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虻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虻虫 【概况】: 异名 蜚虻(《本经》),牛虻(《本草崇原》),牛蚊子(《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绿头猛钻(《青海药材》),牛苍蝇(《浙江中药手册》),瞎虻虫、瞎蚂蜂(《河北药材》),瞎蠓(《中药志》),牛魔蚊(《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虻科虻属动物华虻等近缘昆虫的干燥雌虫。虻科中黄虻属有2种,虻属有20余种,均供药用。 原动物 华虻Tabanus maudarinus Schiner,又名中华虻、白斑虻、灰虻(《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 雌虫体长16~18mm,灰黑色种。 前额黄灰,基胛近卵圆形,黄棕色。触角第1环节基部棕红色,有明显锐角突起,翅透明,翅脉棕色,胸部背板灰色,有5条明显的黑灰纵带。 腹部圆钝形,有明显的白斑。雄虫与雌虫相似,较雌虫稍大,仅腹部呈圆锥形。(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附图7页.图145) 生境与分布 常居于草从及树林中,性喜阳光,多在白昼活动。雌虫吸食牛马等动物血液,雄虫不吸血,吸食植物汁液。 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夏、秋季用蝇拍轻轻拍取雌性全虫,用线穿起,晒干或阴干。 药材主产于广西、四川、浙江、江苏、河南。 鉴别 虫体长椭圆形,长1.5~2cm,宽5~10mm。头部黑褐色,复眼大多已脱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壳状而光亮,翅长超过尾部,胸部下面突出,黑棕色,具足3对,多碎断,腹部棕黄色,有6个体节。质轻而脆,易破碎。 气臭,味苦咸。以个大、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加工炮制 炒虻虫 ❶ 取净虻虫置锅内,用文火加热,微炒,取出放凉。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化学】: 含总脂肪酸1.73%,其中棕榈酸占30.20%,硬脂酸12.38%,油酸35.64%,亚油酸6.44%,未检定脂肪酸15.34%。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81;12(2)∶35 【药理】: 虻虫水提物,按540mg/kg及270mg/kg的口服剂量连续给药7d,能显著延长大鼠的出血时间,减少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高剂量组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90;10(3)∶260 【药性】: 性味 苦,凉。 有毒。 ❶ 《本经》:“味苦,微寒。” 归经 入肝经。 ❶ 《纲目》:“肝经血分。” 功效 逐瘀,破积,调经。 主治 治癥瘕,积聚,少腹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 ❶ 《本经》:“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癥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研末0.3~0.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❶ 《药性论》:“恶麻黄。” 配伍应用 ❶ 配牡丹,治踠折瘀血。 ❷ 配松香,为末置膏药中贴患处,治肿毒。 方选和验方 ❶ 地黄通经丸(《妇人良方》)治月经不行,或产后恶露脐腹作痛:熟地黄120g,虻虫(去头、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黄,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50枚。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5~7丸,空心温酒下。 每服15g,煎汤调服。 ” ” 每日1剂,连服30天为1疗服。” 单方应用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损伤,血瘀经闭:虻虫1.5~3g,煎服。孕妇及无瘀积者禁用。 ”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成无己云,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虫,乃肝经血分药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故主积聚癥瘕一切血结为病,如《经》所言也。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闭塞咽喉,故主喉痹结塞也。 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当汤、丸,大黄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