通中学127所,农职中学13所,技工学校7所,小学804所。 全市拥有科研全民所、民办所和厂办所共71家,1992年完成科研成果32项,其中有8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 拥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7个,城乡文化站89个,电影放映单位151个,公共图书馆4个,藏书51.15万册。拥有广播电台2个,电视台3个,卫星地面接收站37座。地方报纸2种,杂志1种,极大地丰富了人民文化生活。1992年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国际菊花节。 拥有卫生医疗机构435个,其中医院121所,每万人拥有医生41.89人。 体育设施齐全,在世界和全国性的体育比赛中,该市在航模、女子手球、田径、体操和射击等项目中多次取得好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92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2256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165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5元。 199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23亿元,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为6平方米,农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大约为17平方米。 ☚ 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淮南是个新兴的工业城市。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全市工业企业约1000个,固定资产原值50多亿元,职工46万人,工业产品6000余种,主要有原煤、洗精煤、电力、化肥、钢材、机械、药品、棉纱、棉布、机制纸及纸板、卫生纸、水泥、自行车等。AM—50型掘进机、HN牌HZWA型金属支柱、卫星牌TD101型铁丝订书机、淮河牌小儿奇应丸、钻石牌胶质矿工帽、天都峰牌特号书写纸等12项产品分获国家优质产品金、银奖,56项获部优产品奖。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1978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分别为31亿元、60.3亿元和2.5亿元,年平均递增分别为4.9%、4.2%和11.78%。工业生产在调整中发展。1992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6.5亿元,年平均递增6.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1990年原煤产量再次突破1000万吨。1992年发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好转,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农村经济围绕建设城郊型农业的战略目标,着力加速三个转变,即农业由中产低效向高产高效转变,农村经济由农业型向农业一工业型转变,农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转变,使农村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两高一优”农业初具规模,水稻种植面积6万公顷,其中粳稻和优质米种植面积近2万公顷。1990年,粮食产量登上70万吨台阶,城镇郊区建成了30片蔬菜基地,面积0.1万公顷,二线蔬菜面积扩大到近万公顷,肉类和水产品产量也逐年以较大幅度递增。绿化造林规划顺利实施,1991年全市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1992年消灭了宜林荒山。乡镇企业持续高速增长,1992年完成产值20.9亿元。 基本建设步伐加快 自1987年以来,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2亿元,建成能源、交通、原材料、邮电通讯等较大项目7个。城乡市场日益繁荣,199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7亿元。 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1978年以来,淮南市改革开放稳步发展,不断突破,呈逐步深入的态势。在农村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城市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努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开展承包、租赁、股份、国有私营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动了国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三项制度的改革。同时,坚持从市情出发,致力于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并注重技术改造,逐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档次和工业层次。为了实现重点突破,1988年成立了淮南市洛河经济开发区,制定了特殊优惠政策,为扩大开放,拓展内联外引开辟了一个实验区。现已被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淮南市始终把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为重点来抓。10多年来,新建改建了洞山西路、陈洞路、龙湖路、国庆路、朝阳中路、泉山西路、蔡新路等,基本解决了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实现了全市电话程控化,市话总容量已达16500门,初步形成了较为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建成了第一、第二煤气气源厂,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达33%,实现了民用煤型煤化,方便了群众,减少了污染。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全市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所19个,民办科研开发机构74个,一大批研究开发项目获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科技三项费用逐年增加,有效地实施了星火计划,建立了技术市场,筹办了高新技术中试中心。全市有普通高校4所,在校学生5300多人;中等专业学校44所,在校学生4600人;普通中学137所,小学583所,中、小学在校生分别达9.7万人和20万人。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教育结构日趋合理,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文化、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取得很大成绩。1992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02个。 ☚ 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市以来,马鞍山人民凭着勤劳和智慧在一片荒凉的废墟上艰苦创业,把昔日不足千人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以钢铁工业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城市。特别是1978年以来,全市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胆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全力进行改革开放,使各项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素质明显提高 1979年到1992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由11.7亿元增加到72.8亿元,增长6.2倍,比建市时的1957年增长63.3倍。此间,国民生产总值从6.6亿元增加到38亿元,增长5.5倍,每年以13.9%的平均速度递增,比前22年(1957—1979)9.8%的平均递增率高4.1个百分点。到1985年,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基础上翻了一番,提前5年实现了中央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任务。 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钢靠自我完善、滚动发展,已成为全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年产钢铁双200万吨。1992年,实现利税和完成销售收入名列全省企业50强之首。地方工业从无到有,形成电力、化工、轻纺、电子、机械、食品、建材等配套齐全的多种工业门类。1992年,全市拥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480个,其中大中型企业26个。固定资产原值达60亿元。建市以来,马鞍山累计向国家上交财政收入60亿元,向社会提供钢材3000多万吨。 乡镇企业发展迅猛,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1992年,全市拥有乡镇企业总数2万多个,完成产值23.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4.7亿元;实现利润1.7亿元,上交税金4500万元。有10个乡镇跨入亿元乡镇行列,其中当涂博望镇、龙山桥镇产值超过2亿元。现在,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3/4,每年以工补农资金2000多万元,吸引农村劳力在1/3以上。 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全市各类企业由承包经营向放开经营过渡,马钢已改成股份制企业。区街企业迅速崛起,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壮大。各项配套改革加紧推行,政府转变职能步伐明显加快,已有3个经济主管部门改组成企业集团。三资企业发展迅速,总数达67家(其中独资企业9家),投资总额7784.4万美元,其中引进外资2524.4万美元。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年递增率达30%以上,1992年外贸出口额3.02亿元,由全省第11位上升到第6位,出口品种达133个,其中服装出口量居全省第一位。 市场进一步完善,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全市建成了钢材、水泥、人才、劳务、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咨询、房地产、金融市场已具雏形,集贸市场遍布全市,初步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市场体系。其中钢材市场辐射华东、影响全国。依托市场,商品流通领域空前活跃。1992年,全市商品零售总额13亿元,比1979年增长5倍。近几年,第三产业以高于第一、二产业的速度发展,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8.1%提高到20%。 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卫生治理近年来也卓有成效。 教育成就突出,科技事业不断发展 由于对教育实行倾斜政策,教育条件不断改善,教育结构初步优化,教育质量稳定提高,已经跻身全省教育先进行列,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中小学德育试验区。1991年,获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先进城市”称号。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较为齐全、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建立了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1992年,全市小学入学率99.88%,巩固率99.97%,毕业率98.10%,普及率98.20%;小学升学率99.45%,初中升学率72.4%,高中毕业率97.10%,幼儿入园率94%。高考本科达线率等多项指标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10多年来,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500多项,其中300多项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在10多个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科技成果约有45%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在全省占有较大比重。1992年底,全市共有18家科研院所,34个厂办科研机构,34个民办科研机构。科技对经济贡献份额达22%。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全市建立了专业菜地,开辟了精养鱼塘,建成了大型现代化综合养鸡场,居民的蔬菜、副食供应不足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1992年,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达2025.8元,居省辖各市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773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存款已达2700元,户均拥有家庭财产2.3万元。现代化高档消费品已走进千家万户,家用电器趋于普及。1992年,城市百户居民拥有彩电73台、电冰箱80台、洗衣机91台、电风扇220台,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录像机、空调器、摩托车、钢琴、电话、组合音响等现代化高档用品也开始步入居民家庭,个人购买轿车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与此同时,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市人均住房面积7.5平方米,成套率达60%;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1.2平方米,一半以上的农户住上了楼房。截止到1991年底,对照14项小康指标,市区已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住房成套率、人均日摄入热量、人均日摄入脂肪、平均期望寿命、中学入学率等6项指标达到小康标准,人均园林绿地面积、人均日摄入蛋白质、每周工作日制度、恩格尔系数等4项指标接近小康标准。居民生活水平接近小康的程度已达68.6%. ☚ 四 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市以来,黄山市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从黄山的市情出发,确定了“发挥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以旅游业牵头,强农、兴工、振商、重教”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旅游促经济,发展经济促旅游,使全市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1992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1.9亿元,比建市初的1987年将近翻了一番;社会总产值达到37.1亿元,比1987年增长了81.5%;国民收入达到17.6亿元,比1987年增长74.3%;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8亿元,比1987年增长了将近1倍,其中工业总产值19.1亿元,增长1.3倍,农业总产值12.7亿元,增长58%;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0.8亿元,比1987年增长1.16倍;财政收入1.68亿元,比1987年增长65%。 城乡市场十分活跃,建市以来,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年平均递增10.68%,199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1.15亿元。 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1979年,黄山旅游业开始起步并迅猛发展,来黄山的游客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在40%以上。特别是国务院批准成立黄山市以来,随着旅游条件的逐步改善和黄山知名度的提高,黄山开始大踏步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游客以很大的幅度逐年递增。1992年,全市接待游客达到349万人天,其中入境游客20万人天;旅游总收入达到1.9亿元,其中创汇5454万元外汇人民币。 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旅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1992年,全市第三产业产值达到7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开发开放成效显著 招商引资工作硕果累累,外商投资的层次不断提高,领域不断扩大,利用外资额迅速增长。到1992年底,全市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合同55项,总投资1.48亿美元,合同外资额7484万美元。其中举办“三资”企业44家,总投资达9646万美元,合同外资额4867万美元。 对外贸易稳步发展。1992年,全市外贸出口收购总值达到1.9亿元,生产出口商品的企业达102家,出口商品180余种。此外,黄山市还与全国各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协作项目1000多个。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现有高等院校和电大分校各1所,各类中等专业学校22所,初等教育入学率达99.7%,巩固率99.4%,毕业率98.2%。职业教育不断扩展,普职招生比例达到1:1.4;农民技校增加到89所,青壮年的脱盲率达94.5%,居全省之首。农村中学实施中心网络化建设已有6个区县达标。 科技兴市取得实效。科技普遍长入经济之中,一批科技成果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运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全市120个乡镇全面开展了农科教结合工作,并基本配齐了科技副乡镇长,62%的村配有科技副村长,1万多个科技示范户遍布全市农村。1992年受省表彰的农科教结合先进单位和个人均居全省各地市首位。 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全市有8个国办图书馆,6个公共图书馆;广播电台4座,电视播转台274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5%;电影放映单位26个。卫生医疗机构329个,床位4319张,卫生技术人员4700多人。体育活动在全市广泛开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建市以来,职工工资年平均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3.3%。 ☚ 四 自然资源 第二节 投资环境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78年以来,全市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1992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58亿元,比1978年增长3.2倍;工农业总产值135.49亿元,比1978年增长5.7倍;财政收入4.13亿元,比1978年增长4.2倍。 农业稳定发展 滁州市是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农业生产连续12年丰收,1992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9.37亿元,比1978年增长1.65倍。粮食产量一年上一个台阶,1990年粮食总产量33.36亿公斤,比1978年增长1.9倍,户均万斤粮,人均1吨粮。在1991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和1992年大旱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突破25亿公斤。全市各县均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14年来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44.5亿公斤。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1992年棉花产量达到1500万公斤,油料产量2.88亿公斤,水产品3500万公斤,生猪出栏131.2万头,家禽出栏2570万只。 工业快速增长 全市已初步建成了以机械、电子、轻工、食品、建材为支柱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1992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96.11亿元,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72.61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7.7倍和13.9倍。工农业产值之比由1978年的3:7变成7:3。“七五”以来,全市工业开始走上了规模经营之路。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7家,超千万元的企业117家,百万元利税大户82家。扬子电气公司年产值达12亿元,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家大型企业;全椒柴油机厂年产量达25.85万台,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榜首。滁州卷烟厂、明光酒厂等企业成为亿元利税大户。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92年全市乡镇企业总数达12.12万个,从业人员39.4万人。乡镇企业总产值达81.4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8.59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07倍和84倍。乡镇企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三分天下有其一。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全市已批准三资企业项目108个,投资总额1.95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5784万美元。1992年全市外贸出口收购额达5.46亿元,比1978年增长16.7倍。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势头良好。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首期开发的2平方公里已实现了“五通一平”,经审批进区项目60个,总投资6.7亿元,其中三资项目16个,总投资1.76亿元(利用外资1118万美元);已开工建设项目28个,1993年3月份已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92年,全市职工年人均货币工资1924元,比1978年增长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47元,增长4.1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4.52亿元,增长86.7倍。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8平方米,农民户均住房面积88平方米。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科技事业与经济发展日益融合,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26个,科技人员49850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2579人。1978年以来,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420多项,其中97项获省、国家奖励。河蟹繁殖人工半咸水及其工业育苗工艺获得第14届国际发明与技术博览会金奖。教育事业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市拥有各类学校3484所,在校生62.1万人,其中大专院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5所,普通中学287所,农村职业中学56所,小学2449所。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74个,病床6865张,卫生技术人员8189人。文化、体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市各类电影放映单位212个,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站)180个,公共图书馆7个;广播发射和转播台7个,电视发射和转播台19个;多功能体育场(馆)8个,业余体校9所。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 四 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宿县地区经济十分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工业几乎空白,到1949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只有3.84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宿县地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民收入逐年增长。1957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4.96亿元,比1949年增加1.12亿元,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中,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改革开放给宿县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经过10多年的建设,具有本区特色的商品经济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传统的农业区现已变成了新型的工业—农业区。全区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从整个经济结构看,一、二、三产业构成趋于合理。1992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7倍,第二产业增长7.4倍,第三产业增长13.5倍,三大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1:0.3 : 0.2改变为1992年的1:0.7:0.8。198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992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0.6%提高到57.7%;在整个农村经济中,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7.5%上升到56%;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比重由1978年的67.6%下降为1992年的32.5%,集体所有制、城镇合营、个体工业、村办工业等比重由1978年的32.4%上升为1992年的67.5%;在流通领域,1992年与1978年相比,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零售额比重由84.6%下降为44.2%,其它集体经济比重由4.4%上升为12.4%,个体经济比重由0.01%上升为15%。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经济结构的合理协调,使全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2年全区社会总产值实现108亿元,比1978年增长5.8倍;国民生产总值实现47亿元,增长4.2倍;国民收入实现42亿元,增长4.3倍;工农业总产值实现78亿元,增长6.9倍,年平均递增16%,大大超过前30年平均递增3.5%的速度。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32.57亿元,比1978年增长20.69%,其中:种植业产值25.05亿元,牧业产值5.69亿元,渔业产值0.32亿元,林业产值1.12亿元,副业产值0.38亿元。全区粮食总产249.50万吨,棉花4.77万吨,油料10.14万吨,水果17.56万吨,目前,宿县地区已初步建成了粮、棉、油、水果、棚菜、蚕桑、瘦肉型猪、肉牛、山绵羊、家禽十大农业商品基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2年,全区共有乡镇企业138740个,从业人员43.2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19.72%。总产值50.62亿元,占全区社会总产值46.87%,成为全区三大经济支柱之一。改革开放10多年来,宿县地区大力增加对工业投入,加快技改步伐,工业发展较为迅速。目前,全区工业已拥有纺织、食品、饮料、建材、化工、机械、煤炭、电力、服装、烟草等多种行业,初步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轻重结合,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至1992年底,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11.76亿元,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301户(其中2户大型企业,6户中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6亿元。近10年来,宿县地区开发出3753项新产品,其中服装粘合机系列产品,耐水绕阻线等产品填补了国家空白,创国优、部优、省优产品171个,其中萧县葡萄酒厂生产的双喜牌干白葡萄酒、安徽特酒总厂生产的安特牌特级超中性食用酒精获国优产品,福佳牌符离集烧鸡、黄山12型小四轮拖拉机等29个产品创部优,141个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各项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1992年,全区共有科研及技术开发机构12个,科技人员63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取得297项科研成果。 全区共 有各类学校4029所,其中高等院校4所,在校学生115、人;中等专业学校13所,在校学生3825人;各类职业中学34所,在校学生9748人;普通中学485所,在校学生234244人;小学2640所,在校学生558416人,全区有师资37209人。15—40周岁人口中非文盲率达到91.7%。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较为活跃,全区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站127个,电影放映单位(队)425个,广播台站7座,电视台2座,电视转播台5座,卫星地面接收站21座,报刊2种。1992年,全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358个,专业卫生人员7840人,病床床位6134张。体育事业发展较快,至1992年,全区已兴办7所业余体校,共在全国、全省性比赛中获45枚金牌,39枚银牌,30枚铜牌。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1992年,全区职工人数达24.9万人,职工工资总额达39912万元,人均1645元,比1978年人均增加10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9元,比1978年增加400元。 ☚ 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阜阳人民立足本地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单一农业区逐步转变为农工贸全面发展的发展中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国民经济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 1992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90亿元,比1991年增长27.6%,国民收入81.5亿元,比1991年增长29.8%,财政收入6.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72亿元,比1991年增长32.65%,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6.13亿元;农业总产值达8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2元,比1991年增长44%。 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1992年粮食总产量达52.5亿公斤,超历史最高水平;乡镇企业实现产值、利润大幅度增长,1992年完成产值619190万元,比1991年同期增长76.98%,实现纯利润的增长速度超过产值增长速度。“两高一优”农业迅速发展,共改造低产田83.7万亩,低产林地9.2万亩,低产水面6.1万亩;建设吨粮田20.5万亩;新增产值5071万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1992年与1990年相比,农林牧副渔业中农业比重由71.6%下降到63%,林牧副渔业比重由28.4%上升为37%;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1992年完成水利基本建设投资6305万元,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 工业实现了产值与效益同步增长 1992年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1991年增长20.61%,居全省第8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1.05,居全省第2位。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8.35%和28.15%,全民工业和集体工业分别增长8.41%和44%。地区重点调度的35个产品中,有纱、布、饮料酒、卷烟、合成氨等27种产品生产增长。1992年全区22户大中型骨干企业完成总产值16.4亿元。比1991年增长9.5%。预算内工业企业产值、利税分别比1991年增长13%和36.9%。全年完成技改投资2.49亿元,比1991年增长77.7%。全区工业战线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其中亳州古井酒厂创利税近2亿元,位居全国“500家”第244位。 流通领域成效卓著,外贸金融生机蓬勃 商业系统选择100家企业进行“四放开”试点,供销、粮食系统全部实行放开经营。199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1.77亿元,比1991年增长14.3%,其中全区社会商品国内纯购进37.30亿元,增长6.9%;国内纯销售37.48亿元,增长14.4%,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全区外贸出口供货总值3.1亿元,超额完成出口计划。1992年全区新批三资企业50家,总投资额达6794.30万美元,注册资金5387.87万美元,协议外资额2091.80万美元,为1991年前10年的总和。1992年新投产的三资企业出口创汇480万美元,占全省三资企业创汇额的1/8。金融部门全年货币投放10.6亿元,比1991年增长25%,净投放5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56.4亿元,较年初增加6亿元。存款余额39.7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9.07亿元,城镇存款22.74亿元。199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8亿元,比1991年增长92.8%,其中基建投资3.6亿元,比1991年增长90.9%。更新改造投资2.89亿元,比1991年增长95.4%。 个体私营经济长足发展 截止1992年底,全区个体工商户124467户,从业人员245068人,比1991年分别增长40. 7%和55. 8%;自有资金34605万元,比1991年增长46.8%;全区登记发照的私营企业161户,从业人员2719人,自有注册资金3039万元,比1991年增长72.6%,总产值6731万元,比1991年增长12.9%,创历史最好水平。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猛 科研工作新上国家级和省级项目14项,13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15项成果获国家和省级星火奖、科技进步奖。其中“芬格欣”多功能营养液系生物工程方面的高新技术,系国际首创。 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1992年全区脱盲168652人,各类在校学生268万人,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8%。新建改建校舍337194平方米。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在1992年安徽省七运会上获团体总分第3名,金牌总数第3名,综合评比第1名。 广播、电视、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迅速发展,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新建经济电台1座。 ☚ 四 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富有光荣传统和开拓精神的皖西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艰苦奋斗,锐意进取,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区情的经济发展道路,资源优势逐步发挥,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工业初具规模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全区已由解放初期的以小锅厂、小米厂和生产竹木农具为主的个体手工业发展成为以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医药、建材、电力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1992年,全区乡以上工业企业达2770多个,固定资产18亿元,工业总产值39.8亿元,主要产品产量:发电量29795万千瓦时,合成氨7.92万吨,滚动轴承16.54万套,手扶拖拉机3.56万台,改装汽车209辆,交流电机20.56万千瓦,金属切削机床461台,水泥33.3万吨,棉纱1.29万吨,棉布2898万米,麻袋2008万条,白厂丝825吨,丝织品688万米,机制纸3.45万吨,饮料酒3.54万吨,其中发电量、麻袋、手扶拖拉机、丝及丝织品、水洗绒等产品产量跃居全省各地首位。近年来,通过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名优产品逐年增多。全区年工业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34个,实现利税超百万元的37个,中型企业20个,省部优产品115个。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92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32.6亿元,较上年增长58.6%,涌现了2个超亿元产值的乡镇,9个超千万元产值、200多个超百万元产值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总数发展到14万个,从业人员发展到49万多人。 农业基础坚实,综合开发方兴未艾 继50年代起,全区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农林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实现了由多灾低产向稳产保收转变,特别是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业内部结构逐渐合理,科技兴农不断深入,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1992年全区农业总产值37.7亿元,比1978年增长87%。全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大力开发名优特新产品,相继建立了高产蚕桑、名优茶、果蔬、优质粮油、优质棉麻、优质烟草、名贵中药材、畜禽、水产、林产品及席草、杞柳十大生产基地,并逐步发展成规模经营。全区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粮食250万吨,油料14万吨,棉花1万吨,麻类8万吨,茶叶8000吨,蚕茧9000吨,水果3万吨,板栗1.5万吨,肉类20万吨,白鹅1500万只,水产品3万吨,商品蔬菜50万吨。 商贸流通活跃,市场日益繁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营、集体、个体商业全面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商品供给充裕。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3.7亿元,各类商业服务网点已近5万个,城乡集市发展到400余个,年成交额10亿元左右,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辐射力的综合市场、专业市场迅速崛起,羽绒、茶叶、麻类、木竹、草席等专业市场在全省都有重要影响。生产资料、人才、资金、信息等市场逐步发育,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已达1.5亿元,出口商品达13类120多个品种,产品行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教育事业日益兴盛。全区拥有高校3所,中专技校15所,普通中学416所,小学3802所,职业中学46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9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7%。科技事业硕果累累。全区拥有县级以上科研机构31个,各类科技人员近6万人,共获地区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40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的62项。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全区现有电影文化事业机构802个,文化站379个,县级图书馆7座,职业半职业表演团体34个,业余文化创作组织79个,全区调频广播台(站)9个,地区和各县市都相继建立了电视台或有线电视台。医疗防疫遍布城乡。全区拥有县以上医院29所,妇幼保健院(站)8个,卫生防疫站8个,药品检验所6个,农村乡镇卫生院389所,村医疗点5397个。全区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形成,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寿命男性为68岁,女性为70岁。体育事业不断发展。80年代,在省以上各种运动会中共夺得金牌61枚,铅球骁将丁志年曾6次获全国和国际比赛冠军;射击双杰束庆傲、束庆权在全国、亚洲和世界级比赛中,数次刷新全国和亚洲纪录。体育设施不断改善,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1992年全区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1816元,比1978年增加134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2元,比1978年增加32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75亿元,比1978年增长63倍。乡村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观,半数以上农户翻盖了住房,人均生活用房面积达19.2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占1/4;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3.1平方米增加到10.2平方米。一些中高档家电产品进入了千家万户。 ☚ 四 历史文化与名胜古迹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巢湖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努力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增长很快。1992年社会总产值达100.7亿元,比1980年增长5.5倍;国民生产总值46.4亿元,比1980年增长3倍;国民收入39.9亿元,比1980年增长4.1倍;工农业总产值77.4亿元,比1952年和1980年分别增长37.7倍和7倍;财政收入2.3亿元,比1952年和1980年分别增长17.1倍和2.2倍。工农业产品有了很大增长。在主要农产品中,粮、棉、油、禽、蛋、水产品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6亿公斤左右,油菜籽产量常居全省前3名;禽、渔生产是全省的主要基地之一,每年苗禽出口量占全省一半左右。工业产品种类由1950初的数10种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种,有12项产品获得部级优质产品称号,70多项产品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城乡市场销售额不断增长。1992年社会商品零售额21.7亿元,比1952年和1980年分别增长26.8倍和3.3倍。同时,对外贸易发展很快,1992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4亿元,比1980年增长11倍。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国民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构成有较大调整,由1980年的60.7:21.3:18.0调整为45.7:33.2:21.1;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由1980年的39.9:60.1调整为59.9:40.1,全区正由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逐步向工业——农业型地区转变。工业和农村经济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轻重工业比例由1980年的61.6 : 38.4调整为55.5 : 44.5;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由11%提高到41.4%,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由6.9%提高到29.3%。 经济综合实力大为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巢湖地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农业上旱涝灾害频繁,抗灾能力很弱,工业基本以手工为主。经过全区人民几十年来的艰苦努力,基本建设累计投资23.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3.8亿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共投资近3亿元,兴建了巢湖闸、裕溪闸、舒庐干渠和驷马山引江等骨干工程以及一大批中小型水库,并加高培厚江河圩提,大大增强了防洪抗旱能力。1986年后,又筹集资金2.6亿多元兴建了牛屯河、西河整治工程和凤凰颈排灌站,新建、扩建60多个农技推广中心、站、所、场;购置了一批较先进的设备,使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在工业方面,1992年全区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为16.85亿元。先后建成了巢湖水泥厂、安徽维尼纶厂、东关水泥厂、安徽油泵油咀厂、无为纺织厂、铁道部水泥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以建材、机械、化工、纺织、食品五大行业为支柱的34个行业、130个门类的工业体系。现有大型企业2个,中型企业26个。同时,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自动化、半自动化技术装备约占全部工业技术装备的2%,工业生产实力大大增强。供电、交通、邮电、科技、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迅速发展,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全区科技事业发展很快。1992年各类科研机构发展到24个;各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业学会、协会等学术团体达183个,各类科技人员6万多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9452人。由于广大科技人员艰苦努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其中获省部级奖107项,地厅级奖300项。庐江水泥厂与省建筑科研所合作完成的“明矾石混凝土膨胀剂”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省科技成果一等奖。许多科技成果经推广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教育事业形势喜人。全区拥有各类学校2796所,其中,高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7所,职业学校23所,普通中学305所,小学2353所。在校学生72万多人,教师3万余人。文化、广播、卫生、体育等事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区建立文化馆、站113个,影剧院161个,电视台3个,广播电台1个,电视差转台2个,广播站113个。卫生医疗机构已达到442个,病床7479张,卫生技术人员8171人。1990年地区还建立了全省第一家骨科专科医院。全区新建体育场所20个、业余体校6所,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并出现了许海峰等一批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的优秀运动员。 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6元,比1980年增长7.9倍,平均年递增65.8%;职工年平均工资1984元,比1980年增长2.1倍,平均年递增17.5%。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3.15亿元,比1980年增长28.3倍,人均储蓄存款307元,是1980年的26.7倍。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观,绝大多数农民都盖起了瓦房,不少农民住上了楼房。彩电、冰箱、收放机等各种中高档消费品进入了千家万户。同时,文化娱乐设施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 四 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宣城地区经济近几年有了较快的发展。1992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38.5亿元,比1991年增长16.9%;国民收入33.8亿元,增长20.2%,工农业总产值63.9亿元,增长25.9%;财政收入2.45亿元,增长16.6%,全区已连续9年财政无赤字;外贸收购1.7亿元,增长27.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86亿元,增长18.8%。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农业稳步发展 在16.7万公顷耕地中,机耕面积占50.3%,有效灌溉面积占81.6%,1992年农业总产值21.07亿元,主要产品总量为:粮食102.33万吨,油料7.4万吨,棉花5845吨,茶叶1.04万吨,烤烟1.6万吨,蚕茧5879吨,水产品1.9万吨。1990—1992年人工造林7.3万公顷,封山育林1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8%。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1992年全区乡镇企业已发展到75486家,从业人员27.04万人,完成产值26.92亿元,比1991年增长53.2%;其中乡镇工业产值17.94亿元,比1991年增长52.4%,拥有固定资产9.69亿元,产值超千万元的乡镇70个,亿元乡镇2个,产值超百万元的企业202家,超千万元的企业16家;有10家省级明星企业,17家三资企业,65家出口创汇企业;有70个产品分别获国优、部优、省优以及省系统优,16个产品分别获国家各类金、银、铜牌奖。 支柱工业初步形成,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1992年,全区乡以上工业企业1579家,能够批量生产1000多种轻重工业产品。农用三轮车、四轮车、电机、丝绸、丝织品、煤炭、水泥、纸张、饮料酒、化肥为工业的大宗产品;造纸、酿酒、纺织、丝绸、麻纺、机电、建材、冶化、煤炭、医药为支柱工业行业。通过基建、技改、接收小三线和联合兼并,涌现了敬亭山啤酒厂、皖南电机厂、绩溪缫丝厂、泾县宣纸厂等15家大中型企业和64家产值超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其中皖南机动车辆厂、宁国机械工业公司和宁国水泥厂产值都超过亿元。全区工业总产值42.84亿元,比1991年增长36.1%。全区拥有国家二级企业5家,省级先进企业19家,三资企业50家(含乡镇企业17家);省优产品120个,部优产品30个,国优产品2个;优质品率为47%。1992年,宁国水泥厂、宁国耐磨材料总厂、皖南机动车辆厂、宁国密封件厂、宁国机械工业公司分别被列为全省利税和销售收入50强企业。 第三产业蓬勃兴起 第三产业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2%。据不完全统计,全区近几年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集贸市场80个,商业网点471个。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1982年以来的10多年间,全区共取得科技成果500项,其中156项获国家、省、地三级颁发的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全区有各类学校2927所,在校学生47.7万人。高等学校有自己创办的宣州教育学院和电视大学宣城地区分校。初等教育已全面普及,文盲率由1985年的17.98%降低到6.3%,其中绩溪县文盲率在5%以下,是全省第一个高标准扫盲县。全区各类卫生机构449个,拥有病床593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670人,其中医生3009人。全区有影剧院148座,电影放映单位296个,村以上文化馆站171个,艺术表演团体47个,表演场所112处,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31万册。宣州市连续三届入选全国田径之乡,并二次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泾县也于1992年步入全国体育先进县行列。全区有广播电台7座,乡镇通播率达100%;建成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32座,人口覆盖率达85%以上。 人民生活改善明显 1992年,职工年均工资2200元,比1991年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655元,比1991年增长13.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亿元,比1991年增长33.5%。 ☚ 四 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 六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00004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