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 徽 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 徽 剧

五 徽 剧

徽剧是我省最古老的地方剧种,它起源于明代中后期,极盛于清代中叶。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弋阳腔流传到徽州一带,与当地土语音调结合,形成了“四平调”和“昆弋腔”。明万历以后。北曲变体“弦索”传入枞阳、石牌,演变成“枞阳腔”,后名“石牌腔”,又名“吹腔”,其后又受“弋阳腔”的影响,变成“高拨子”,高拨子再由四平调过渡到二黄腔,成为徽调的特色,徽剧正式形成。
明末清初,徽剧演唱地区以安庆为中心,逐渐扩大到省外。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形成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乾隆五十一年(1786),寓居扬州的徽州大盐商歙县人江春(字鹤亭)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组织春台班,聘请安庆名旦郝天秀到扬州演出。当时扬州是全国商业中心,是“雅部”与“花部”的集中地,诸腔纷呈。徽剧博采众家之长,压倒当地群芳,故有“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花部)”之誉。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庆祝高宗八旬寿辰,浙江盐务大臣征集徽班入京祝寿。安庆著名艺人高朗亭乃组班“三庆徽”进京,深受北京广大观众欢迎。随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剧戏班也相继进京,出现“戏庄(高级剧场)演剧必徽班;戏园(普通剧场)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广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的盛况。由于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种剧种、班社大多荟萃于此,它们互相竞争又互相融合。嘉庆年间(1796—1820),“徽部”和“西部”(即秦腔)乃取代原来的“雅部”和“花部”而在舞台占据统治地位。以后这两个剧种又逐渐走向融合,在道光年间(1821—1850)形成以西皮和二簧为基调的京剧。
徽剧在徽州地区十分兴盛。当时活跃于城乡的班社有大阳春、大寿春、二阳春、三阳春等40余个,其中大寿春班社有艺员180余人。这些班社有的活动于较大的城镇和庙会,有的演出于乡村各地,演出的剧目有数百出。徽剧流传到其他地区后又形成各个流派,如江苏句容一带的徽剧、浙江的婺剧、江西的赣剧等,几乎都是徽剧的嫡派。其他很多剧种也都受到徽剧的影响,如湖南的湘剧、云南的滇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徽剧的一些成份而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徽剧对中国南北戏曲的发展,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徽剧的特点是滚白滚唱,即在寓意较深的曲词中,增加了大量的解释曲文,联缀曲辞,发挥剧情的“滚唱”,形成通俗易懂的“新体曲文”,并注意增加便于理解曲词的道白,如净丑间的戏谑语,彼此的设问、对答等,给观众以更多的戏剧性,扩大和增强原作表现生活的能力。徽剧唱腔音域辽阔,粗犷美好。表演艺术更是丰富多采,讲究平台与高台武功,平台如“独脚单提”、“叉腿单提”、“刀门”、“飞叉”都十分惊险;高台武功要求演员要从三张桌子甚至七张桌子上翻下,可谓惊心动魄。同时演员还创造了许多绝技:如顶碗、矮子步、辫子功等。徽剧还注意集体表演,必要时众歌众舞,气势雄伟,场面热烈。
徽剧的传统剧目很多,据记载有1400多个,因年代久远,又多为手抄本,故今大多散佚。1949年以后经过挖掘,整理出一大批富有徽剧特色的剧目,如《水淹七军》、《齐王点马》、《巧姻缘》、《借靴》、《龙凤访扇》、《三档》、《醉打山门》等。
徽剧的杰出艺术家,早期有郝天秀和高朗亭,后来更有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程长庚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在京主持三庆班(即三庆徽)达30余年,成为徽剧领袖。他在艺术上对其他剧种兼收并蓄,融徽调、汉调、昆腔于一炉,发展成京剧,成为京剧的开山祖师。他专工老生,与余三胜、张二奎并称京剧“老生三杰”。
清代后期,京剧兴起后,徽剧艺人纷纷改学新腔(京剧),徽剧日渐衰落,但徽州部分农村仍然盛行徽剧,“夜不唱京”,凡庙会、祭祀,都有徽班演出。

☚ 四 新安画派   六 桐城文派 ☛
000004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